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烧塔仔 体验民俗过佳节

红红火火“烧塔仔”(黄墩良 摄)

■早报记者 吴小婷

通讯员 吴晓阳

10月1日中秋节当晚,学记们参与了由泉州学研究所主办的“生活中的泉州学”系列活动之“红红火火烧塔仔 传承文化迎中秋”。活动现场,学记们倾听了福建民间文学交流中心研究员、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洪泓老师分享的中秋民俗故事,还体验了民俗活动“烧塔仔”,并参与了汉服爱好者的拜月仪式。

★别样中秋夜

□学生记者 黄晓峰(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

“烧塔仔”的过程中,火苗有时会蹿过塔顶。当整个塔身被烧得通红透亮时,人们会称之为“红塔”。

据说“烧塔仔”这一习俗起源于元末。当时元兵时常欺压百姓,百姓便自发组织反抗,将起义日期定在中秋当天,约定用砖石砌塔作为烽火台,烧火为号。四周百姓看到烽火后,就拿起武器一同反抗,击败元兵!此后“烧塔仔”习俗便延续至今!

原来不少民间习俗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或沉重或深刻的历史故事,愿身居太平盛世的我们和睦共处、幸福安康,以不负先辈们的努力与奋斗! (指导老师:许振锋)

★从“烽火台”到“祈愿塔”

□学生记者 林羽铭(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

“烧塔仔”是古代民间团结抗敌的一座“烽火台”。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远离战争的硝烟,在团圆之夜升起这样一座火塔,就是要提醒人们珍惜美好生活的同时,更要居安思危。不管遇到什么危险和考验,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共渡难关。

“烧塔仔”更是人们心中的一座“祈愿塔”。不同形状的瓦塔,既浓缩了各具特色的砌塔工艺,也寄托了人们各自的美好愿望。人们通过烧塔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愿家人平平安安,生活像塔中的火焰一样红红火火。(指导老师:王旭斌)

★穿越时空

□学生记者 庄彦妮(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

我们每个人手里抓一把粗盐围着“烧塔仔”转圈,往火中撒盐,就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火烧得更旺了。洪老师告诉我们,火越旺代表越有彩气。

接着便是“拜月”仪式。现场的小姐姐们穿着汉服,梳着古代的发饰,像是从天上飘下的仙女。她们手里拿着酒,花,果,月饼,恭恭敬敬地“拜月娘”,祈求平安好运。小时候我就听奶奶说过,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着月亮,不然会被月亮割掉耳朵的。有一次我忍不住偷偷指了一下,忙赶快摸摸自己的耳朵。咦,我的耳朵还在呀?看来这真的是一个传说。从这个传说当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人对月亮是很尊敬的。

这次活动真有趣啊,我们过了一个穿越时空的特别的中秋节!

★红火的日子

□学生记者 林然(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

烧塔时,我刚好就站在堆放木材的旁边,占据地利,可以持续不断地往塔里放木头、竹子。柴火越放越多,火焰越烧越旺,时而蹿出塔身,时而蹿过塔顶;到后面,大家往塔里撒粗盐,过了十几秒,塔里就响起噼噼啪啪的声音;飞得很高的火星像萤火虫一样四处飞翔,大家发出阵阵欢呼声,场面热闹壮观。红通通的火苗与天上皎洁的明月相映成趣,构成绚丽美妙的画面。

中秋“烧塔仔”是独特的文化民俗活动,寓意稻谷饱满、家里红火、亲朋平安,寄托了人们几千年来的审美情趣。今年中秋恰逢国庆,我也祝福我们的生活像火焰一样红红火火,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指导老师:许振锋)

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