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最英雄气概”的山,为什么是它?

-这 是 自 驾 地 理 的 第 358 篇 原 创 主 文-
那座山,真是一个好地方。山上有常年不断的流水,以及煤炭和各种药材;有一片片高大的桦树林,中间夹杂着松、柏、榆、槐、山桃、野杏;山猪、豹子、獐子、野羊时常出没。
在山下,有一个康家寨。那是一九四二年的春天,八路军为了集中兵力反击日军对晋绥根据地的疯狂大扫荡,被迫撤离这个寨子。
图片
这里秋色如画,摄影@蓝宝瑜
之后,日军在康家寨烧杀抢掠,并强行成立维持会。对于此,武工队长武得民与雷石柱一起,带领着村里的抗日民众明里暗里与日寇、汉奸巧妙周旋,展开着一场武力悬殊的生死较量...
这是抗战剧《吕梁英雄传》中的故事情节,那座山,就是吕梁山
一、哭哭啼啼吕梁山
这是吕梁山——吕梁山,也叫作脊骨山,它就像是一条大龙的脊骨,穹窿突起在蓝天之下,黄土高原之上。
而在大山之下,似两条飘逸彩带的黄河和汾河,波光粼粼的河面在月光下闪着细碎的银光,从北奔流而来,又穿山越岭滔滔南去。这里有古城,有青铜,有特产...但同时,这里却流传着一句民谣:
“欢欢喜喜汾河畔,凑凑胡胡晋东南。哭哭啼啼吕梁山,死也不过雁门关。”
图片
吕梁山示意图,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大意是说,汾河的两畔歌舞升平,山西的东南虽然穷,但不会饿肚子。到了吕梁山,活得艰难,每天的日子就是哭哭啼啼了,而且就算是死也不能过雁门关。
晋商的辉煌——为了生存,吕梁山人只能不断走出去,于是就产生了晋商,而他们走过的路,叫做晋商古道
在很早之前,吕梁山盛传着这么一句话:“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看不尽的彩家庄。”这句话记载了临县碛口、吴城古镇和离石彩家庄在吕梁山上古商道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也见证着晋商百年的辉煌。
图片
碛口古镇,摄影@隋老板
临县碛口由于碛石滩险,舟船阻隔,从上游顺流下来的商船只能在此停泊卸货,改用骆驼骡马走陆路转运至太原和北京等地。而由京、津、冀、鲁驮回的货物,又于此装船运往西北。
于是,从明末到民初,碛口成为了一个大型批发市场,河套地区产的粮食等物资大部分从碛口码头经彩家庄过王老婆山运往吴城,每日总量就有五十万斤之多,仅麻油一项,每天就卸十万斤!“碛口街上尽是油,一天不驮满街流”,这也正是“驮不尽的碛口”之说的由来。
图片
远眺碛口古镇,摄影@老申光影
同时,祁县乔家、榆次常家等晋商在这里都设有分号,财富在此聚集,使碛口变成晋商经营西北货通东南的水旱码头,奠定了三百年的繁华!
二、吕梁英雄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京畿门户——太行、吕梁就如同两位把住三晋东西两端大门的将军,从古至今,山西几无战事而可雄视天下,少不了这两座大山的屏障作用。由此,山西才成为“京畿门户”。
图片
太行、吕梁位置示意图,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几乎成为华北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日军的“铁壁合围、三光政策”,在这里无所不用其极,目的就是要拔掉坚持在华北抗战的八路军这颗钉子。于是,从城市到农村,整个山西便陷入了与日军几近肉搏的战火之中。
太行山自不用说,那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亮剑》讲述的战斗故事大都发生在太行山中。而马烽西戎两位老作家所著的《吕梁英雄传》则是发生在吕梁山区里。
吕梁英雄传——当时,马烽、西戎二老是《晋绥日报》的战地记者,正在报道一位抗日英雄的传奇故事,由于通俗易懂、故事性很强,深受战士群众的欢迎。因此,组织上就鼓励二老将其写成连续故事在报纸上连载,以鼓舞根据地军民的抗日士气,于是便有了不朽的作品:《吕梁英雄传》
据说,二老在院子里设置一张小炕桌,摆上茶壶、茶杯、山药蛋,茶壶作为县城,茶杯作为鬼子据点,山药蛋则是村庄或山头,“鬼子到了那里,我军主力在那里,民兵小队在那里,打冷枪在那里……”就这样著就了这部经典之作!
图片
《吕梁英雄传》连环画封面,绘画@季源业,来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但对于吕梁山来说,现实中的英雄,莫过于贺龙关向应。当年,他们二人率领120师到吕梁山抗日,无数吕梁儿女积极参军参战,捐献物资...从山区到平川,从儿童到大人,从妇女到老人,枪刀遍地,喊杀如雷,个个是抗战的模范,人人是杀敌的英雄。
“八年抗战,吕梁军民同敌人战斗万余次,消灭敌人10多万人,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贺龙办学校
贺龙第二故乡——对大半生征战的贺龙来说,除了生他养他的湘鄂西,吕梁山下的晋绥抗日根据地,应该是他的第二故乡。
自1937年秋从陕西富平庄里镇东渡黄河至1949年春,十几年间,贺龙大多数时间战斗在这里,他率领着120师和晋绥野战军艰苦奋战,先与日本人夺命厮杀,后同国民党军生死较量。
图片
晋绥抗战根据地形式示意图,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正因为如此,山西的父老乡亲非常支持贺龙和他率领的部队,他们宁愿自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有的地方的人竟穿不上裤子,甚至还饿死了人),也要把仅存的山药蛋、黑豆和小米等粮食送到队伍中。
解放后,贺龙每每忆及山西父老乡亲的倾囊相助,他的眼里总是含着泪花。
图片
在冀中抗日前线的贺龙,图@解放军画报
贺龙中学——后来,在解放文水县后,贺龙来到县城视察时,一所中学几百名学生坚决要求跟大部队走。于是,他带上这些学生,在部队行进途中宣告成立陕甘宁晋绥五省联军驻晋随营学校,他自己兼任校长。
再后来,随营学校跟着转移到方山县的大武镇,顿时让这个偏远小镇歌声四起,人欢马叫。
图片
贺龙中学
大武镇既是一个古镇,又是方山县的第二大镇,还是抗日老根据地,离吕梁市仅10多公里。随营学校还在途中,有关方面便让人打扫干净庙堂,腾空镇上八户地主的庭院,给学生们作校舍。这在战争年代已是相当奢侈了,学生们一住下来,立即开学。
学习内容除原定的基础知识外,还增添了几门军事课程,比如无线电收发报等等,战争的发展很快证明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很快,大家就在革命战争中一显身手。
贺龙走后,教职员工和学生们感念他重视办学,对学校建设和师生寄予莫大希望,将学校更名为“贺龙中学”。
图片
中学前贺龙元帅塑像
学校刚办一两年,便有师生陆续奔赴解放战争前线,从贺龙中学毕业的学生就像春天的种子,被一茬茬地撒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故事主角李侠,他原名叫李白,在延安收到他从上海发回最后一个电报“同志们,永别了” 的,就是从贺龙中学毕业的学生,名叫苏采青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巍巍吕梁山,地处三晋大地,曾经到处是荒山荒坡荒地荒沟,但就是这一片困苦的地方,走出了晋商,同时又是晋绥抗日根据地,这是一片英雄之地。
来源/公号:中国自驾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