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的这个“天团”,太飒了!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教书育人

用教育的力量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教育追梦人》第四季 新时代共美好

和您一起分享 杭州支教老师的故事

四月,正值春日阳光明媚,在苍翠欲滴的杭州龙井茶园,三位援疆老师通过网络直播,开始了一场跨越4000多公里的开学第一课。

新疆阿克苏地区是浙江对口支援地区,今年也是杭州教育援阿十周年。杭州第十批援疆教师原本打算2月出发前往阿克苏支教,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延缓了他们援疆的脚步。于是老师们就地取材,借助空中丝路课堂,架起支教的桥梁。

在龙井茶园的第一节网课,虽然只有短短60分钟,但经过多位老师的精心构思,语文、英语、美术巧妙地串在一起,援疆教师们用一种新奇的方式,帮助新疆学子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两个月后,这些援疆教师正式走进新疆的校园。

褚楚是其中的一名音乐老师,也是杭州第十批援疆支教团的团长,到了阿克苏,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新疆舞,在欢乐的节拍中,了解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也和老师同学们亲近了起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如何借助前人的智慧和后方的支持,推广杭派美好教育的理念,成为她的新课题。在这一背景下,石榴籽工作室应运而生。

援疆教师 褚楚

石榴籽,你可以看到它个头非常的小,但是每一颗石榴籽它都拥有炫彩夺目的光芒。

就像我们援疆教师一样,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它一个独特的闪光点,那么我也希望通过石榴籽工作室去吸纳更多有才华有能力的教师加入到这个团体当中,这也体现了组团式援疆教育的理念,石榴籽寓意着希望能够将各民族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开出民族之花。

与褚楚同批支教老师中,周江浩是最年轻的一位,95年出生的他,风华正茂,主动请缨前往新疆支教,对于自己的援疆的生活,他也早就做好了规划。

援疆教师 周江浩

我觉得每个人心目中他都有一种想要去帮助别人的冲动。在这边我必须要把一个徒弟给带好,然后希望可以为新疆留下一套科学的教案,科学的试卷。这份教案和试卷,我希望是他们老师拿来可以直接用的。

周江浩是一名科学老师,出发之前,他还特意从杭州带去了各种科学仪器,地球仪、地图……可是到了所任教的阿克苏第六小学,周江浩发现,当地硬件设施还算不错,但是师资相对不足,这让他感到任重而道远。

同样感到压力的还有朱东,朱东是一名有着2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科学老师,此次援疆,他希望通过传帮带,培养出一批学科骨干,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朱东建立起了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

援疆教师 朱东

在这儿的青蓝工作室,小学科学是其中的一个项目,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因为以前在这儿没有这块学科的工作室,所以今年准备要把工作室给建起来。现在我们这一批团队过来之后,相应的就是看一看还有哪些学科需要填补。

不断发现,不断填补,不断创新,杭州第十批的援疆老师们,心中的弦一直紧绷着,既要守护好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经验和成果,也要为当地的教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不过,对于特教老师骆晓倩来说,她却要从零开始,进行开山辟路的探索,杭州援教阿克苏虽有10年,特教援疆还是第一次。

援疆教师 骆晓倩

我主要是分管教学这一块,还有教科研,这里评估工作是第一次启动,包括评估细则的制定,还有下乡的评估考核工作,都要从零开始一点点去做。

据了解,这一批的支教团主要是组团式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老师身后都有一个团队的支持。借助杭州大后方的支持,刚到阿克苏三个月,骆晓倩就已经搭建起两地交流学习的桥梁,各项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如今,在4000公里外的阿克苏,第十批援疆老师默默耕耘在自己的教育领域,72名老师,各自发挥特长,希望为这篇土地带来更加丰富的教育成果。

周江浩

我想转变他们的一种观念,就是科学还是以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的一些科学素养为主,而不是去学一些零碎的知识点。

不光是我自己一个人带,要把我团队的力量也发挥出来。

骆晓倩

朱东

我已经将近50岁了,让我的教学生涯也增加一点东西,丰满一些。

我们第十批杭州援疆教师肯定会留下勤勉认真负责尽责的一种态度。那么从第九批援疆教师团当中捧好接力棒,一茬接着一茬干,也要用心用情用力去传承杭派美好教育的一种理念。

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