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西瓜文化节、深入田间培训…蔬菜专家陈春秀3年内助力荆坨村“脱低”

每年5月底到7月中旬,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杨镇最南端的荆坨村都会变得热闹非凡,瓜果飘香、游客纷至沓来,村里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西瓜文化节。

极具特色的麒麟西瓜、黄晶一号西瓜、秀美无籽礼品瓜、京蜜甜瓜、翠玉甜瓜等西瓜品种,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采摘,这不仅为村里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也打响了“杨镇荆坨村”这张名片。除了西瓜采摘外,村里还提供蔬菜采摘服务,番茄、茄子、黄瓜、圆白菜,一到收获的季节,村里满眼都是绿色,充满了生机。

收获季节的荆坨村

然而,你可能想象不到,如今生机勃勃、瓜果遍地的荆坨村,2017年以前,还是北京市的低收入村。

低收入村迎来“接地气”的科技专家

由于村里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没有任何企业,收入来源只得依靠蔬菜和瓜果种植,虽然已经有多年的种植经验,然而,农户收入一直不见起色。2016年下半年,全村共有农业户口248户,低收入户153户,共计327人,可支配年收入人均不到9000元。

当时的荆坨村村民可能不会想到,一年之后,他们摇身一变竟然摘掉了低收入的“帽子”,还拥有了自己响亮的产业“名片”,收入也实现了成倍增长。

2017年是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时间点,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全面发力,北京市科协也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调动各学会及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贫困、低收入地区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而为荆坨村带来技术和产业支撑的是一位“风里来雨里去”的科技专家——北京蔬菜学会特聘专家陈春秀。她这一来就是整整三年。

下乡路上的陈春秀

这位有些瘦削、面容黝黑、声音亲切又洪亮的“陈老师”就是为荆坨村“脱低”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的陈春秀。针对北京低收入村的对口帮扶,北京市蔬菜学会制订了“一个专家一个村”的策略,2017年起,陈春秀在北京市蔬菜学会“助力荆坨”项目的支持下,深入荆坨村,帮助当地“脱低”。

“对症下药”帮助村里打造产业名片

如今的荆坨村一改往日的风貌,旧貌换新颜,村里的农户不仅掌握了种植专业技术,还有了产业化发展的新方向,农产品有了固定销路。

然而,陈春秀刚进入村里的时候,村里还存在种植人口年龄大、种植方法陈旧、缺乏产业支撑、缺乏技术手段扶持、缺乏宣传渠道、缺少技术人才、缺少科学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陈春秀在研究村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品种——麒麟系列西瓜品种8424。该品种口感酥脆易融化、品相优,成熟后销售价格可以达到村里之前种植品种的2倍。

然而,良种还要有良法,陈春秀发现村里种植西瓜的方法还是几十年前的大水漫灌法,这种方法容易造成病虫害,且不利于土壤保护。为此,她培训当地农户采用滴灌法以及膜下暗灌法种植,不仅促进了西瓜高产,保障了西瓜的品质,也有效保护了土壤,减少了病虫害,有效促进了绿色农业的发展。西瓜种好了,她又引进了嫁接茄子,实现了重复用地。

在地头与农户交谈的陈春秀

然而,并不是所有低收入农户都愿意且有能力接受新方法,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让新技术惠及村里所有低收入农户,陈春秀与村里相关部门合作挑选了10户接受度高的示范户,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农户,促进新的种植技术、方法有效地在每家每户传播。

前期环节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依托北京市蔬菜学会各领域专家以及村里、区里相关部门,陈春秀帮助村里积极开发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仅搭建了线上线下销售的模式,还为村里树立了自己的品牌——麒麟西瓜文化采摘节。原来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问题借助科技的手段彻底得到了解决,还卖出了好价钱,示范户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固定客户,农户们借助互联网,也体验了一把“新鲜事物”。

顺义区植保站站长(荆坨村第一书记)张爱军说道:“通过采摘节,我们像注册了一个无形的商标,每年都能吸引众多城乡居民前来采摘,西瓜销售收入实现了大幅提高,通过西瓜销售还带动了蔬菜的销售,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

