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共奔小康!玉溪新平写好搬迁“后半篇文章”

2016年至今,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玉溪市新平县委、县政府投资9.3亿元在建兴乡、平掌乡、老厂乡、戛洒镇等7个乡镇搬迁2765户10535人,建成了6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其中11个为省级易地扶贫搬迁项目,54个为县级就近就地集中危房改造项目。
随着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这些搬迁安置点的搬迁效益日益凸显,搬迁群众在崭新的家园里安居乐业,共奔小康,他们犹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全县各个角落,引领着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各项工作,戛洒镇关圣庙易地扶贫安置点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
图片
航拍戛洒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戛洒镇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旅游特色小镇戛洒集镇,占地575亩,共计安置搬迁群众586户2196人,其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347人,项目总投资3.7亿元,是全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搬迁点建设完成,群众实现搬迁入住后,新平县委县政府和戛洒镇党委政府结合镇情村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在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上下狠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党建引领贯穿搬迁工作全程
图片
新成立的曼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圆满完成,根本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关圣庙搬迁工作牢牢抓住党的建设这个“牛鼻子”,强化政治引领功能和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以党建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搬迁初期,戛洒镇在安置点及时组建关圣庙临时党支部并成立建房委员会,形成党的领导挺在前头、站在中心、带动全局的作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力推进搬迁工作。搬迁安置点建成后,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社区综合管理的作用,进一步统筹整合党建、民政、文化、卫生计生、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以及党员志愿者等各类服务资源,2019年4月,戛洒镇申请成立了曼哈社区,2019年9月,成立曼哈社区党总支委员会,并以高标准高要求建设了曼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了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搬迁点后续稳固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植入旅游元素
图片
戛洒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角
戛洒境内既有风景秀丽、巍峨神秘的哀牢山主风景区,又有婀娜多姿、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滇国皇室后裔—花腰傣,更具哀牢山—红河谷独特的立体气候优势。一直以来都是省内自驾游的热门目的地。自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启动以来,新平县始终高位谋划,统筹推动,把搬迁群众的发展和旅游优势相衔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是高瞻远瞩,把旅游元素融入规划。安置点内所有强弱电线路均进行了入地处理,确保了安置点内景观的整洁有序,为后续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前把开办民宿、对外出租住房作为农户参与旅游的主要手段规划到关圣庙片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新房中,让每户群众都有可出租的住房,具备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别致的水景观、火红的凤凰花必将形成一个新的新平旅游目的地。
二是打造花腰傣精品集中展示区。在关圣庙片区规划60亩土地,引入被征地的5个小组花腰傣群众,把花腰傣刺绣、民族服装、土陶、美食等民俗文化集为一体,建设花腰傣民族民间文化体验展示区,发展精品旅游,带动全镇旅游业发展。
三是政策保障促发展。在关圣庙民房基本交付完成后,群众进入新房装修时期,新平县旅游局结合戛洒镇实际情况,主打推进民俗旅游建设,出台了《关于推进易地搬迁安置点民俗客栈建设补助实施方案》,鼓励易地搬迁安置点内群众改造安置房进行民俗旅游开发,根据装修风格及档次的不同,群众可得到1到15万元不等的装修补助资金,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投身旅游开发事业的积极性。
加大培训“务农”变“务工”
为解决搬迁群众远离故土,维持原有产业困难的问题,新平县积极探索,加大培训,创造岗位,积极为搬迁群众由“务农”向“务工”转变。
一是开展培训提升技能。依托农村党员学堂、劳动力就业培训等平台,有针对性的组织搬迁户劳动力参与党员先锋夜校、厨师技能培训、水泥工技术培训、刺绣培训等实用技术培训,让群众掌握一门实用发展技术,为搬迁安置和转移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搭建平台培育新业态。积极宣传引导集镇驻地各单位、各企业、安置点施工单位提供建筑工、矿工、餐饮、环卫等岗位,优先选用搬迁户剩余劳动力,并由镇党委按照用工要求组织开展专项技术培训,提高集镇就业承载力、扩大就业安置面,让群众有实用技术、有稳定岗位、有稳定收入,确保群众搬迁入住后能发展。
三是引进“扶贫车间”实现门口务工。经过挂包单位引荐,县、镇两级的协调服务,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引进了湖南沅江市润湖渔网纺织制成品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地笼加工扶贫车间,提供原料并提供技术培训,由于要照料老人和小孩而无法远出务工的部分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务工,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居家式”就业发展模式。
玉溪市扶贫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