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影像|离开蜗居40人的群租房,如今有人当老板,有人回老家

图片
天台:屋顶的群租房,消逝的乌托邦
图片
2013年,北京,居民楼楼顶的群租房。
在一栋位于北京三环外的高层住宅的楼顶,有一座特殊的房子。房屋分3层,每一层的地面都和外面露台相连,天花板顺着屋顶的走势变窄,每上一层,面积就越发狭小。这样奇特的户型,又被隔成了23个房间——三角形的房间,五边形的房间,地板倾斜的房间,没有窗户的房间......年轻的人们,就在这一个个房间里度过了北漂的初期阶段。
图片
2013年,杨洁(左一)在她没有窗户的房间。
2009年,云南姑娘杨洁,奔着开影视公司的目标来到北京。报名了一个为期半年的影视后期培训班后,杨洁在培训学校的旁边找到这里落脚,作为闯荡北京的第一站。在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她一住就是5年。
图片
2013年,李业在他三角形的房间。
2011年,李业大学毕业,做了两个决定。一是不回河北沧州老家;二是放弃学了4年的管理专业,转而在影视业试水。租房信息将他引到这里。房间在最狭窄的顶层,人站在屋里无法直立,只能一直躺着或坐着,因此租金也最便宜。
图片
2013年,北烨在她梯形的房间。
在同一个夏天,北烨第一次推开这里的大门。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她,手握一纸某知名媒体的offer,只身来京。在东北老家实习时,她拍摄过大学生求职公寓,投稿给媒体,却因“作品欠成熟”被拒。
“北京更庞大,住房更逼仄,我要拍一个成熟的作品!”原本有更优的居住选择,但怀抱着“功利心”,她入住了杨洁隔壁的房间。
北烨的直觉是对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容易有故事。
她建了一个QQ群,打印了一张邀请入群的告示,贴在走道里。年轻人总在寻求各种方式与人建立连接。很快,天台居民们都在网络空间里汇集,然后敞开房门彼此相认。于是,原本只能三四个人参与的扑克,变成了人人都可加入的狼人杀;原本只是隔壁邻居之间的搭话,发展成了群聊;原本大家挨个儿使用厨房,挨个儿做饭,后来干脆一起烤肉。
一个社区诞生了,大家浪漫又自嘲地称之为“天台”。
图片
一起撸猫,一起泡脚,一起烧烤。
“天台”居民共40多人,影视传媒从业者和“码农”占了多数,其他都是一些较为小众的职业,比如夜场DJ、特殊教育老师、礼仪模特等。
身为社区“破冰者”,北烨的拍摄几乎没有遇到阻力。“大家像共谋似的,一起搞一个行为艺术。”
拍摄持续了近两年。决定封镜成片,是因为一个女孩宣布结束北漂回老家。在片中结尾,女孩毫无防备地表达着不甘心,在送别的K歌局中安静落下泪来。北烨迅速完成了剪辑,将这部名为《蚁居天台》的短片发表在自己供职的媒体平台。
这是2013年,著名的京郊“蚁穴”唐家岭已在聚光灯下进行腾退改造,有关“蚁族”、“群租房”的讨论仍不绝入耳。《蚁居天台》的播出引起关注,但紧随而来的是“群租房禁令”。这一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纷纷出台措施,对群租房进行整治, “天台”也不例外。
图片
图片
离开“天台”前,李业抱着他的吉他,杨洁收拾囤积了5年的家当。
搬离“天台”的最初,大家仍频繁聚会;后来随着人们陆续离开北京,热络的氛围仅留在了群里;再后来,这个群只是偶尔弹出来消息,是谁分享了一张老照片,或者谁来北京出差求聚会。
从QQ时代跨越到微信时代,大家一直尊称北烨为“群主”——她开启了乌托邦式的群居生活;也用一部短片保存了大家共同的青春记忆。
如今,这些年轻人都已年过三十,早已被生活推向了各处。
杨洁:“无窗之屋”里诞生的影视公司
图片
2020年,杨洁在自己的办公室。
