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行】老支书讲述庄浪梯田第一村的30年

经历1个多小时的颠簸后,天越发的阴沉,满天是厚重、灰蒙蒙的乌云。不经意瞥过车窗,窗外是层层叠叠的梯田,红绿交映,漫山遍野的煞是好看。10月6日早上9点左右,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庄浪行赵墩乡小分队来到了庄浪县梯田化第一村——赵墩乡大庄村。

庄浪县梯田第一村 陈皖皖/摄

在与赵墩乡乡长张唯的交谈中,一个驼背的七旬老人,他略微颤抖的手指夹着根烟就进来了。经乡长介绍,我们了解到,这位75岁的老人是上任村支书魏国珍——一位见证了大庄村30多年今昔变迁的老支书。他佝偻着身子面带笑意来到我们身边坐下。

采访对象老书记魏国珍 陈皖皖/摄

在大庄村村支部采访魏国珍(左二) 屈青青/摄

赵墩乡地处庄浪县西北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大庄村位于赵墩乡中部,耕地面积5660亩,全村共1727人,人均3.3亩耕地。俗话说“靠山吃山”,而曾经的大庄村却是穷山。先辈们留下的荒山陡坡、沟沟岔岔,遇旱地裂,逢雨泥泻,人想要上去很难,更别说在上面种植作物了。

黄土沟壑资料图

“当年的生活,苦的很啦!”烟雾缓缓升起,老支书的思绪似乎也飘回到那个满是血汗的梯田建设的年代。1991年担任大庄村支部书记时,整个庄浪县都处在梯田建设的热潮。一把铁锹能挖多少土方,一只背篼能运多少块石头,一盏油灯能在夜晚照出多少亮光,但这些却是当时村民们建造梯田时所用的工具。村里的男女老少自发走向田间地头,赶修梯田,日复一日。从冬天到夏天,从大汗淋漓到手脚生疮,年复一年。

庄浪梯田建设的历程,是庄浪人与温饱抗争,向自然挑战的艰辛史。据统计,其中有30人献出生命,116人负伤致残。“我们社上的严凤英,那年天寒,脚滑掉到山下,就这样死了。”

大庄村梯田建设资料图

七旬老人奋战在工地 资料图

“过去和现在可不能比!之前的‘三跑田’已经成为‘三保田’了。”老支书激动地看着我们,眼睛里满是掩饰不住的的亮光。

1998年,大庄村实现了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2019年,大庄村实现了全村脱贫,现在的人均年收入能达到5000元左右,村民们也通过种植苹果、玉米、马铃薯以及部分养殖业和创业合作社等形式走向了自己的致富路。

填沟造田资料图

梯田产业开发及产业道路配套建设图

从1964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接力,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到1992年,大庄村共建成水平梯田5610亩,合190万平方米,梯田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98%,填平了大小沟壑120多条,建成治沟淤地坝2座,挖创水土流失面积4.8平方公里,率先实现了梯田化。

大庄村梯田景观 屈青青/摄

一个多小时后,一地弹落的烟灰意味着我们的采访已经接近尾声。“我给您拍张照吧!”采访结束时,我这样提议。一直颇为放松的老支书顿时拘谨起来:“我腰弯了,不上相,你们年轻人……”随着快门“咔”的一声,留下了这张照片。

老支书和纪念碑合照 屈青青/摄

文:屈青青

图:屈青青 陈皖皖(文中资料图由屈青青2020年10月8日摄于庄浪县梯田纪念馆)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指导老师韩亮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