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走产业结构调整“新丝路”

近年来,荔波县把桑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一县一业”重点培育,牢牢把握“八大要素”和“五步工作法”,建立“三实三小三沉”桑蚕全产业链扶贫模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功走出一条依托资源、具有特色、农企共赢的“新丝路”。全县桑园种植面积4.05万亩,年综合产值达2亿元左右。

“三实”调整产业“盘子”

问需市场,规划实。结合近年蚕茧价格一路飙升的现状,依托国家退耕还林和“东桑西移”政策,按照“扩大规模、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以建立10万亩现代优质高产蚕桑产业基地为目标,构建桑蚕全产业链,推动桑蚕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贵州桑蚕产业第一县。编制完成10万亩桑蚕全产业链投资组合方案,全县桑园种植面积达3.7万亩,建成蚕房26.5万平方米。政策引领,扶持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桑蚕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荔波县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种桑养蚕实施方案》,明确对种桑对象最高给予1600元/亩含桑苗、化肥、土地流转等综合补助。落实桑蚕保险,养蚕农户全部参保,饲养大蚕在三龄至五龄失败的,给予400元至800元不等的补助。建立基金使用利益连接机制,凡是获得补助资金达10万元的产业扶贫子基金的非贫困户及其他组织,必须带动1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统筹资金,投入实。向省、州申报产业扶贫子基金,获批的基金1.7亿元,制定《荔波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强化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组建“荔波富民农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统筹产业扶贫子基金、土地流转、组织养蚕等工作,承接桑蚕产、购、销服务,与乡镇、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签订桑叶、蚕茧保底收购协议,高于保底价按市场价收购,确保兜底生产,解决农户后顾之忧。对5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桑园,需投入生产便道、水池、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安排解决。

“三小”拉长产业“链子”

种“小树”卖叶,兴一产。鼓励群众自发种植桑树,在家庭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将桑叶转卖养蚕大户、合作社等进行集中饲养,增加群众收入。发展“土地流转 务工”模式,鼓励农户通过流转土地资源用以工换酬形式参与大户及合作社种植,利用土地“三权”分置优势,村级合作社协调土地利用权,统一连片发展桑蚕种植,形成“一村一特”产业发展格局,并吸纳群众就业,实现“一块土地两份收入”。养“小虫”卖茧,接二产。通过统建蚕房和自建蚕房的方式加大蚕房建设,鼓励群众养蚕卖茧。制定出台《荔波县蚕房(棚)建设补充规定(试行)》(荔府办〔2018〕19号),统建部分由公司出资新建,以每平方米20元租给经营单位使用,自建部分每平方米补助200元。为解除农民种桑养蚕后顾之忧,由富民公司与乡镇、村级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签订桑叶、蚕茧保底收购协议,市场价高于保底价的按市场价统一组织收购。引“小厂”卖丝,连三产。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引进贵州绿宝石丝绸有限公司和贵州粤盛生态有限公司入驻,形成集蚕茧、缫丝、果桑和桑芽菜加工等生产及观光为一体的桑蚕产业园。通过“公司 合作社 农户、合作社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三种模式,生产、销售桑蚕产品,带动群众就地就业,共有167名贫困户到贵州绿宝石丝绸有限公司务工,人均月工资超3000元以上。

“三沉”激活产业“量子”

培训下沉,增自信。通过开设“恩铭讲堂”、召开现场观摩会、村组干部会议、党员干部会议的方式,以种植效益对比实例,把经济账、科技账算给群众听,扭转群众对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的种养习惯,使群众从思想上有全新的认识。结合“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等活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乡、村、组和田间地头,开展种桑养蚕实用技术培训。组织专业合作社、大户、种养能手免费到广西环江、宜州等地“跟班脱产学习”,采取学员与师傅同吃、同住、同种养的方式,学习种桑养蚕技术。技术下沉,激产能。建立“请进来”技术指导模式,聘请贵州省蚕科所和广西桑蚕专家作为桑蚕产业发展技术顾问,对桑蚕全产业链项目进行技术把关。同时组建种养技术QQ、微信群,邀请省、州、县专家及时交流解决问题。选派技术骨干到乡镇、村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围绕种、养、加、销环节提供技术服务。组建“一对一”技术服务模式,每个技术人员包保1个村或合作社并联系10户示范户,建立农技人员“包村连户”工作机制和“农技人员 示范基地(合作社) 农户(贫困户)”的技术服务模式,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巡回指导、现场示范、现场培训等服务。责任下沉,提效能。出台《荔波县桑蚕产业督查方案》,将发展桑蚕产业纳入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评价体系。成立四个督查组常态化实行每月一督查,每月5日前对上个月督查情况进行全县通报,并不定期开展督查,用督查倒逼工作、检验成效,激发乡镇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

荔波县桑蚕产业蓬勃发展,助推了脱贫攻坚,带动了群众脱贫,产业覆盖面不断扩大,全产业链不断延伸。在种桑养蚕上,覆盖全县8个乡(镇、街道)、90个行政村,参与农户8927户35708人(其中覆盖贫困户4525户10800人),种桑养蚕面不断扩大,群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全县养蚕农户直接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种桑共流转土地2.5万亩,群众土地流转资金达530万元,群众通过就近在合作社、种植大户获得劳务报酬共122万元。桑蚕作为全县“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凸显。在种桑养人上,充分利用桑树全身都是宝的价值,可以利用桑叶加工成桑芽菜,也可以加工成桑茶。2019年引进了贵州粤盛生态有限公司加工和生产桑芽菜,建设有5个桑芽菜基地,加工销售桑芽菜15万斤,产值180万元。本土加工企业(甲良黄江桑茶厂)探索桑芽制茶工艺,每斤在100元以上,桑茶品质和市场前景较好。在种桑促工(工业)上,在发展绿色工业上做文章,扶持贵州绿宝石丝绸有限公司做强做大,引进最先进的自动剿丝机和技术工艺扩大生产规模,2019年生丝加工达170吨以上,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桑蚕产业加工推动全县绿色工业不断发展,桑蚕全产业链不断拓展。(文/图 李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