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千年风华续写美丽传说——大运河“四梁八柱”规划体系正式形成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流淌了数千年的大运河,北发燕赵,南抵吴越,全程3200多公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蜿蜒前行,宛若流动着的民族血脉。
近期,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门编制印发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专项规划》《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4个大运河相关专项规划,指导大运河沿线8省(市)市分别制定出台了8个地方实施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四梁八柱”规划体系正式形成。
加强顶层设计
保护好大运河文化遗产
图片
“南长街,运河水,惹人醉;清明桥头,桨声惊梦月影陪”,夜晚的无锡南长街光影流连,游人沉醉。游客们乘坐画舫泛舟游览,感受着“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古韵闲情。一位无锡市民说,这是一条很有历史韵味的古运河,有大城市里完全感受不到的那种烟火味。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建造的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组成。据统计,大运河沿线水工遗存、运河故道、古城古镇等有120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余项。
尽管今天大运河的某些功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其中有3个重要里程碑值得铭记:
——申遗成功,让古老的大运河向世界亮出金名片。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中国大运河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既是对中国人民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的认同,又丰富了世界文化遗产宝库。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方向。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州区调研时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印发,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2月印发的《纲要》,是广泛听取运河沿线8省市、中央有关部委、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形成的一份重要文件,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描绘了宏伟蓝图。
悠悠古运河抱城而过,造就了“千年运河、独此一环”的秀美奇观。接下来,如何继续将这段极具江南水乡风情的运河保护好、传承好?
9月27日,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辛泸江表示,“保护优先”要放在首位,比如,将开展资源调查、提升保护层级、推动保护立法、落实属地责任、强化规划体系等,对水工遗存、革命文物、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丰富的大运河遗产类型进行分级分类保护利用。
传承方面,将以大运河文物等各类文化遗产为主体,要构建大运河国家记忆体系。对重要文物进行保护修缮和展示,建设统一规范的大运河文化遗产标识展示系统,建立一批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和专题博物馆。同时,通过国家遗产线路串联六大文化高地,打造代表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店。
辛泸江表示,保护大运河,不仅仅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好,还要与大运河沿线特色景观风貌保护相结合,维护遗产本体的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也提出,要将大运河周边景观风貌作为保护对象,纳入保护范围,明确各地在保护区划内对景观风貌管控提出严格要求,细化相关开发建设活动的分类管理规定,并加强监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管控、整治。
解决“水问题”
争取实现全线旅游通航
图片
“杭州码头装大米,一纤拉到北京城”。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国贤在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上,用京杭大运河上的古时俗语,道出了两座城市以河为媒形成的历史渊源。
但是,现如今,京杭大运河只能在黄河以南段常年有水,黄河以北段中仅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的沧州城区段和天津西青城区段现状是基本常年有水,南运河的其他河段、小运河目前基本处于干涸状态。
“实现京杭大运河河道有水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支撑。”水利部河湖司副司长刘冬顺介绍,水利部在编制完成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保护规划基础上,目前正在深入研究大运河实现有水的方案。
具体来看,近期,通过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为运河调水、引黄补水等途径,补充南运河河北段、小运河等河段的生态取水;远期,结合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解决南运河河北段、小运河的有水问题。
另外,针对现状,《河道水系治理管护》规划提出,要实现大运河主要河段有水,11个河段实现旅游通航。同时,确定了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各河段河道管护重点等。
解决了“水问题”后,能否解决大运河全线旅游通航?
