北京地铁乘客猝死背后:公共场所AED缺失之痛

本报记者 晏国文 高瑜静北京报道
9月25日上午,在北京地铁13号线霍营站,一名男子突然晕倒,现场乘客将其抬上站台,而后有两名热心群众先后对其实施心肺复苏。约半个小时后,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并将其送往医院抢救。遗憾的是,该男子被送医之后,仍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惋惜之余,人们也不得不思考和关注猝死及相关突发疾病的急诊急救。公共场所是否应该普及配置抢救心脏骤停的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动体外除颤仪),更引起广大网友讨论。
9月27日上午,《中国经营报》记者再次来到事发的北京地铁13号线霍营站,走访发现,地铁站并未配置AED。记者进一步致电北京地铁宣传处,就“北京地铁站是否装有AED,以及企业向北京地铁赠予AED是否属实”进行采访,其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不知情”。
图片
北京霍营地铁站乘客猝死事发地。(晏国文/摄)
多位急诊科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当配置AED,以备不时之需。更为重要的是,对民众进行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普及教育。
民众具备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可在关键的几分钟内减少突发疾病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在使用AED的过程中配合心肺复苏术(CP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急救成功率。
急救神器”AED
猝死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关注,公共场所是否普及AED设施引发广泛讨论。
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旭东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当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配置AED。目前机场大都配置AED,其他公共场所也应当逐渐普及。例如,地铁站应当每一站装置一个,放在固定的位置,一般挂在墙上,墙上有个盒子,有系统的标识,类似于消火栓那样。通常,需要由专业人员对AED进行维护,定期检查AED是否可用。”
记者查阅浏览公开信息发现,全国各地多个机场配置有AED。不过由于民众不熟悉,鲜少使用,这些救命的设备几乎成了摆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李力卓告诉记者,AED和手动除颤器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就是AED靠电池供电,所以需要定期维护,看是否通电可用。通常情况下,AED开机后,在数秒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智能分析,系统会提供帮助以及指南,很快能上手操作。
据北京西站地区管理委员会官网公开消息称,2019年,北京西站配置了8台“AED智能急救站”,分布在出站口1、出站口3、旅客服务区、地铁南出口等客流密集处。使用指南显示:“日常使用急救物品时,旅客需要进行实名认证,遇到紧急情况,可实现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的‘一键取出’。”
9月27日,记者来到北京西站北负一层服务站、出站口3等地,注意到多台醒目的红色智能急救站。
图片
北京西站智能急救站 (晏国文/摄)
智能急救站主要的设备是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另外还有一些免费的常用医用耗材,包括止血包、医用冰袋、伤口贴等。在智能急救站侧面,有紧急按钮,另外还贴有物品领用流程。在智能急救站正面,贴有详细的AED操作指南。
当出现紧急情况时,施救人员可直接按智能急救站右侧的AED紧急按钮,取出AED紧急使用。另外,施救人员也可通过刷身份证或扫二维码使用智能急救站的常用医用耗材。
辰邦急救服务热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在北京世园会、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不少人流量大的容易发生突发安全事件的公共场合均安装有相应的智能急救站。而目前,在地铁站方面,仅有北京西站安装了8台智能急救站。
辰邦急救服务热线工作人员表示,安装的自动体外除颤仪均有领用记录,智能急救站的伤口处理用的耗材每天都有人使用。
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赵斌看来,急救事件的发生虽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情况便非常危急,而急救知识的普及在公共场合的急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专业医务人员尚未及时赶到实施救助的条件下,民众具备正确的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术(CPR)等急救技能,以及使用AED此类急救设施,可在关键的几分钟内减少疾病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提升急救成功率。与此同时,大家也应该理性客观地看待AED在急救中的作用。民众个人应当关注自身的健康,关爱自己的生命,主动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心肺复苏术(CPR)等急救技能。”
“救”在身边
国家心血管中心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意外发生时,生死线上的博弈从来不限场所。掌握急救的知识与技术,关键时刻可以拯救生命。
一般而言,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病人心脏骤停1分钟内施救的成功率大于90%;4分钟内施救,60%成功率;6分钟内施救,40%成功率。急救反应时间越短,抢救成功率越高。因此,心源性猝死救援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
李力卓指出:“病人出现心脏骤停后,医学上存在一个黑色时间段,在这个黑色时间段内如不能快速急救、及时施救,病人很可能就死亡了。如果病人出现心搏、呼吸骤停和意识丧失时,身边人或者第一目击者在发出急救信号后,要尽快对病人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
关于当前医学界公认的心肺复苏救援操作方法,李力卓介绍了“心肺复苏要点口诀”:“双手轻拍辨意识、指触颈脉判心跳、大声呼叫旁人助、急救电话快速打、侧跪松衣定好位、掌心翘起十指扣、上身前倾臂垂直、一秒两次手不离、清口捏鼻抬下颌、两次吹气要有效、三十比二持续做。”
实际上,学习掌握正确的自救措施及紧急就医指导,有助于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这已经成为国民健康建设的基本共识。我国也将应急防护培训纳入健康中国“施工图”中。近日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明确这将作为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今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文件提出,推进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推动本市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长途客运站、公园、景区、大型商场、体育场馆、社区等公共场所按标准配置AED等急救设施设备,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主动配置急救设施设备。
今年8月24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
(编辑:曹学平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