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厦门战疫英雄家庭 倾听他们抗疫与团聚的故事

[新闻页-台海网]

台海网10月2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刚吃过团圆的年夜饭,在家人的依依不舍中,不畏困难与危险,毅然奔向战疫一线……今年春节,不少厦门的战疫英雄紧急踏上征程,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

从一个团圆的节日到另一个团圆的节日,今年中秋佳节,这些战疫英雄终于能享受难得的假期,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进这些战疫英雄的家中,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下他们直面生死之后与家人的美好团聚。

此外,本报记者还进行一次特殊的家访——今年3月2日,本报《在沙坡尾停车场住了40天他们告别“娘家”回到武汉》一文报道了思明区沙坡尾社区的“亲戚”张琦一家的故事,今年中秋节,记者通过视频进行“远程家访”,沙坡尾社区还为张琦一家寄去一份独具厦门特色的中秋礼物。

战疫夫妻勤恳乐观 为儿子树立好榜样

●出镜家庭

家庭成员:丈夫陈智达,33岁,厦门市公安局杏滨派出所民警;妻子王秋萍,30岁,集美区灌口镇中心卫生院防疫科护士;儿子“土豆”,5岁,上幼儿园大班。

家庭住址: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

●心愿

国泰民安,希望国家富强繁荣,小家才能好,回家才能感受到温暖。

陈智达(左一)给本报记者(右一)展示他儿子“土豆”打篮球的视频。

“姐姐你好!我是土豆。”9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陈智达一家的楼下,王秋萍牵着5岁的儿子“土豆”已经在等候,“土豆”不仅机灵活泼,还懂礼貌。指路、搬椅子,看客人进屋聊天后就独自抱着篮球到院子里运球,这个小男孩很喜欢打篮球。

说起篮球,陈智达眼中有光,他是集美公安分局篮球队队长,“土豆”还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就经常“听”他说起篮球。陈智达平时工作忙碌,能陪伴“土豆”的时间不多,篮球是父子俩的交流工具,中秋国庆假期,他打算带着“土豆”练练球。

陈智达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一张照片,照片里有用蜡笔画的篮球,这是“土豆”在疫情防控期间送给他的“守护礼物”,还约定疫情结束后,再一起打篮球。这件礼物让陈智达在战疫中,有了更多勇气去面对未知的危险。

时间回到今年农历正月初一,妻子王秋萍接到任务,要到田头村入户检查外来人员的健康状况。隔天,陈智达也接到任务回到杏林派出所执勤。一家人原本计划的短途旅行取消了,儿子“土豆”被送到外婆家。

陈智达告诉记者,他所在派出所执勤的片区中,既有定点收治医院,也有隔离酒店,一接到这两个地方的警情,他就得穿好防护服出发。妻子王秋萍也经常要在村口的防疫站点通宵值班。

那段时间,陈智达与妻子很少在家中碰面,更不用说见儿子了,三人只好通过视频见面。有一天,陈智达回家撞见妻子独自在客厅哭泣。“我当时太想念儿子了。”王秋萍说,她一提起与儿子分开的事,眼眶就会泛红。

陈智达说,为缓解妻子对儿子的思念,他带着妻子来到孩子外婆家门口,夫妻俩穿着防护服,把儿子叫到门口。“土豆”看到妈妈后,想冲下楼梯,陈智达喊住他,让他乖乖地靠着楼梯栏杆,听妈妈交代“要乖,等爸爸妈妈打败病毒后再过来接你”。

回想当时的情形,陈智达夫妻十分感慨。王秋萍说,丈夫在战疫期间给她写了一封信,信里有段话是这么写的:“我们都要以身作则,在工作中踏实肯干,在生活中积极乐观,展现对美好生活点滴的满足、喜悦。给‘土豆’树立好榜样,让他长大后也是个积极乐观、开朗、有担当、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中秋国庆长假里,陈智达虽然还要值班,但终于能抽出时间换下警服、穿上运动服,陪“土豆”去打篮球了。看着父子俩抱着篮球兴奋地往球场走去,王秋萍开心地笑了。(文/厦门日报记者 柯恺筠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江毅 实习生 林振强)

抢救病患时不惧危险 回厦上台演讲反而紧张

●出镜家庭

家庭成员:丈夫赵贯金,40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管护师;妻子薛银平,35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护师;薛招连,63岁,赵贯金的岳父。

家庭住址:厦门市思明区瑞泉山庄

●心愿

希望全家健康平安,儿子的语文成绩能有所提高。

赵贯金(左二)接受本报记者(左一)的采访。

走进赵贯金的家中,记者一眼就看到了电视柜上摆放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中,赵贯金夫妻和一双儿女都挂着幸福甜美的笑容。赵贯金告诉记者,儿子今年7岁,上小学二年级;女儿今年3岁,上幼儿园。

赵贯金是河南平顶山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于2006年来厦工作。薛银平是福建福安人,2007年来厦工作,和赵贯金成为同事,两人后来喜结连理。

