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善而行 止于至善

图片
(9月18日,《中国慈善家》改版发布暨专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向善而行 止于至善
《中国慈善家》2020年第5期卷首语
新媒体平台上,《中国慈善家》每日更新着微信、微博,和每一份日常工作一样,我们的采编团队也常常陷于寻找选题的焦灼和完成稿件的压力;作为一本双月刊,我们又必须以60天为尺度,仔细打量公益慈善圈乃至周遭世界的变化。
眼前和远方、速度与深度,似乎哪一个都不能偏废,这就是困在流量里的现代媒体人——其实大多数行业莫不如此,虽然我们不是骑手,但谁又敢说自己不是某个系统里的骑手?
与两个月前相比,生活重回正轨的态势已越发明显。大大小小的聚会、活动逐渐多了起来,那些被疫情耽搁的事务正纷纷被重新安排。
8月初,我在海口出席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自贸岛项目中心成立仪式。对于这个15年来高速成长的民间环保组织而言,2020年差不多是增速最慢的一年,规划中的若干个项目中心因为疫情迟迟无法落地。激情而又睿智的阿拉善SEE第三任会长、大成食品董事局主席韩家寰先生却认为,如同一个企业的发展,有时候慢下来、整理一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回到北京,我和同事一起拜访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瑞合女士,听她讲述从疫情救助到“95公益周”的阿里之道。曾经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的她语调不疾与不徐、思路清晰,十年征程,对于背靠阿里这棵大树的公益机构而言一切也只是刚刚开始。
图片
(最新一期《中国慈善家》杂志。)
9月上旬的公益慈善行业大戏连台。9月5日,既是联合国为纪念特蕾莎修女而设定的国际慈善日,也是2016年《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法定的中华慈善日。在企业层面,阿里巴巴发起的“95公益周”与腾讯设立的“99公益日”轮番吸引着公众的注意力,汇聚爱心,积小善为大善。尽管还存在种种问题与不足,但互联网行业的创新与纠错能力毋庸置疑,未来依旧可期。
虽然没有想过要唱“对台戏”,但《中国慈善家》的改版发布暨专家座谈会还是与远在深圳的中国慈展会“撞车”了。坐而论道与行业峰会当然可以并行不悖,九十高龄的资中筠先生、年逾七旬的徐永光老师欣然赴约,在秋日的北京为一本刊物的发展、一个行业的未来倾注心力,从理论与实操层面条分缕析、传道授业。那是一个群贤毕至的午后,学界、业界(基金会和企业)因着心中共同的善念而聚首——虽然因为疫情的缘故这次相聚推迟了大半年。
“向善而行”既是当天活动的主题,也是一群人走到一起的理由。从20岁的王源到90岁的资中筠,公益慈善是超越年龄和时代的最大公约数。少年偶像懵懵懂懂踏入公益圈,成立专项基金治病救人,也为自我的成长助力;以研究美国社会为主业的著名学者“无心插柳”写下弥足珍贵的公益教科书,一版再版,予后学以教益;31年时光荏苒,谈起当初一手创办的希望工程,71岁的老人家依然兴奋得像个少年——这,就是善的魔力与快意。
想到可以与他们并肩同行,便不觉路途寂寞。百余年前,王国维先生悟得事业与学问的三种境界,2020年9月敦和基金会理事长陈越光先生以公益机构和媒体为出发点,畅谈责任的三重境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求真向善始终是智识阶层不变的追寻。
弱冠之年的少年王源希望在公益领域能无限接近最好,但他也知道公益永远没办法做到完美,因为总会有需要帮助的人。奉行新闻专业主义、立志深耕公益行业的《中国慈善家》团队同样深知,向善而行只是起点,止于至善才是激励我们一路向前的理想境界,而这需要一篇篇的稿件、日复一日的劳作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