根据刘冬顺介绍,目前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南段现状是通航的,除了江南运河浙江段外,其他都已经达到二级、三级航道的标准。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南运河、小运河由于水资源短缺,近期无法实现旅游通航。
值得注意的是,北运河部分河段已经具备优先实现旅游通航条件。从通航安排看,近期要实现北运河分段旅游通航,远期争取实现全线旅游通航。
刘冬顺表示,北运河旅游通航目前面临着两个突出困难。一方面,跨河沿河建筑碍航,使得目前现状的北运河只能满足分段旅游通航要求,还不能满足全线旅游通航要求。据初步统计,北运河干流现有跨河铁路、公路桥约66座,其中38座属于碍航建筑物,有拦河闸坝水工建筑物4座,除了新北关闸是船闸以外,其他的13座都没有预留通航设施。
另一方面,北运河的水资源量及其季节性分布现状,难以满足北运河全线通航水量的需求,航运水源仍然呈现紧缺状态。
推进生态修复
引导沿线产业布局优化
图片
炎炎夏日,行走在运河畔、树荫下,感受河北沧州古城的凉爽惬意。沧州市面粉厂旧址、沧州大化厂区……散落在运河两岸不同年代的建筑,形成独具沧州印记的风貌。
今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确定了10个重点项目,其中之一就是沧州大化及周边区域的利用提升项目。按照规划,将利用沧州大化现有厂房和厂区打造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主场区,凸显沧州工业立市的特色,成为大运河沿线非遗项目互动展示、交流传承的中心。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要保留大运河沿岸历史风貌。着力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文章,赋予老建筑以新生命,重新服务百姓。”沧州市大运河办公室规划科科长刘涛介绍,面粉厂将作为南湖文化街区改造提升项目中的子项目整体规划,目前已有清风市集入驻面粉厂的办公楼,成为手工艺匠人展示作品、艺术交流的场所。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万军表示,大运河是一千多年来中华民族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结晶,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文化带建设必须统筹推进。
根据《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空间上是统筹控制的,文化保护的对象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用水总量、水环境质量等是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约束性指标。
规划提出,严格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河段和遗产点的空间形态,将大运河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严格控制大运河沿线地区景区景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以及特色小镇等周边的生态空间占用。
同时,大运河有水河段两岸一公里滨河生态空间,以及两公里以内的核心监控区将实施差异化的保护管理政策。
万军认为,要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支撑。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需要有先进的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化的引领来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二者相辅相成。
打造文旅融合“朋友圈”
以河为线串联城市文脉
图片
湖州的丝绸、绍兴的黄酒、江苏扬州的漆器、安徽界首的彩陶……2020年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运河沿岸城市的特色元素纷纷亮相。如何让它们互融共通,一起讲述大运河的故事,成为专家议论的焦点。
“大运河城市群同宗同源,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开发,一定要形成合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认为,作为一个国家视野上的文化带,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我们要提炼其文化意义、价值资源,而不是局限在各自的区域范围内,强调某一段独特的地理风貌、小镇风情、历史故事。
在运博会上,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联盟正式成立,寓意着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产业迎来了深度的互动、共振和协作。一个运河沿线的大型“朋友圈”开始形成。
具体到地方,还可以架构若干中小型“朋友圈”,细化和强化运河沿线的连接。
比如,在浙江,今年4月,《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发布,提出要在充分保护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的基础上,兼顾科学利用和适度开发,按照“河为线、城(园)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布局思路,构建“一廊两片多组团多线路”的空间格局。
再比如,日前,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与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杭州运河文旅集团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大运河唐诗之路建设,以京杭大运河和古镇集群为纽带,串联水上古镇节点游线,培育大运河“走运之旅”,共同打响了杭嘉湖一体化大运河文旅品牌。
嘉兴市文广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三地将主动整合大运河诗路旅游优势资源,设计推出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大运河旅游特色产品。同时,共同推动大运河古镇联盟建设,实现抱团发展;共同输送大运河杭嘉湖一体化客源,打破城市之间的市场壁垒;共同开展大运河杭嘉湖一体化旅游推广,建立大运河诗路互为目的地推广联络机制,互通市场信息和旅游政策。”
再看江苏,2019年,为了保护好大运河文脉、进一步彰显运河文化魅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之上,为了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江苏策划了5条精品大运河旅游线路,让文化遗产为旅游休闲所利用。而苏绣、金陵金箔锻制技艺、绒花制作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紫砂陶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为大运河江苏段旅游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由江苏省文投集团牵头开发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通过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现代科技手段,挖掘、整合、盘存、展示大运河沿线分散的文化遗产和文旅资源,为打造数字化、虚拟化、可视化、智能化线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文旅结合,要有让民众可触可感的、有人间烟火气的产品和项目,还要用游客听得懂的语言去讲述他们感兴趣的故事。”而江苏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
碧波涟涟,古韵悠悠。这条有着2500余年历史的大运河,如今随着沿线城市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运河风情,并凝聚成了一个号召力强大的文旅品牌。
楼船夜雪,瓜洲横渡;烟花三月,可下扬州。炎炎夏季去杭州看接天莲叶和十里荷花;中秋月圆,去无锡于欸乃的桨声中乘舟穿过“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戴斌描述了这样的场景,他表示:“随着运河沿线城市携手共建,我们可以串起四季运河的休闲、亲子、研学、时尚等跨区域旅游项目,让运河成为纵贯南北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我们曾经被“阻断”、被“隔离”,而今天成功实现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愿望——满荷“运转”,“通达”天下,相聚在通州大运河畔,“运”和“通”是我们今天的吉祥符、关键词。“尽管从世界范围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人类按下的暂停键还远未完全松开,但复苏之路,就像大运河之水,舒缓而笃定,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不可阻挡、值得期待。”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表示。
(本报综合整理报道)
来源:中国水运报
责编:尹宇龙
审核:洪波
重点推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