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龙海人打拼出的时代精神,受到毛主席高度赞扬∣遍地英雄下夕烟

图片
漳州龙海市榜山镇洋西村龙江精神展示馆内,有一辆独轮小推车,结构十分简单,一个轮子、两个扶手,一块平板,即可载货,也能坐人。1963年,龙海人民就是依靠这么简陋的工具,创造出了闻名全国的“龙江精神”。
图片
1963年春天,整整四个月,漳州平原没有下过一场透雨,龙海全县大部分山泉枯竭,水库干涸,大片水田龟裂,人们架设起水车,但还是有11万亩水田缺水。在那个年代,粮食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时任龙海县委助力秘书郑厚根:
从群众这个角度,如果抗旱能够丰收,口粮就高了,完成了征口任务,剩下的粮食就可以卖钱,粮食卖钱就可以增加收入,工分值就会高了。
为了抢农时,保春耕,龙海县委组织全县人民开展堵江截流抗旱保丰收的战斗,在上游榜山公社洋西大队的江面上筑起一条拦江大坝,堵截九龙江西溪水。龙江精神展示馆馆长林兆明:
那我们知道堵决口是最困难的,也是最危险的,技术含量也是最高的,那怎么办呢,我们莲花公社的玉枕大队,他们长年累月在跟海浪做斗争,所以他们积累了很多这种筑堤坝、堵决口的经验。
在那个年代,建坝修桥几多艰辛,然而龙海人民做到了。玉枕打桩队直接参与打桩的是26人。他们个个技艺高超,五名熟悉水性、身强力壮且技术过硬的壮汉同时用力,才能准确把桩打进河床,他们在水上走梅花桩,如履平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九龙江两岸的人们无不为之动容。
图片
大批居民连夜突击缝制堵江工程急需的草袋,历经七昼夜的奋战,一条长535米的大坝拦江建成。江水通过“公”字闸,汇入九十九湾干渠中,灌溉了下游10万亩良田。
图片
西溪堵江截流后,水位提高,榜山公社洋西等6个大队1300多亩即将收割的麦田和秧田被淹掉。郑水龟,洋西大队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在村民大会上说了这样一段话:“为了下游几万亩的好收成,我们淹掉几百亩田,那是值得的,这是‘丢卒保车’”。“丢卒保车”成为“顾全大局”的代名词,成为“榜山风格”以致后来的“龙江风格”的经典语言。
在北溪堵江中,也出现了“损失八百算啥,救活六万要紧”的角美公社沙州大队典型事例。在南溪堵江中,出现“200多亩良田被淹是小利,拯救下游三万多亩水田是大利”的东泗公社西岭大队的感人事例。
公社社员之间相互支援,协助抢种抢收。时任龙海县委助理秘书的郑厚根:
丢卒保车,车助卒保这也不是一个村的问题,是整个龙海大局的问题。下游的几个公社一对一,对榜山四五个大队,一个对一个,农民带工具,劳力都来,支援他两天三天,抢收、抢种。
1963年6月21号,《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著名诗人郭小川采写的长篇通讯《旱天不旱地——记闽南抗旱斗争》,同时配发了短评《“榜山风格”的光辉》。一时间,“榜山风格”从九龙江两岸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赞扬。
图片
《人民日报》报道
福建依山靠海,气候变化异常复杂,自然灾害较为频繁,解放前,人民经常处于灾荒威胁之中,成群逃荒,哀鸿遍野。解放后,福建省委十分重视防灾救灾,1950年到1966年,全省累计支出灾民生活救济款1.17亿元。更重要的是依靠集体和群众的力量,开展生产自救,龙江精神就是福建人民自力更生,对抗自然灾害的典型,代表的是福建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的典范。
图片
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巡视员钟健英:
龙江精神属于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但其体现出的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强调的四个意识中有一个大局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龙江精神正是大局意识的一种典范。当前在扶贫共奔小康的征程中,对口帮扶、闽宁合作等,都必须发挥龙江精神,在新的时代展现出其应有的光芒。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
福建新闻广播•福建之声联合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共同推出百集历史印象志
《遍地英雄下夕烟》
记录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前赴后继,奋力拼搏的八闽儿女
以智慧和勤劳
滋养闽山闽水的繁茂
找寻脱贫攻坚的密钥
总策划 | 赵林、阮怡
执行监制 | 孙世庆
音频制作 | 李昂
百集系列报道《遍地英雄下夕烟》播出时间:
FM1036福建新闻广播
每晚22:30连续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