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义县南石桥子村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大道康庄
图片
义县大定堡乡南石桥子村原有建档立卡人口67户、115人。至2019年年底,全村建档立卡户实现全部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终点”与“起点”,蕴含辩证思维,体现了我们党造福人民的不懈追求,彰显了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境界。
作为市领导定点帮扶村,半年来,南石桥子村在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上,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片
我们进村采访的头一天,锦州地区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家都担心村路泥泞,车辆难行。直到在村口,一眼望去宽敞整洁的道路,两侧的野花开得正艳。在村里走街串户采访两个多小时,鞋和裤角没有沾到一丁点儿泥土。大家相互打趣道:“是我们狭隘了。”陪同采访的南石桥子村支部书记马丽娜笑着说:“别说你们没想到,就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变化。”
用志气消除思想上的惰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志智”双扶。
南石桥子村由3个自然屯组成。全村约三分之二人口为60岁以上的老人。人口流失和老龄化严重是导致南石桥子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之自然条件差,干旱缺水,耕地少,山坡地居多,土层薄且贫瘠。先天条件欠缺,后天努力不足,一些人似乎习惯了“背靠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
改变源于不厌其烦的说教和因地制宜的措施。
村里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大家的建议,组织种植大户到附近乡镇学习,结合南石桥子村的实际,制定出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做法。
有了目标就有了奔头,村民们渐渐长了志气,提了心气。
图片
花生的“花”绽放在百姓心里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收入从何而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南石桥子村有啥产业?
一直以来,村民经济来源基本以种植玉米为主,靠天吃饭,收入很不稳定。
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大定堡乡党委书记雷鸣说:“按照市领导调研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结合南石桥子村的土地特点,乡里决定种植抗旱品种的花生,试验成功后在全乡推广。”
图片
种了一辈子玉米,突然说要改种花生,有一个人想不明白,他就是82岁的张春山。乡里、村里,反复到家里做思想工作。刚开始,他还解释:“岁数大了,就图省事儿,挣不挣钱也都种了一辈子了,习惯了。”“以前一直没种过,你现在就是说出花儿来我也不种。”后来,他也不解释,见有人来,干脆就俩字“不种”。
曾任村支部书记的曹正山很理解张春山的想法。曹正山说,老人们固有的思想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但农村有句土话,叫过年看隔壁。曹正山找来左邻右舍帮着劝解。张春山终于同意了。
虽然表面上同意,但张春山的内心还是放心不下。花生地距离他家十分钟左右的路程,他一天走好几个来回儿。直到有一天,张春山看到地里的花生开了花,他的心里也绽放了希望之花。今年夏天天气干旱,周边种玉米的都受了影响,南石桥子村打了方塘,300亩花生丰收在即,听说价格也比去年高些。张春山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图片
(新建的蓄水方塘)
尝到了转变传统观念、调整产业结构的甜头,村民们致富的信心更足了。驻村第一书记李勇介绍,今年南石桥子村的百香果项目申请到了184万资金支持,其中“乡村振兴项目”财政支持资金110万,乡里配套了74万元,共新建了440延长米的高效农业大棚,将为南石桥子村集体经济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
有了稳定的产业,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图片
打工回村“找不到”家门
有人说,家是闭着眼睛都能找到的地方。可离家数月回到村里的小刘困惑了,眼前粉刷一新的院墙、没有一棵杂草的院落,真的是他生活了三十来年的家吗?、
记忆中的家是这样的。
图片
(村民家门口改造前)
砖头垒起来的墙,墙外砌着驴圈,堆着柴火垛。大冬天上厕所,小孩子们哭着喊着“屁股要冻两瓣了。”夏天赶上雨季,孩子们就唱起顺口溜:河水屯里走,百姓出门碰石头,十里八村开车到这都犯愁。
眼前的家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不足为过。
图片
(村民家门口改造后)
家家户户的院墙统一粉刷了灰白相间的颜色;驴圈和柴火垛都拆除了,大门口放着垃圾箱,村里组织人员定期清理;一些粗壮的老树下围了一圈儿防腐木,聊天乘凉都很方便,看上去跟城里的公园一样;院内安置了环保厕所,方便又干净。上厕所不再遭罪,对于老年人而言,的确是生活品质的一大改善。一下雨就“闯祸”的百股河南石桥子流域全长1750米的河道也正在治理,清除垃圾和淤泥,保证雨季河道排水通畅。
图片
(改造后的排水渠)
70岁的高继云一个人住,两个儿子都在城里。问她怎么不跟孩子进城住?老人说:“小时候在这里长大,割舍不下。再说,村里现在越来越漂亮了,有路灯,有广场,不比城里差。”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都说环境影响人,这话一点儿不假。早先又脏又乱的时候,大家都不觉得怎样,如今村容村貌干净了、漂亮了,每个人也都开始注意自己的小家和个人形象,相互监督勤打扫,就一个念头——谁也不能给咱村这么好的环境抹黑。
图片
文化广场修好了,曾经灰头土脸围着锅台转的农家妇女,已经细心装扮上,扭秧歌、跳广场舞,热热闹闹;
刚安装好的健身器材就有了自发的“管理者”,锻炼归锻炼,谁也不能搞破坏;
免费开放的图书借阅室同样受到欢迎。老人们带着花镜,认真阅读的样子不逊色于学生。他们说:活到老学到老,脑袋里得有东西,再也不愿意被人说成观念陈旧、顽固不化。
图片
南石桥子村村口,一座红色的雕塑在满山绿色的掩映下,特别耀眼。“永远跟党走”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坚定党的领导,不甘落后的南石桥子村村民,正在把“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这些饱含深情的词汇,变成了生动活跃的人间烟火。
在南石桥子村,我们找到了党扶贫的初心与答案。
文:记者鲁俊松、曹红梅 摄影:记者杨锰
编辑:田静 校对:史悦
你可能会
喜欢
点击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