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默塞特郡,一座名叫“螈”的庄园

(从结构对称的花园回看庄园,葱茏梦幻。)

萨默塞特郡, 一座名叫“”的庄园

文、图/张璐诗

发于2020.9.28总第966期《中国新闻周刊》

没有人能完全说清英格兰西南部这片庄园的来历,只知道它最初叫哈德斯彭庄园。

“二战”后,乡村大面积城市化,使英格兰几乎一夜之间消失了九成绿地。可以想象这座位于萨默塞特郡的布鲁顿村附近、步行一个小时都走不到头的庄园有多稀罕。如今,它已是英国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建筑。

它的历史至少要追溯到1687年。一位来自伦敦的律师威廉·普莱尔买下这片地,建起了农舍,还有马厩和牛棚。十多年间,农舍慢慢扩大,加建了一座自酿酒庄,还开始了园林设计。屋子前后种下了榆树、杨树、矮栗树和樱桃树,光是花园就有200多亩。

(18世纪庄园初建时园丁住的小房子,如今成了茶室。)

到了18世纪初,哈德斯彭庄园近2000亩的土地上已经有了规划方正的法式园林,还开凿了几个水池。

1785年,庄园到了布里斯托的商人亨利·霍布豪斯手中。霍布豪斯家族的财富积累来自18世纪前半期英国与非洲、西印度和维吉尼亚之间的糖和烟草贸易,还有奴隶贸易。庄园经过一番大扩建与改造以后,变成了一幢乔治时期古典主义风格大宅。

花园严谨的几何结构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层叠的景观园林与连绵的山丘。倒是原有的几个水池今天还在,池上漂着嫣红的睡莲,蓝蜻蜓低飞。房子上铺满了焦红色的石灰石,全都来自一个多小时车程之外的多塞特郡的侏罗纪海岸。霍布豪斯家族也借此坐稳了萨默塞特郡“乡村绅士”之位。

隐退到乡村庄园的家族,多少都有些江湖轶事流传坊间。

(能用自家食材,是主厨最自豪的事。)

亨利·霍布豪斯的儿子、继承人亚瑟·霍布豪斯,是一位自由派政客。翻了一下他的经历,最引起我兴趣的是这位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霍布豪斯,曾与特立独行的布鲁斯伯里文学圈子过从甚密,并与著名的同性恋艺术家邓肯·格兰特有过漫长的恋情。亚瑟极受爱德华时代同性恋者的垂青,据说曾有好几位男子为了他而打起架来。他的另一位同性恋人名声更响,这就是宏观经济之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不过,燃烧过青春以后,亚瑟终究选择了世俗认可的人生:与一位金融家的千金成了家,生儿育女。

听工作人员说,300英亩庄园的园林设计者佩内洛普·霍布豪斯今年已91岁,前一周还到过这儿吃茶。佩内洛普是亚瑟·霍布豪斯之子保罗·霍布豪斯的第一任妻子。这段30年的婚姻结束后,她搬出了庄园,不久改嫁到美国去主持自己的园林设计电视节目。

不过,佩内洛普在保罗去世十多年后搬回了庄园,又继续扩建着她的花园。北爱尔兰出身的她至今保留着霍布豪斯的姓氏。至于其中的豪门恩怨,大约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漫步庄园,树林和花园宁静无比。我们的餐盘中的独活草、龙蒿、鼠尾草、牛至叶,就来自路旁的草本园里。但是只要凑近任何一片花瓣,马上就到了熙攘热闹的昆虫世界。蜜蜂在玻璃苣蓝得透明的花瓣上忙碌,野蜂在餐盘之间飞舞,翅膀上有着奇特图案的蛾子在落地玻璃上爬行,睡莲上的蓝色蜻蜓忽近忽远,一只粉色蝴蝶被草坪上的公鸡追得飞起来。

2013年,一位来自南非的商人将庄园买了下来。佩内洛普则搬到了庄园3公里之外的一个小房子里。后花园只有21平方米,是她设计过的花园里最小的。

(霍布豪斯家族时代建起来的大温室,今日成了品尝苹果酒的咖啡馆。)

“我很清楚自己就快走不动了。”她前两年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到了老迈年高之时,从大屋搬到小屋,这在英国很常见。

南非商人夫妇花了6年时间改造庄园。期间也有一段有趣的插曲。

施工队在拆除其中一面墙时,发现了2000多条蝾螈,立即找来动物保护专家将这些小家伙全都移走。这部分工程完成以后,又将蝾螈们全部接回到原来的家。

庄园改造期间这个小“麻烦”,启发女主人干脆给新的庄园起名为“螈”。如今,每天早上,喷泉打开之前,睡莲池中都能见到大大小小游动的螈。

庄园里至今保留着一座18世纪时的巴洛克风格墙式花园。1960年代时,佩内洛普将原来的蔬菜园改造成了手工艺术花园,并且在建成10年后向公众开放。几年后,佩内洛普还将这个花园的设计始末收录进了自己的书《乡村园丁》里。

新的主人在墙式花园里种下了269种食用苹果,又在远处山坡上的果园里种下70个种类的3000棵苹果树,全部用来酿造苹果酒。

在英国,苹果酒分两大类,拼写成cider的最常见,也是做法简易而廉价的一类;另一种则拼写为cyder,是按照欧洲传统葡萄酒工艺酿造的,庄园的苹果酒就属于这一类。英国法规中写明苹果酒必须含苹果汁35%以上,庄园的酒则是用100%的苹果汁酿造的,每年才产出四次。

爬上庄园附近一座17世纪砌起来的观景山丘,能看到东北方向有一片显眼的现代建筑。那是6年前建起的豪瑟沃斯当代艺术画廊,创办者是全球当代艺术收藏界举足轻重的沃斯夫妇。他们在三大洲都开有画廊,几年前却从伦敦携家带狗搬到萨默塞特郡定居下来。或许,在他们眼里,这里就是艺术画廊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