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未摘帽贫困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朱宛玲):今年初,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2019年底全国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以及贫困人口超过1000人和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共1113个村开展挂牌督战。这些县和村绝大部分都位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任务重,工作的难度大。

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还有8个未摘帽的挂牌督战县,它们集中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贫困面广、贫困发生率高,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广西在那些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为了能让搬迁到新地方的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当地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

赵丽芳的女儿在乡里的幼儿园上学,家里的墙上都是女儿获得的奖状。搬家后,上学变得方便了许多。

唱起动听的瑶族迎客歌的,是广西那坡县德隆乡昂屯村达兵新村的瑶族群众。自去年10月搬入新居后,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村民赵丽芳告诉记者:“我们家原来住那个山沟沟上面,那个泥巴路很不方便,一下雨路很滑。现在我们路好了,房子也好了,接送小孩很方便,老人看病也很方便。”

鹤城新区是隆林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2019年,按照“就近实施易地集中安置”原则,那坡县对达兵屯实施了整屯就近搬迁,将散居在深山中、山头上的贫困群众集中安置到山脚下。搬迁到这里来的群众不仅离自己的土地比较近,也能享受附近小学、医务室以及水、电、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搬迁完成后,那坡县围绕“山”字做文章,为搬下山的瑶族群众谋划了新生计。昂屯村驻村第一书记梁盛介绍说:“在产业方面,在原来八角、杉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逐渐我们还将在短平快的产业,比如种桑养蚕、林下养蜂等方面发展,让他们收入来得再快一些。像林下养蜂去年就已经开始了,现在每家每户约20个蜂箱,未来将让规模增加。”

隆林鹤城新区罗湖幼儿园里,小朋友正在老师的带领下活动。

放学的时候,记者在隆林鹤城新区罗湖幼儿园遇到4岁的王静随妈妈一起回家。

王静妈妈说:“过来这里是第一年来的,环境很好,老师态度也蛮热情的,吃早餐啊各方面都很好。”

小王静所住的隆林鹤城新区安置点是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安置了3382户14606人。她所上的幼儿园是由深圳市罗湖区援建的,总投资近2700万元,用于接收搬迁群众子女就学。目前幼儿园共有幼儿451名。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配有钢琴、投影仪等小王静之前没有见过的东西。

隆林各族自治县人大副主任施斌告诉记者,入学、就医、就业问题是搬迁群众最关心的。隆林县按照入学、就医、就业“三就近”的原则,在改善搬迁群众子女受教育条件、确保医疗保障条件比原来居住地有明显改善的同时,及时解决搬迁群众劳动就业问题,让群众放心入住。

施斌说:“我们引进了深圳市罗湖区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务工平台,把全国各地用工信息通过平台发布,而且建立公众号,贫困户可以通过公众号知道哪里有用工,同工厂的直线对接。”

此外,隆林县还通过其他多种措施,确保搬迁群众1户至少有1人以上实现转移就业。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的达吽小镇,每天晚上都十分热闹,特别是周末,小镇的文化广场还会有精彩演出。

夜晚的达吽小镇美丽而热闹

从贡川乡搬迁到大化的移民覃庆妹在达吽小镇上经营着一个摊位,售卖家乡的小吃油馍。原本在广东打工的她,因为在大化有了自己的房子,选择留在了这里。

覃庆妹说:“有房子在这里就是有家了,肯定想回来了。我在外面十多年了,也想回家。在老家,过年过节少不了这样(油馍),尝一尝,不好吃不要钱!”

覃庆妹在达吽小镇上摆摊卖家乡小吃“贡川油馍”

达吽小镇紧临大化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古江安置区。大化瑶族自治县移民安置局局长陆生善介绍说:“我们古江安置区一共安置了2217户,10054人,我们打造达吽小镇,主要是给搬迁群众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小镇上)仿古的建筑总共10万平米,前三年免租金给贫困户来就近创业就业。我们目前有12家搬迁户在这里创业。达吽小镇一共提供了2000多个岗位。”

数据显示,广西8个未摘帽贫困县已建成15个农民工创业园,引入90家就业扶贫车间,建成12个微田园、30个微市场、1个万亩茶园,通过工业(产业)园区、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劳务输出等方式,帮助搬迁劳动力6.3万人就地或外出务工就业,3.3万搬迁户均实现1人以上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