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渭南丨澄城蒸饼

馒头,关中人习惯叫“馍”,是北方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面食。把馍做成大大小小的各种动物或别的物品造型,这馍就不普通了,成了四时八节、婚丧大事中,以不同造型代表不同寓意和心愿的礼品,乡村人叫“花馍”,搞民间艺术的称之为“面花”。一年到头,从最隆重的春节到腊月二十三祭灶爷,几乎每个时令节日都有不同形状的花馍,伴着乡村人家屋顶上袅袅的炊烟,营造出一种吉庆祥和的气氛。

而在地处渭北高原与关中平原过度地带的澄城农村,每年中秋节做的蒸饼就是这诸多花馍的一种,和月饼是一个意思。

相对于花馍,蒸饼的做法简单得多,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更谈不上工艺。做蒸饼的面团与普通馒头的面团基本上没什么两样,不同之处在于,要等面团适当发酵后,在里面加入适量剁碎的椒叶、茴香、盐等调料,反复揉搓均匀,然后分成一块块小面团,再用短一些的擀面杖分别擀成直径大约10多公分、薄厚不足一公分的圆饼,蒸饼就做成了。接下来搭锅入笼,在每个蒸饼表面用油刷抹一层食用油,防止蒸的过程中相互粘连,然后一张一张摞在箅子上,就入锅开蒸了。一般一个箅子放四摞,每摞四到八张,最多十张,一锅下来最多蒸四十多张蒸饼,对一个家庭来说就足够了。蒸的过程中,时间、火候等与一般的蒸馍一样。

中秋时分,正是收获季节,地里的棉花、豆子、玉米、谷物等都成熟了,争先恐后地等着主人把它们领回家去。中秋节前的七八天,人们就根据自家农活的急缓,开始做蒸饼。于是,天上的月亮还没有圆,家家的蒸饼已经圆了,乡村里迎接中秋佳节的气氛也日渐浓厚,村巷里到处都飘着淡淡蒸饼的清香,家家的饭桌上都摆着新新鲜鲜、圆圆满满的蒸饼,一直吃到中秋节。只是之前的几天,饭桌上有蒸饼也有平日的馍,谁爱吃啥吃啥,到中秋节这天,人人都要吃蒸饼,象征一家人一年四季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吃基本上是中国所有民俗节日的主题,但是在过去的乡村,由于生活比较艰苦,能有什么更好吃的呢?无非是一把面、一瓢水,变着花样送进嘴,但毕竟从手工、口味上与平日有所区别。蒸饼也是如此,尽管原料和做工与馍没多少差异,但由于加了调料,味道就不一样了,又寄寓了中秋团圆之美意,就更稀罕了。作为节日食品,不但自家食用,也在亲戚邻里互送,以表中秋佳节的祝福。有些人家还把节日没吃完的蒸饼晒干存放,闲暇时嚼两口换换寡淡的口味。

澄城蒸饼起源于何时,有没有什么典故,这些都无处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蒸饼是过去食品匮乏年代乡村人用面食代替月饼,寄托中秋佳节美好愿望的产物。蒸饼和中秋明月一样饱满圆润的形态,也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在民间思想中的朴素反映。

在物质发达的今天,以月饼为主的中秋节日食品异常丰富,配料从传统的糖、芝麻等到水果、鸡蛋等,应有尽有,花花绿绿的包装更是琳琅满目,充斥着城市和乡村的角角落落,但是在澄城乡村,中秋时节,蒸饼的清香依然在一个个院落里悠悠飘荡。在充满物欲和奢华的空气中,澄城蒸饼依然坚守着它简约淳朴的本色。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褚婷婷

审签/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