在地里回复咨询的陈春秀

通过三年的工作,陈春秀不仅帮助荆坨村实现了“脱低”,还帮助当地开发出了特色化的产业路线,保障村里“脱低不返低”。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给农民钱,还要帮助他们掌握技术,深耕产业,真正实现产业化脱贫脱低。”

“扶贫扶智同时抓”,在“脱低”的基础上培养技术员

“扶贫还要扶智”,这是陈春秀经常提到的观点。

“陈老师不仅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还经常为村民讲课。第一年,陈老师教授农户如何实现蜜蜂授粉,农户掌握后,西瓜产量和品质大大提升”,荆坨村党支部书记李晓丰说道。

农闲时,陈春秀就为农户培训技术,帮助他们创新思想,打破传统观念,不断为村里培养全方位的技术人才。陈老师的培训也很受农户欢迎,她总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高深的技术知识,结合实际讲解理论,让农户听得懂、用得上。

“不管春夏秋冬,陈老师总会深入到田间地头,有需求马上提供帮助,确实是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学习的榜样”,植保站站长(荆坨村第一书记)张爱军如实评价。

对于荆坨村的农户而言,陈春秀更像是一位懂技术的大姐,遇到技术方面的问题,找她;遇到病虫害,咨询她,只要有空,她一定会来到田间地头,实地帮助农户解决遇到的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住重点,解决问题”是陈春秀一直坚持的工作方法。

57岁的示范农户赵仲河说:“近几年,地里总出现根结线虫,没有特效药应对,发病对地里的损害较大。陈老师2018年集中培训的时候说可以采用高温闷棚的办法。去年我就闷了两个棚,今年西红柿苗上就没有虫了,这种方法确实管用。”

陈春秀(右)与农户张连合交谈作物生虫问题

另外一位57岁的示范农户李维松也说道:“最早,我种的是本地品种的西红柿,听过陈老师的培训之后,我换了‘天峰系列’西红柿,这一系列的产品耐存储、皮厚、果型好,销售情况比以前好很多。之前我种菜没有技巧和方法,通过学习,我掌握了大棚滴灌技术,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病虫害也少了,以前我一亩地毛收入只有5000多元,现在能达到20000元。”

陈春秀与李维松沟通西红柿选种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向陈老师寻求帮助的不仅有荆坨村的农户,还有“从未谋面”的全国各地的农户。陈春秀回忆,“之前有位外地农户通过网络找到了我,他希望能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些贡献,希望我帮助他发展农业种植。我就帮他推荐品种、邮寄品种、鉴别,后来他建立了农场,带动了当地人就业,也将技术推广给了当地的其他农户。去年,他还给我寄来了自己种的大柚子。”说到这,陈春秀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扶贫之路从未停歇

这样一位与农户打成一片的蔬菜专家,却是最早与日本专家合作,选育出我国第一个杂交一代西瓜品种——“京欣一号”的专家。陈春秀1983年参加工作,从参加工作起就一直从事扶贫相关的工作,与她合作过的人都说,陈老师身上有股别人身上没有的热情,她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田野与生活。

2017年开始,3年的时间,陈村秀精准扶贫的脚步走过了10个省、11个市、13个县、12个乡镇、33个贫困村。荆坨村只是她帮扶过的众多贫困、低收入地区中的一个。在江西瑞金,她指导当地种植业合作社发展大棚蔬菜,从而带动周边百姓发展大棚蔬菜,让农民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在山东临沂莘县,经过几年技术支持、品种更新,莘县西瓜、莘县香瓜已成为地理商标;在河北省隆化靠山营村,通过与公司合作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示范和培训,为周边5个村建立了500多个大棚,全部种植番茄,形成规模化生产,当地150余贫困人口已经脱贫,人均增收3600多元……

“农业不是在实验室和办公室,要深入实践,不断从农民身上总结知识和经验,与理论相结合,规范技术。膜下暗灌技术最早就是农民发明的,我们只是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陈春秀说。

上班的时候,陈春秀一整年的时间基本都在全国各地奔走,据她自己统计,一年能在家的时间加起来也就一个多月。如今,刚刚退休的她还是没有闲着,义务在坝上专家站工作。与农民一起不断进步,促进新品种的不断播撒,助力更多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种植道路,是陈春秀一直不懈追求的梦想,她还在路上……(撰文/记者 贾朔荣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来源: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