今年年初,赵贯金主动请缨,并随福建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参与抗疫工作。进入金银潭医院,他主动承担了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抢救病患时不惧危险,还在完成自己的班次后主动留下帮忙下一班。薛银平说,丈夫驰援武汉后,她的精神绷得紧紧的,自己既要工作,又要抽时间辅导孩子上网课,还要做家务、照顾老人,“那段时间真的很难熬”。

支援湖北期间,为了能更好地工作,赵贯金在工作之余注重加强身体锻炼,每天下班后他都会绕着酒店的停车场跑五公里。“有一天,他从App上把连续九天跑步的记录,截图发给我。”薛银平说,“丈夫不善表达,但多年的默契让我知道,他一直牵挂着我,当时挺感动的。”

在武汉奋战58天后,赵贯金回到厦门。“老公是做家务的好手,现在我轻松多了。”薛银平笑着说,“我的手一碰洗涤用品就脱皮,所以现在衣服都由他来洗。”尽管生活上放松了,薛银平反而经常头痛。“之前那段时间精神太过于紧绷,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突然放松了,反而不适应了。”薛银平说。

支援湖北的这段经历给赵贯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变化。回厦后,作为抗疫英雄,赵贯金经常被邀请到公众场合做报告和演讲。“一开始很不习惯。”赵贯金笑着说,他一直习惯默默工作,一上台就紧张。前一阵子,武汉大学校友会邀请他分享支援湖北经历,但他一上场还是紧张。这时,薛银平插话说:“还是经历的场合不够多,今后要继续加油哦!”

赵贯金驰援湖北后,岳父薛招连赶过来帮忙照顾外孙和外孙女,并专门为家人做饭。采访时,这个不善言辞的老人一直好奇地看着记者。当记者询问“你觉得女婿这个人怎么样”,老人咧开嘴笑了笑,却没有回答。薛银平说:“其实我爸心里什么感受都有,就是不善表达。我老公去武汉之前,他一直叮嘱要小心。后来他十分担心女婿的健康,还掉下了眼泪。”(文/厦门日报记者 邬秀君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江毅 实习生 林振强)

空乘妹妹接回医生姐姐 她们都是抗疫巾帼英雄

●出镜家庭

家庭成员:陈珈珈,29岁,厦门航空乘务员;陈瑛瑛,33岁,厦门市仙岳医院医生;父亲陈永和,61岁;母亲苏玉梅,57岁;爷爷陈式顶,90岁。

家庭住址:厦门市同安区祥平街道

●心愿

全家人平安喜乐,顺遂无忧。祝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陈珈珈(右二)和姐姐陈瑛瑛(左三)与家人一起接受本报记者(右一)的采访。

“刚好晚上要博饼,到的人比较齐。”陈珈珈领着记者走进位于同安区祥平街道的一个小区。陈永和夫妻扶着90岁的陈式顶出门迎接,老爷子的胸前还挂着党徽和一枚奖章。

“我是老党员了,我的三名孙女都没给我丢脸。”陈式顶说,今年9月,身为医生的二孙女陈瑛瑛获得福建省三八红旗手,这份荣誉是她拼搏在战疫一线赢得的。

陈瑛瑛是厦门支援湖北医疗队第三批成员,接到通知时,钟表的指针指向2月8日晚上近11点。正打算休息的一家人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乱节奏。“我被选中去驰援武汉了!”陈瑛瑛的话,让母亲苏玉梅乱了心绪。

纸尿裤、电热毯、茶油……大半夜,苏玉梅却像魔术师一样,为女儿装了整整两个行李箱。苏玉梅说,因为家里的套房一处在一楼,另一处在六楼,大女儿陈玲玲帮忙找东西,爬上爬下折腾了好几趟。

“二姐到武汉后,妈妈总是偷偷抹泪。”小女儿陈珈珈说,得知姐姐的脸被口罩勒伤了,母亲一直自责没准备周全,知道市总工会可以寄送物资,便连夜缝制了配有魔术贴、松紧绳的口罩整整两大包寄过去。那段时间,家里人总是不时查看手机信息,一直疼爱她们的舅舅不敢反复打电话,就一趟趟来家里问情况。“说不担心是假的,手机一响,我脑子里的弦就绷紧一次。”苏玉梅说,这种担心她从不让女儿察觉,“当妈的要坚强,孩子们才能安心做事情。”

很快,身为乘务员的小女儿陈珈珈也加入战疫队伍,在2月11日飞往宜昌的航班上,看到这么多人和姐姐一样不畏艰难危险,那种团结坚定的氛围令她十分感动,对朝夕相处的姐姐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3月31日,抗疫英雄归来,妹妹陈珈珈主动申请,“我想亲自接姐姐回家。”在机舱入口处,尽管隔着口罩、护目镜,姐妹俩却一眼就认出了彼此,千言万语,相视一笑。一个多小时的短暂相聚后,返回厦门的姐妹俩又开始了长达14天的酒店隔离。

