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不到25万的特斯拉全线爆单!蔚来小鹏比亚迪们还能应对吗?

关注「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汽车市场上,有一个确定100%会发生的狼来了故事,那就是特斯拉的降价
对于还没买特斯拉的人来说,每一次降价都意味着离拥有一台特斯拉又接近了一步,虽然大家总是在说特斯拉割韭菜,但每次降价总有人会觉得“真香”。
图片
对于其他新能源车友商来说,每一次降价都意味着挥之不去的噩梦又来了。
总之,特斯拉的每一轮降价,都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而每一轮降价,都将迎来一轮新的爆单!今天也不例外:
就在今天(10月1日),特斯拉官方突然把标准续航升级版的价格从27.155万降到了24.99万,而长续航版也由34.41万降低到了30.99万。
图片
这次降价幅度虽然和之前差不多,甚至降价之前也一如既往一样,销售不知道,公关也不知道,全部都一脸懵逼迎来了一场十一降价大狂欢。
图片
图片
这次降价带来的后续反应,前所未有的巨大:
首先最明显的是价格,24.99万意味着击穿了25万这一普遍的用户购车心理门槛,对很多人来说,25万以上和25万以下是两个概念,对很多车企来说,25万刚好是一些合资B级车顶配的价格。而特斯拉如今击穿了这条线,就意味着会引来更多的关注和订单。
其次是24.99万的特斯拉,据销售说用上了LFP(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最大的好处就是安全性很高,几乎没有自燃的案例。
而特斯拉出现在新闻里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就是自燃,新闻媒体不断爆出的特斯拉车祸起火案例也让不少人拒绝了特斯拉。而如今国产版本采用了更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后,也就意味着这是一台要和自燃说byebye的特斯拉,这对部分正在观望的人群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
毕竟在他们的认知里,安全问题彻底没有了,那我就可以放心接受电动车了。
图片
我问了一个一直做等等党却又非常关注特斯拉的燃油车爱好者,他是这么说的:
特斯拉讲过一句话,它的竞争对手从来都不是电动车,而是燃油车。特斯拉没讲过一句话,就是说自己价格会降到多少,全都是媒体猜测,用的词语是或将、有望。
然鹅,工信部一份文件如虎添翼,定价30万以内才能享受补贴,李想把此举称之为屠杀。尽管特斯拉没有宣传何时会降、能降多少,但是车价还是以与公司股票曲线相反的速度不住下跌。
我确实是燃油死忠粉,但这该死的肉眼可见的价格优势,和闻之心动的续航和加速,本来心仪的宝马3顿时感觉没那么香了……
这位燃油爱好者的评价,真的是很扎心了。
图片
特斯拉的价格和更换电池带来的影响,甚至可以具体到友商的某些车型上:
蔚来ES6来说,之前因为车型不同多多少少能拿下一些市场,而这次长续航版降价到了30.99万,对比ES6的起步价35.8万,4.81万的差价意味着对于很多人来讲,ES6的SUV特性可能不再那么重要。
小鹏P7来说,原本通过676km续航售价26.69-27.69万的销售主力超长续航版本,如今也不得不面对续航668km特斯拉只要30.99万的挑战。更要命的是,之前在19款G3上犯过错的小鹏,几乎很难进一步降低P7的价格来应对。
比亚迪汉来说,原本刀片电池带来的安全加成,也因为标准续航版用上了同样安全的磷酸铁锂而变的不再那么有吸引力,更可怕的是,特斯拉24.99万当天所有销售都爆单了,而比亚迪汉却还在沉溺在“订单太多、产能不足”的舆论中。
而这一切,只是特斯拉换了个电池,并降了下价格而已。
图片
更可怕的是,这还不是特斯拉降价的极限:
上海工厂的产能一共是50万,而即便考虑到即将国产的model Y和3各占一半,对于model 3来说也有25万的产能,而现在model 3的月销量基本稳定在1万多,每年也就12-15万,也就意味着实际上为了继续促进销量,后续model 3的价格可能还会进一步降低。
降低到多少呢?
我之前测算过,19万的model 3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考虑到马斯克在电池日上已经宣布了2.5万美金的特斯拉新车,因此model 3的最低价格应该会落在21-23万。
——也就意味着,对于其他造车新势力来说,不管愿意不愿意相信,它们早晚都要面对20万出头的特斯拉。
图片
我觉得某位车企大佬的话说得特别中肯:“这次的压力测试会迫使国内全部新能源品牌获得第一轮外部压力,部分品牌见不到明年。余下企业在产品提升和价格下降的路上要把毛巾拧出血来。”
这句话生动且形象,而部分品牌见不到明年我也相信是真的。
对于其他造车新势力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是它们的产品力、价格、渠道、传播等等方面不如特斯拉,这从表面上看似乎非常正确,但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在特斯拉降价到25万之内后,我赶紧去问了另一个车企的高管朋友:“特斯拉降到25万,长续航版本甚至接近30万,对你们的车压力大不大?”
他的回答是:“大,但要让能决策的人感受。”
——他的这个回答,让我沉思了良久。
图片
虽然大众和媒体对特斯拉的降价不断惊呼,而很多车企高管也在公开场合里都提到特斯拉对他们的挑战,但实际上经常关注新能源行业的我,却一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便是新生的造车新势力,企业人数也会有数千人之巨。
这意味着最能做出产品价格体系、市场营销方式决策的人,一般是从上往下数,第二层级。具体方案则由底下的人来拟定,一般是总监带队。
这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经过了多少层汇报、审批和争论,我们无法得知。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即便能感受到特斯拉的巨大威胁,也很难在维持整个企业正常运行的模式之下,做出太“激烈”的决定。
像前面提到的蔚来的体系规则就是不能降价,小鹏吃过亏也不敢降价,比亚迪倒是能降价但是产能不足,这三家能和特斯拉竞争一下的,都处在无法应对的尴尬局面。
而对于涉猎新能源市场的传统车企起来说,光是要维护销售渠道稳定价格就很头疼了,一般也很难去降价应对特斯拉。
——对于其他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来说,难道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吗?
也不是的。
图片
在和一个工程师的聊天中,他说了这样一件事情:原本作为技术支援参加了企业的试驾活动,但是到了现场后发现,销售同事的讲话水平,居然还不如自己一个家里蹲的工程师。
虽然具体的细节他没有说,不过他是这么总结的:我只是,和用户正常沟通,实话实说而已,用户很淳朴的,而我就是用自己最淳朴的一面去面对用户。
“我发现只要把工程语言表达成用户语言,少一些乱七八糟的专业知识,多一些大白话就好了。”他最后这么总结道。
说实话,特斯拉走的是成本压榨极限的路径,加上价格足够低、品牌足够好,目前来看,别的车企没得打。但还是有希望的。
图片
特斯拉的产品力主要集中在了自动驾驶上,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看重自动驾驶。
但所有的客户,都希望能够和品牌方平等交流,他们可能不需要什么噱头的东西,而只是想知道这台车使用起来的真实情况。
比如现在大多数车企依然采用的NEDC续航,有几个销售会诚实的让用户夏天开空调打八折,冬天开暖风打5-6折来参考呢?
相信我,用户都不傻,他们需要的是足够的知情权和足够的尊重。而做到这一点,足以让很多国产品牌积累口碑,最终战胜特斯拉。
而如果做不到,那抱歉,我今年第一篇文章标题里的“特斯拉的屠杀来了”,大概率会成真。
图片
年初文章:
《降价到29万!!特斯拉的屠杀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