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宝权在上海走上文学之路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的名篇《海燕》是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经典篇章,文章的中文译者是我国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者、翻译家戈宝权。

图说:复兴中路1196号 新民晚报记者 蔡瑾 摄

曾获“普希金文学奖”

戈宝权1913年出生于江苏东台,15岁考入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修读经济学专业。

大学期间,戈宝权爱上了文学,疯狂学习多门外语。他在苦读中外文学作品的同时,还时常聆听鲁迅、丁玲等大师讲课。这一时期,戈宝权开始翻译生涯,其中包括拜伦、雪莱和罗塞蒂的抒情诗,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等。从丽娃河畔启航,戈宝权的文学之路越走越远。他翻译的普希金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许多身陷绝望境地的人点亮了希望的明灯。

戈宝权既翻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古典文学名家之作,也翻译高尔基、爱伦堡等当代作家的作品。戈宝权的翻译成就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认可,曾获“普希金文学奖”。

叔父戈公振是“引路人”

戈宝权童年时过继给叔父戈公振,戈公振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进步报人、记者、新闻史研究开创者。戈宝权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叔父戈公振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引路人。

戈宝权进入大夏大学念书的1928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全书约29万字,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全面叙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专著,它的问世奠定了戈公振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中拓荒者的地位。1932年,戈宝权进入《时事新报》社任编辑,由此开始新闻工作生涯。直到1949年7月,戈宝权都是新华社驻苏记者。

戈公振和戈宝权的家在上海的淞云别墅(今复兴中路1196号4号楼)。淞云别墅建于1928年,整条弄堂有砖木结构三层楼房7幢,砖木结构旧式瓦平房1间。戈公振曾邀请邹韬奋到自己住所参观。邹韬奋进入戈公振房间,但见满架满箱堆的都是中外书籍和各种报刊,墙上也贴满各国的日报、周报,感叹戈公振对报纸研究之深,觉得他好像把自己嫁给了新闻事业。

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