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和中秋月饼那些事儿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3567字 | 阅读需7分钟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习俗还是那个习俗,只不过每个人的情感有所不同,正如苏轼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难得圆满,不如寄托美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图片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提起中秋节,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在校生,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该放假了。自2008年国务院公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改版)》,规定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以来,人们对这些传统节日的期待除了节日美食外,更多的是对假期的一份渴望。每年端午,网络上关于甜咸粽子之争闹的是“满城风雨”,而作为能放假且有美食代表的节日之一的中秋节,似乎不在月饼上弄出些精彩来都不好意思与端午节齐名。于是关于莲蓉和五仁谁是月饼界的扛把子之争让江湖暗流涌动,后来云腿月饼、冰皮月饼等各路豪杰纷纷卷入这场纷争,再后来辣条月饼、龙虾月饼等异类也想占一席之地,一时间在月饼界掀起一场龙争虎斗。
图片
今年的“月饼战”打响之际,我们一边品味着各种口味的月饼时,有必要了解一下中秋节的由来,以及中秋节为啥和月饼结下不了缘、古人一般吃什么月饼等与中秋有关的问题。
“中秋”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此时的中秋只是作为一个气象学上的名称出现,意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并非当时的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现在学界也是争论不休,一派认为可能起源于唐代,依据是南北朝时期,有一部全面记载我国岁时节日习俗的著作《荆楚岁时记》,其中没有任何关于中秋节的记载。而到了唐代,全唐诗中有111首记载八月十五赏月的诗歌,在题目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诗句中写出这一时间。如唐代诗人李峤写的《中秋月二首》、诗圣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等。从这些诗句的描述断定,八月十五赏月,在那时已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的习俗。
另外据五代王仁裕的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和杨贵妃在太液池旁凭栏赏月,但因站的不高,赏月不尽兴,于是下令在太液池西边筑百尺高台,等来年八月十五再赏月,但是没想到后来碰到了安史之乱,望月台毁于战乱,就剩一个台基遗址。此外在一些传奇、笔记中,描写了唐玄宗夜游月宫的故事,虽然历代版本不一,但是说的都是相同的事,因此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唐代。
图片
武则天与唐玄宗的画像
另一派则认为是起源于宋代,因为大量的文献资料都证明,中秋在宋代已经成为了全民性的节日,据《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宋代的中秋节晚上“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但这只能证明中秋节在宋代很兴盛,并不能证明在唐代就没有。
近些年来大家普遍认同第三种观点,即在唐代,八月十五作为比较特殊的日子,初步具备了中秋节的一些节日内涵,如团圆、思乡、赏月等。到了宋代,因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节日的形成,中秋节作为一个节日,正式在宋代确立。晚清著名学者尚秉和认为:“至八月十五夜,在唐时虽有玩月故事,在社会视之,似无若何兴趣。至宋时似盛于唐。”但是他又说“阅庞元英《文昌杂录》,记祠部休假节,有立秋、七夕、秋分、重阳,而无中秋,是社会仍不以是日为令节,而端午则休假一日。” 尚秉和发现在宋代,中秋节并没有被官方正式认可,而且里面说的“《太宗纪》:‘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承露盘。’”其实乃是一种误传,最初的版本是唐太宗,后来以讹传讹就成了宋太宗了,据考证都是子虚乌有。
不过明确记载中秋是节日的,应当首推南宋吴自牧,根据《梦梁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怡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通过这段描述,充分说明了最晚在南宋时中秋已经成为了广大人民的狂欢节日,而在宋宁宗时期,《庆元条法事情类》中规定,中秋放假一天,至此,中秋节正式成为官方节日。
从这些记载来看,中秋节似乎和月饼没什么联系,那么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又是从何而来呢?一说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在八月十五这天凯旋,恰好当时有吐鲁番人向唐高祖敬献胡饼庆祝大捷。高祖李渊接过饼盒,拿出胡饼,指着空中的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并将胡饼赏赐群臣。这胡饼就是月饼的前身,因此八月十五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另一种说法则是相传在元朝末年,百姓受不了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纷纷起义,朱元璋作为起义军的一支,势单力薄,想要联合其他力量共同抗元,但元兵管控严厉,消息传递不便,于是谋臣刘伯温想出对策,用面粉制饼,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中,再派人将面饼送到各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因而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为了纪念这一事情,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
图片
胡饼
这些故事看似是月饼的起源,但经不起推敲。如果月饼在唐代就有,为何唐代典籍文献不见记载?“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典籍中,《梦梁录》和《武林旧事》中都提到了月饼,但是仅仅只是有一个名称而已,也没有具体的说明。反而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餘》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蘓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此外《宛署杂记》中也有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酌中志》中还记载了宫中中秋节的习俗,“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由此可以看出,至明代,中秋节就已经有了吃月饼的习俗,并且那时候的中秋节已经与今无异了。
既然明确了中秋节要吃月饼,那么古人的月饼又是什么样的呢?大吃货苏轼有诗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种月饼的特点应该是口感酥松,味道甜美,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苏式月饼。后来,智慧的劳动人民又开始在月饼上刻上各种图案,月饼模具也应运而生,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说明在明清时期,在月饼上刻嫦娥、月宫等图案已十分普遍,人们对于月饼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更高的追求。
图片
宫廷月饼模具
图片
民国时期刻有月宫嫦娥玉兔龙凤图纹的月饼模具
清代的大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了一种月饼的制作方法,“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但异寻常。”从配料来看,颇似现在的五仁月饼。“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清代的月饼馅料变得更加丰富。
图片
《随园食单》及袁枚画像
到了清末,月饼又有了新的花样,李静山有《增补都门杂咏·月饼》诗曰:“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这种翻毛月饼作为京式月饼的典型代表,据说是由慈禧太后亲自赐名,当时御膳房给慈禧太后做了一盘月饼,月饼刚出炉后放于桌上,然后轻轻拍打桌面,外层白色酥皮就像雪白鹅毛一样轻轻飞起,慈禧太后十分高兴,再一尝,酥松甜软,于是御赐“翻毛月饼”之名。
图片
翻毛月饼
那时候因为月饼需求量大,所以月饼生意也比较火爆,而且有些店家因为深受顾客喜爱,一度成为月饼行业的龙头,据《燕京岁时记》记载,“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当然了,也不排除是致美斋给了作者广告费,让其宣传推广。
总之,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习俗还是那个习俗,只不过每个人的情感有所不同,正如苏轼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难得圆满,不如寄托美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完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