2020年,杨洁34岁,已是小有成就的老板。她创办的影视公司,如今拥有员工40多名。
公司的起点,就是“天台”上那间没有窗户的房间。从2009年到2014年,杨洁对着电脑屏幕,干累了就睡,睡醒了接着干。 “没有窗户,也没有钟表,感受不到日夜变换,就能一直保持工作状态。”
在这间屋子里,她参与了多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也是在这间屋子里,她结束给人打工的日子,创办自己的公司。
图片
杨洁在公司剪辑室重看《蚁居天台》。屏幕上,年轻的杨洁面对镜头诉说自己的梦想。
图片
曾经的“天台”居民也是现在的工作伙伴。
“天台”上栖息着的年轻人像候鸟,跟随着梦想季风而来,又被现实季风驱逐而归。作为在“天台”居住时间最长的人,杨洁送走了一批又一批邻居。
坚持留下来的邻居,就成了杨洁在北京的依靠。公司创办初期,常常资金周转不灵,给员工发不出工资,她求助的总是这些人。2018年,父亲被诊断出癌症,杨洁带着父亲四处寻医,也是“天台”的邻居赶过来,为她出谋划策,还召开了一个“在京求医专项会议”。
图片
杨洁在“天台”上养过一只猫,取名肉肉。肉肉生了孩子后,于某一天出走。
图片
离开“天台”后,杨洁把肉肉的儿子小白带在身边。
图片
小白又生了孩子,杨洁将它放到公司,作为剪辑室吉祥物。为了纪念它的奶奶,它的名字也叫肉肉。
李业:从“北漂”到“沧漂”
图片
2020年,河北沧州,李业。
李业如今在河北沧州一家农药销售公司工作,租住在老小区里。每周末,他和妻子乘火车回老家,看望老人和孩子。出租屋和公司,每天的两点一线;沧州和老家,每周的两点一线。
图片
李业在北京。
图片
李业和爱人在沧州的出租屋。
2017年,两件事让李业做了离开北京的决定,一是妻子怀孕,二是父亲生病。在北京的生活并不稳定,当父亲和当儿子的责任又同时在召唤,他与妻子一起结束了北漂。为了找到薪酬相对不错的工作,李业选择落脚在沧州市,没有直接回到老家——距离沧州约60公里的东光县。
这三年里,李业慢慢适应着已经改变的工作和生活,沧州房价却一路飙升。2020年,沧州商品房均价已达15000元/平米。原本期望从一线城市退到三线城市能安定下来,如今看来也变得渺茫。他戏称自己从“北漂”变成了“沧漂”。
图片
李业在大学乐队演唱。
图片
李业在唱片公司当销售时的留影。
而在2017年以前,李业一直以音乐青年的姿态生活着。大学时,他组过校园乐队,担任主唱;毕业后在唱片公司当过销售;还帮北烨的短片创作过背景音乐。
图片
《乐队的夏天》是李业最喜欢的节目。
2020年夏末,音乐综艺《乐队的夏天》热播让达达乐队和木马乐队重新回归乐迷视野,李业的朋友圈突然活跃起来,他连发好几条,大段地挨个点评各乐队的表现。“天台”的居民们都能想起,李业在许多次“天台”KTV局里演唱达达和木马,也有着同样的激情。
图片
李业从北京带回的收藏画,挂在沧州家中。他曾经淘过很多CD,如今全都保存在沧州仓库里。
杨洁和北烨曾建议李业往影视配乐领域发展,她们认为他有热爱,也有天赋。但李业并未踏出这一步。“这行业需要系统学习,需要投入资金和精力,我投不起了。”
图片
2020年,河北东光,李业是儿子最喜欢的人。
2020年,李业又做了一个决定,他将于年底前搬回东光县,与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每周六回到家,我儿子最开心。但一到周日下午,他就会紧紧抓着我的手。”几年前,他在东光县以200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置了一套回迁房,目前也升到了8000元/平方米。当时如果不出手,现在也买不起了。
不用再住出租房,天天跟儿子玩,李业觉得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开心的决定。
图片
李业一家。
