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方音乐既要传承保护更要创新

图片
9月28日上午,陕西省政协会议室传来一阵高亢悦耳的陕北民歌和紫阳民歌,原来是省政协围绕“推动我省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规划的制定”月度协商座谈会上邀请年轻歌唱家现场演唱地方民歌。领略感受到西地方音乐独特的魅力,参会的政协委员、相关专业院校院团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禁不住发出阵阵掌声。
陕西地方音乐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秦腔、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安塞腰鼓、华阴老腔等,每个市都有颇具特色的地方音乐,而且许多在国内外平台上展示,彰显了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陕西地方音乐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公布了六批,国家级民间音乐更是达到40项。
“地方音乐保护,其实就是民族民间音乐保护,很有必要。”省政协委员、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尚飞林表示,保护是根是本,没有保护就谈不到传承,更没有发展的基础,保护的意义就在于传承。“保护传承需要人才,没有了有才能的、热爱民间艺术事业的人,一切都是空谈。我们对待人才要灵活一些,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时加大对地方音乐的保护力度也迫在眉睫,制定保护民间音乐的相关制度。”
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雷达,是一位长期从事民间音乐研究的专家。雷达说,这次保护规划工程是一次对陕西民间音乐施行“刨家底、护财富、促发展”的最后一次全面保护的工程,也是一项“空前绝后”的保护工程。这次“刨家底”的保护工程,应坚持“未曾收集整理的优先抢救整理”和“已经整理的要做到翻箱倒柜、查缺补漏、全面收集”的原则,力争做到“范围广、品种全、数量多”。根据现状,雷达建议,应将未曾收集整理和整理不全的乐种作为传承、保护重点,对未曾录入原收录计划,这次就应该正式录入;对过去很少有人收集整理,这次应该重视予以广泛收集保护。
陕南民歌是陕西秦岭以南、秦巴山区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一,完美体现了陕南地区的传统民俗风情。汉中的镇巴民歌与安康的紫阳民歌已经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有效地保护。省政协委员、汉中市政协副主席吴巧玲建议,“传承人培养应从娃娃抓起,深入到中小学校开展陕南民歌教唱活动,从中发现优秀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壮大传承人队伍。”紫阳县政协主席康树民认为,下一步紫阳通过实施“包装推介”、“传统保护”、“品牌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保障”工程,让紫阳民歌走出深山、唱响全国。
今年来,陕北民歌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IP,将陕北民间音乐文化、科普教育、藏品研究与宣传传播渠道无缝对接,通过创新实践“云直播”,让观众足不出户也能畅享视听盛宴。为了更好地传承陕北民歌文化,榆林市榆阳区政协委员、榆阳区纪念馆博物馆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薛晓红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依托陕北民歌传习所,教授和传承陕北民歌、陕北秧歌、腰鼓以及民族乐器,让每个孩子都会唱陕北民歌,了解陕北文化。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邓萌补充道,秦腔音乐、眉户音乐、曲子戏音乐、汉调二黄、紫阳民歌、陕北道情、陕北说书等,相比于过去的繁荣,发展现状令人担忧。他认为,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整体规划,建立保障体制机制,强制性保证陕西地方音乐有序传承与保护,才不会出现“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弊病,更重要的既能使保护资金有稳定的保证,也可以使资金使用更加科学、规范、合理、有效。
在两个多小时的会议中,参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代表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了交流发言。通过前期调研和梳理,陕西在全国率先启动地方音乐传承保护工作,系统、科学地编制地方音乐传承保护的专业规划,这将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使陕西地方音乐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强大的活力。(记者 同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