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玉屏:油茶飘香迎丰收 百姓增收盼头足

暮秋时节,走进玉屏油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颗粒饱满的油茶果在绵绵秋雨的润泽下,更显色泽鲜艳。看着丰收在望、长势喜人的油茶果,园区实施企业相关负责人刘四黑满脸喜悦。
“作为多年生经济作物,油茶全身是宝,其盛果期长达70至80年,一朝种下,几代人受益,是实实在在的‘致富树’。”刘四黑感慨地说,如今,提起油茶的好处,村民都赞不绝口。但在2014年以前,油茶树却并不受人“待见”,甚至一度被砍伐改种。
图片
茶油。王秀芳 摄
原来,作为“中国油茶之乡”,玉屏油茶栽培历史已有近500年,由于管理粗放,自然生长的油茶树大多存在产籽少、产量低等情况。看不到经济效益,不少油茶种植户便逐渐失去信心,以致大面积的老油茶林变成杂木林,村民们守着“金山”却过着穷日子。
“以前,家里遍地种油茶,但因不懂技术,缺乏管理,每年的产量还不如套种的花生高。”朱家场镇鱼塘村村民姚沅明介绍,为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父辈们在种油茶的地里套种了花生、豆角等农作物,勉强度日。
图片
结满硕果的油茶树。王秀芳 摄
如何突破价值瓶颈,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曾是玉屏县亟待解决的难题。2014年,玉屏县油茶产业发展终于迎来转机。
作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牵头联系单位,国家民委自2012年起,每年从机关、委属6所高等院校及文化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干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
2014年,大连民族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所所长阮成江作为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的联络员,带领油茶博士团队进驻玉屏。通过实地采样和数据分析,阮成江团队最终在上百个品种中,选出适合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高产、稳产、抗炭疽病的优良品种,并开发出油茶丰产栽培和低产林改造等一系列技术。
图片
颗粒饱满的油茶果。王秀芳 摄
为加快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玉屏县委、县政府将油茶作为该县扶贫项目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同时,按照省市农村产业革命相关要求,成立油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明确专人办公,专门研究油茶产业发展及协调处理相关工作。
另外,为彻底解决老油茶树产籽少、产量低难题,玉屏县于2014年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通过“高接换冠”技术将衰老的油茶树进行人工移植,异地嫁接山茶花和茶梅等,让失去经济效益的老油茶树重新焕发生机。三年后,“高接换冠”的油茶树收益与之前相比提升了四倍,全县村民纷纷效仿。至此,种植油茶又成为玉屏人民的致富新业。
图片
油茶花。王秀芳 摄
截至目前,玉屏县油茶种植面积已接近22万亩,覆盖全县农业人口7.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25户11268人,农民人均拥有油茶林面积2.82亩。2019年,玉屏油茶投产总面积15.4万亩、油茶鲜果产量1.6万吨、产油茶籽4000吨、油茶产值达2亿元。
随着油茶产量稳步提升,油茶加工企业也逐年增多。数据显示,目前玉屏县共有油茶加工作坊25家、规模加工企业4家。出油率和产品质量均大幅提升,“家家小榨坊”的生产模式已成为过去。
图片
育苗基地一角。王秀芳 摄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油茶苗木优良纯正,玉屏县长期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保持密切合作,先后建立“贵州省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山地油茶创新利用中心”等科研平台,率先实现“良种良法”。
图片
育苗基地一角。王秀芳 摄
2001年,玉屏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2014年“玉屏茶油”被国家质监总局列为地理保护标志产品,2018年“西南山地油茶创新利用中心”获授牌。当前,玉屏县正在申报“西南国际茶花园”和“茶花泉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示范园”。
育苗、种植、加工、销售、观光……如今,一条覆盖一二三产的全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油茶产业不仅美了侗族乡村、鼓了群众腰包,还铺就了玉屏乡村振兴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