结束漂泊的生活,也意味着重新规划活计。东光县的支柱产业是塑料包装业和包装机械制造业。李业希望这个行业里有人会需要编辑视频,实在没有,他还可以学习平面设计,服务于这里大大小小的企业。
这一年,他32岁,生活又一次重新开始。
北烨:梦想萌生时,,是我离梦想最近的时候
图片
北烨在屋子里,与3只猫相伴。摄影丨徐阳
如今,北烨34岁,单身未婚,在京无房。这些年,她一直租住在与“天台”一街之隔的房子里。
回望离开“天台”那天,北烨觉得那是一道分水岭。
“天台”居住时期,也正是网络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公司给了她充分的空间去尝试,她天南地北拍片子,收获了很多成就感;她在“天台”结识了初恋男友,这段感情也被“天台”居民共同见证。
《蚁居天台》播出之时,是她在京生活的高光时刻。新闻媒体纷纷找到北烨,希望能继续挖掘“天台”,甚至有一部大电影想找“天台”居民们合作......对于未来,北烨心中有了激动人心的蓝图。她希望继续拍摄纪录片,而且是长片。也许有一天,人们能在大屏幕上看到她的名字。生活刚刚开始,生活在闪闪发光。
图片
这些年,北烨与部分“天台”居民的聚会。
然而,离开“天台”后,坏运气一个接一个。先是男友提出分手;再是自媒体兴起和公司部门业务调整,她失去用武之地,自此离开新闻行业。纪录片梦想已搁浅,和曾经的作品一起,静静躺在硬盘里。“梦想萌生时,就是我离梦想最近的时候。”
经历了一个让人不愉快的公司和一段捉襟见肘的自由职业后,2020年,北烨入职了一家时尚生活领域的公司,负责短视频业务。她打算重整旗鼓,走出长达数年的“水逆”,但明显感觉自己不像9年前来京时那样有力。
热点容易过去,青春更容易过去
图片
昔日"蚁族"聚集地唐家岭变身中关村森林公园。图丨视觉中国
这些年的北京,比往年宁静。外来人口净流量连年呈下降趋势;唐家岭“蚁穴”经过多年改造,如今是成片住宅和如茵绿地。
时代变化快,更快的是青春的消逝。当初蚁居天台的年轻人,如今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回到10年前,你还会选择来到北京,还会那样生活吗?”北烨向李业和杨洁提出了这个问题。
图片
对于来北京,对于创业,杨洁一直都很笃定。在20岁出头的年纪,在北京这样的一座城市里,“天台”居民们就是她的家人。
李业则说:“如果回到毕业那一年,我大概会选择回家吧。漂泊越久,回家的生活压力就越大。”北烨问:“如果回家,你会不会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呢?”李业说:“不会。我的世界观和爱好在大学时就已经定型了,北京只是把青春延长了。”
北烨也有自己的答案。
当时为了追逐热点,北烨把《蚁居天台》当成新闻片来拍摄。如果回到那段时光,她会用更长远的眼光去拍:“热点容易过去,但青春更容易过去。虽然这不是我拍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却是我最喜欢的,因为它保存了我们的青春。”
如果回到7年前,她会把镜头对准“天台”上那些最日常的细节——台阶上摆满了鞋,走廊上交错的电线插头,窗外的四季变换......她还想通过镜头,细细凝视每一个年轻人初经世事的脸。
图片
“天台”记忆。
她曾悄悄回访“天台”。那里大门紧闭,装修一新,监控摄像头一闪一闪亮着红灯。她想,新主人大概是个很注重生活品质的人吧。
北烨转身离开,将混乱又闪光的“天台”记忆留在了身后。
图片
图片
摄影|徐松 北烨 撰文|徐松 编辑|迦沐梓 周安 出品|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出品人|杨瑞春 主编|王波 责编|程婕 运营|赵一静 余晓燕
打开微信搜索公众号“谷雨影像-腾讯新闻”(ID:ihuozhe),用光影讲述不同人生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