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南人在深圳永不停止的奋斗故事

图片
上世纪90年代,王佑铭在深圳的家中。组图/受访者提供
图片
廖江勇,1997年去深圳打工。他说当年一起打工的人都有了事业。
图片
何逸,2008年只身来到了深圳。
图片
李争荣,2012年去深圳打拼。
网络上有一句调侃:湖南人的第二省会是深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400万湖南人在深圳。深圳常住人口超50%来自广东本省,其次是湖南、广西。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有一批又一批的湖南人来到这个城市。他们在这座城市打拼,因为湖南人血液中的“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而成就了一个个值得歌颂的故事。
我们采访了4个不同年代去深圳的湖南人,听一听他们奋斗的故事。
1989年,永州祁阳人王佑铭因为家庭原因去了深圳。他的妻子是广东人,想回广东生活,夫妻俩一起去了深圳这个全新的城市。
1997年,永州江华县水口镇村民廖江勇带着一家人踏上了去深圳的火车。
2008年,想去闯荡出一番事业的何逸只身来到了深圳。
2012年,岳阳女生李争荣大学毕业后前往深圳打拼。
4个不同年代的湖南人,在深圳闯出了自己的事业。
上世纪80年代
深圳的机遇,不会让人失望
1978年,王佑铭大学毕业后来到株洲608所工作。“其实单位当时的发展前景不错,但因为我妻子是广东人,她想回广东生活,我就在1989年申请调去了深圳。”王佑铭回忆,1989年7月份,他在深圳宝安一家外贸公司下面的工厂入职,担任生产厂长,次年1月份晋升为总经理。
入职时,公司处在亏损的状态。王佑铭希望能尽快改变企业的现状。基于这个目标,他开始跑上海、山西等地,将厂里需要的原料国产化,以降低成本,还给工人培训机器设备的构造、技术等知识。很快,厂子便振兴起来了,也盈利了不少。
谈起当年的情况,王佑铭感慨,“其实工作没什么难的,只要勤奋,肯动脑筋去做,深圳的包容和颇多的机遇,绝对不会让人失望。”
2002年8月,单位改制,下岗后的王佑铭开了一家生产纺织产品的工厂。
在深圳待了31年,王佑铭最大的感慨是“吐故纳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深圳一些有污染的、低端的产业就外移出去了。这些年,大量的经营性企业、外贸公司、高科技企业都纷纷涌现出来。”王佑铭认为,“你努力做,做得好,就能生存下去,就有利润。做不好就会被淘汰,就会倒闭。不断地吐故纳新就是深圳营商的一个现状,也是为什么深圳这个城市能永葆活力的原因。”
王佑铭下一步的打算,是在今明两年将工厂转型为外贸型公司。“深圳有好的政策,要抓住这个机会。之前培养了一些骨干员工,也要为他们做打算。”王佑铭说。
王佑铭说,那时候从株洲坐火车去深圳要差不多20个小时,不像现在,有了高铁,回湖南也方便多了。当年刚来深圳时,住的是单位分的89平米的房子。现在,他们家的面积已翻了一番,住上了170多平米的房。
上世纪90年代
一起的打工仔都有了自己的事业
1997年,永州江华县水口镇村民廖江勇带着一家人去深圳打工,一待就是20多年。
为什么去深圳?因为那里的薪水高。廖江勇说,“那时我们老家比较贫困,我就抱着出去闯一闯的心态去深圳打工了。”
在深圳,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进出口物流公司当司机,每天开着货车在码头和工厂之间跑。
廖江勇那时常去的是盐田码头。“当时珠三角出口货物大多在这里走(出口)。”廖江勇说,“比如广西来的蔬菜,装在集装箱里,运往印度韩国等众多国家。也有做家具石材等来料加工的。(上世纪90年代)工资比较低,一些外企就会把原料运到这里加工,然后再运出去。”
廖江勇那时的月收入一般有6000元到8000元,偶尔过万。工作半年后,他辞职买了台货车自己跑,月收入有三四万元。几年后,他成立了物流公司,有了自己的车队。
廖江勇平时上班,妻子在家带孩子,一家人在深圳的生活很幸福。“生活蛮舒服的,平时从住的地方步行三五分钟就到了海边。”廖江勇说,“收入可以,而且这里环境也不错,所以就待了20多年。”
当年和廖江勇一起在深圳打工的一批人,现在都有了自己的事业。“我记得以前去的时候,大家才二十来岁,现在都四五十岁了。”廖江勇感慨,“回想那时,我们心里想得最多的就是在深圳只要付出就有回报。”
本世纪00年代
不甘于安逸生活,她选择了深圳
“以前在老家看电视就会觉得,深圳是个特别有活力的大都市。我梦想着去那里闯荡出一番事业。”2008年,怀揣着这样的梦想,何逸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了深圳。
何逸在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毕业后,原本有一份编制内教师的工作,但她放弃了。“从内心来讲,自己是不甘于安逸的人,所以当时放弃了编制内教师的工作,想去深圳这个充满活力的大都市实现更大的梦想。”
来到深圳后,她在一家教育企业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300元,房租600元,交了房租之后基本没剩什么钱了。”凭着自己的努力,6个月后她成为了市场主管,月薪升到了6000多元,一年后,年薪达到了10万元。
何逸之后换过几家企业,主要负责品牌宣传、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2017年,已经在一家企业当上副总的何逸辞职创业。“我不能一直打工。在深圳,很多领域和行业到了一定年龄都会面临危机和挑战。要长期做下去的话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何逸和另一位工作搭档一起,创办了一家女性互联网创业平台。
今年7月,何逸再次创业,创办了“UBTV小主播深圳·前海校区”,做语言培训。目前的工作已走上正轨,何逸感到很开心,“其实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的工作都比较顺利。深圳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创业者们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
本世纪10年代
去香港购物说走就走
2012年,岳阳女生李争荣大学毕业选择到深圳打拼。她已经在深圳买了房,打算定居于此。
李争荣在湖南读大学,专业是商务英语。考虑到专业对口等问题,她选择了深圳一家生产自行车坐垫的公司。她的工作是与外国客户商谈业务。
和不少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一样,李争荣一开始很不适应。“到公司突然一下好多国外的人要来找你沟通,工作上你又什么都不懂,就会觉得比较难。但那时候也是满腔热血,想着赶紧适应。”李争荣说。
因为工作不熟练,她刚开始的工资比较低。“好像是2000多元,差不多刚好就是一个月的花销,那时生活比较紧张。”李争荣说,还好公司安排了住宿,她能勉强实现经济独立,没有向家里要钱。
李争荣渐渐适应了工作节奏,收入也提了上来。“我们这一行业算是不错的,一年下来年薪最少20万元。”
李争荣说,深圳人时间把控观念很强,一天工作8小时,每个时间点做什么都很清楚。她现在也养成了这种观念,有时候一个上午能处理十几到二十件事情,效率很高。“感觉很充实,如果有一天不在节奏,就会很奇怪。”
“对我们女生来讲,重要的就是去香港购物。”谈起平时业余生活,李争荣感受最深的是去香港购物非常方便。“坐高铁直接到香港,想去那里说走就走。我们一般上午去逛一逛下午就回来,还可以赶上晚饭。”
李争荣今年在当地买了房,下一步规划是结婚,打算定居于此。
潇湘晨报记者张沁於广强实习生粟雅婷 长沙报道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