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湘东区:脱贫攻坚让乡村更秀美

“家乡的空气越来越好,鸟语花香,再也不是那座尘土飞扬的工业小城,满山的桔子压弯了树干,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祝愿家乡越来越美好……”10月1日早晨,刚刚结束了近十个小时车程的刘祥登上了老家的山岭,呼吸着山顶清新的空气,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山下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房屋,在朋友圈里不禁如此感慨。
“面子”上不断提高 “里子”也在持续改变
刘祥是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樟里村人,2010年大学毕业后便前往广东自主创业,现在在深圳从事LED显示屏制造行业,每年仅有过节时间才有空回趟老家。对于近年来家乡的变化,刘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近年来,村里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以前坑坑洼洼、满是灰尘的土路不见了,到处都修起了柏油马路,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村民们日常出行越来越方便,再也没有了摸黑走夜路的烦恼。”看着家乡焕然一新的面貌,刘祥感触颇深。
他说,湘东是座工业老城,在以前印象中,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烟尘很多。“近几次,特别是这次回来,我拜访了亲戚,还和家人一起沿河散步,一路上,我发现湘东变得非常干净,杂物垃圾少了,空气质量明显提高,时不时还能在路边看到洒水车清洗马路、雾炮车降尘作业。”家乡的环境变化让刘祥感到非常惊喜。
除了“面子”上颜值的不断提高,湘东的“里子”也在持续改变。
“走街访友的过程中,我发现村里的私家车比以前明显多了,大家伙儿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刘祥介绍,“不仅仅是口袋富了,村民们的思想精神也跟着‘富’了起来,邻里街坊爱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对于村上禁止三烧的巡逻宣传也非常认同。与此同时,许多人的生活态度也在发生着改变,现在,闲来无事时打麻将的村民少了,大家伙儿每天晚餐后在村里一起跳舞、锻炼、散步,其乐融融,共同享受着乡村的美好生活。”
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摘了“穷帽子” 造了“聚宝盆”
刘祥所见的秀美乡村与近年来湘东区扎实的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相连。
走进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中院村,成片的白莲种植基地、干净整洁的沥青路、整齐美丽的村舍民居……处处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田园景致。中院村曾是“十三五”江西省级贫困村,如今的中院村摘了“穷帽子”,造了“聚宝盆”,昔日贫困村变成了秀美乡村。
立足产业扶贫发展之路,近年来,中院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引进太空白莲产业,并通过“支部 合作社 贫困户”的模式,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为让产业多元化发展,经过调研和评估,中院村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始种植中药材——瓜蒌,并吸纳贫困户进入瓜蒌加工扶贫车间工作。同时,与深加工企业达成收购意向,每年对瓜蒌进行统一收购。
此外,中院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财政奖补、资金整合、部门帮扶、社会捐助”的方式,实施“白改黑”和村级“亮化”工程建设。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行党员联系群众、党员责任区包干、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制度。
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打出四套“联动”组合拳
近年来,湘东区严格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总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个“十三五”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1158户4145人,其中2019年脱贫193户635人,现贫困发生率已由2015年的1.23%降为0.12%,剩余贫困户145户373人未脱贫,计划2020年全部完成脱贫任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户要真正意义上的拔掉穷根,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决贫困者一时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能力和机会,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对此,全区积极打出四套‘联动’组合拳。” 湘东区委书记杨博如是说。
湘东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制订了《湘东区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通过利益联结把全区200余户贫困户固定在产业链条上;实施“庭院种养增收工程”,鼓励支持412户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发展种植业、养殖家畜、养殖家禽、水产养殖,人均年增收700元以上。派出产业技术服务专家或产业指导员每月不定期开展对接贫困村技术服务,服务农村合作组织60个,培育有扶贫带动功能的新型经营主体60个、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1个。
举办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电商、果树种植、家禽养殖等培训班19期,培训人员380人次;组织各类招聘活动30场次,参加招聘的劳动力17000多人,通过加强培训、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帮助贫困户就业1434人。同时,进一步规范扶贫车间建设,对25家“有名无实”就业扶贫车间和吸纳贫困人数不多、工资不高不规范的扶贫车间进行了摘牌清理。开发交通协管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407个,开发农村河道管理、垃圾清运等扶贫专岗473个,帮扶劳动能力较弱或因事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者就业,共发放岗位补贴100多万元。
湘东区在“十三五”计划搬迁完成共18户81人,这些家庭已全部在腊市镇入住。同时,后续帮扶再落实,目前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26人就业;发展安置区周边产业,引进锦旺农业生态园、明塘荷花基地、龙虾基地等农业产业项目,以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基地就近就业等形式覆盖18户搬迁户增收,带动6人就业,实现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