“她们工作后虽然忙,但离家这么久还是第一次。”陈永和说,那天他一大早就去市场买了新鲜的食材,妻子苏玉梅则把房间打扫了好几遍,希望孩子们回家后能住得更舒服。当天下午3时,夫妻俩穿上喜庆的衣裳,带上两束鲜花去接女儿,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可是,见到二女儿的瞬间,苏玉梅就红了眼睛,因为陈瑛瑛瘦了6斤多,原本粉嫩嫩的脸蛋上遍布勒痕、痘疤,眼睛也有些不舒服。

“心疼,怎会不心疼?可是我们家两代人都是当过兵的,国家有需要,就要冲在前面。”陈永和告诉记者,陈式顶从小就给孙女们讲打老虎、打敌人的故事,身为父亲的自己也当过兵,教育女儿方面仍带着部队里的一套,女儿们巾帼不让须眉,让他十分骄傲。

同样感到骄傲的,还有她们的小外甥。小家伙将两位姨妈当成榜样,一会儿学二姨当医生,一会儿学三姨当空姐,是全家人的开心果。“晚上博饼就能见到他了,这回他可能要立志当‘状元’了。”陈珈珈笑着说,今年中秋佳节,一家人欢喜团圆,经历过分别和无尽的思念后,大家对团圆比以前更加珍惜了。(文/厦门日报记者 刘少敏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江毅 实习生 林振强)

武汉这家人常翻看报道 重温“娘家人”的关爱

●出镜家庭

家庭成员:张琦,38岁,就职于武汉红金龙印务有限公司;女儿张瀚月(小月月),10岁,玫瑰园小学学生;母亲袁慧兰,64岁,退休在家。

家庭住址: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二桥街

●心愿

我们是祖国的一块砖、一片瓦,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添砖加瓦。

许长忠(右一)、陈宁钰(左一)与本报记者(右二)通过微信视频与张琦一家通话。

“最近你们好吗?”微信视频通话一接通,屏幕中出现了张琦一家熟悉的面孔,思明区沙坡尾社区居委会办公室里,社区党委书记许长忠和党委副书记陈宁钰正对着屏幕热情招呼。

今年年初,张琦一家自驾来厦旅游,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他们在一辆停在厦门沙坡尾停车场的“鄂A”车牌的房车里度过了整整40天。张琦的母亲说,他们在厦门攀上了亲戚,沙坡尾社区就是他们的“娘家”。

“太突然了,这是此生难忘的经历。”视频那头,张琦一家人陷入回忆——房车停在沙坡尾停车场,14天隔离期间,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送来体温计和防护口罩,还帮忙解决用水用电、生活用品。

更幸运的是,隔离期满后,附近很多热心居民也过来嘘寒问暖。“住在附近的张阿姨晚饭后常常过来看望我们,和我妈逐渐成为好朋友;沙坡尾工作坊的梁子姐带我们游览了避风坞,为我们讲解了它的历史……”张琦在视频中讲述了好多厦门朋友的故事。

张琦说,离开厦门的那天中午,附近开餐厅的威哥还专门做了一份厦门版热干面给他们送过来,让他们很感动。张琦回到武汉后,寄了许多热干面和周黑鸭到厦门,请许长忠分发给大家。“我也吃了,很可口,周黑鸭辣辣的味道很赞。”许长忠说。

坐在爸爸和奶奶的中间,小月月一直没有说话。奶奶袁慧兰笑着说:“许书记,小月月要不高兴了,她一直等你来武汉找她玩呢。”许长忠连连拱手,“最近实在太忙了!小月月,我答应你,明年春节如果不加班,我一定去武汉找你们玩。你还记得吗?你说过要带我去好多地方,武汉大学、归元寺、黄鹤楼……”

许长忠说完这一番话,小月月被逗笑了。说到兴起,小月月突然从镜头前跑开,再回来时手上拿着一小盒桂花,“这学期新学了一篇课文《桂花雨》,你看,这是我捡的桂花。”原来,院子里桂花盛开,落了满地,小月月把捡来的桂花当作宝贝,很乐意跟许长忠分享这份快乐。

在沙坡尾停车场的这段特别时光里,张琦一家和许长忠成为好朋友,小月月也把许长忠当作值得信赖的大朋友,经常跟许长忠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回到武汉后,张琦家里新养了一只萨摩耶宠物犬,取名“肉球”。“如果我们再到厦门游玩,一定带上‘肉球’。”小月月说。

袁慧兰说:“我们回到武汉,大家都知道我们‘出名’了。亲戚、邻居、学校的老师,还有跟我一起跳广场舞的舞伴,大家都得知我们在厦门的经历。”袁慧兰说,“大家都说,厦门人对你们这么好,真是好幸运。这份温暖让他们都感动了。”袁慧兰还说,闲暇时,她会把当时的新闻报道和视频翻出来看一下,每次看到那些文字和画面,好像又回到厦门。

今年中秋节,许长忠和陈宁钰为张琦一家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盒鼓浪屿特产中秋会饼。盒子里装有大大小小几十个会饼,还配有6个骰子。“可以用来玩厦门中秋传统民俗‘博饼’。”许长忠详细地向张琦一家介绍博饼的游戏规则。“这项游戏很适合全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地玩。”许长忠说,“恭喜你们和武汉团圆了,希望有机会再回到厦门,我们再团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