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今天,常德又在央媒刷屏了!

昨天到今天
常德又在央媒刷屏了!
1
10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年年开奖励大会,湖南临澧县鳌山村——爱心育出好村风》一文。近1000字的报道,讲述了常德临澧县鳌山村崇文重教、凝聚人心的故事。
以下为该报道全文:
前不久的一天上午,湖南省临澧县四大班子的一把手,齐齐赶到一个叫鳌山的小村庄,为一群农村孩子和农民颁奖。
鳌山村爱心协会第五次奖励大会是全村最关注的大事,近千名村民也早早坐在了村里小学的操场上。村民王国锋说,这是村里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比春节还热闹,看看谁家能领奖!”
在村民们热烈的掌声中,今年新评选出来的“五好家庭”、优秀学子捧得奖励证书,还获得了大红包。
“自从4年前成立了鳌山村爱心协会,每年奖励优秀学子和‘五好家庭’,村里风气大为改观,成了镇里的先进村,娃儿们也越来越有出息了。”村党支部书记朱海军骄傲地说。今年,村里考上了15个大学生、4个研究生。
鳌山村历来就有崇文重教的风气。为了更好弘扬村里的优良风气,鳌山村的几位老同志于2016年发起成立爱心协会。协会一经发起,就得到了乡亲们的积极响应。这也是临澧县第一个由民间发起成立的村级爱心组织。
“我们成立爱心协会,每年召开奖励大会,就是希望大家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引领一种好的风气,淳化民风,传承家风,让鳌山多出人才,每个孩子都努力读书,长大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爱心协会理事长章建民说,这是鳌山人热爱家乡的表达方式。
如今,鳌山村爱心协会会员已有92人,募集资金近50万元。村里80多岁的老党员朱传明,把自己卖菜挣来的几角、几元钱,凑齐100元,捐给爱心协会。4年来,鳌山村有227人获得奖励,村里走出了45个本科生、10个研究生。
“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毕业后争取回到家乡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家乡培养更多的人才,让鳌山变得更美好。”15岁的胡锦文今年考上了中等师范学校,刚刚得到爱心协会的奖励,心情非常激动。
朱海军介绍,爱心“孵化”出好村风。村两委运用创建“五好家庭”平台,张贴“红榜”等方式,带动组与组、户与户比学赶帮,形成了户户创“五好”的浓厚氛围。
临澧县委书记陈章杰为村民颁奖。在了解了鳌山村的变化后,他深有感触地说,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要想治理有成效,必须坚持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路子。其中,乡贤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对传承文化、教育乡民、凝聚人心等大有好处。在这方面,鳌山村树立了典范。
2
10月15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中国新闻》策划的系列报道《百村脱贫记》播发了《湖南石门矿岭村:补上缺水短板 助力脱贫增收》,以石门县雁池乡矿岭村为切入点,报道了常德市补齐制约产业发展短板、决战脱贫攻坚的成效。
以下是视频和解说词:
位于武陵山脉东北端的石门县地处湘鄂边陲,雁池乡矿岭村海拔550米,2018年1月才通上自来水,曾经因为缺水而停滞的种植养殖业也发展起来。我们的记者2019年曾经探访过这里,矿岭村怎样通上水的,一年来矿岭村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的《百村脱贫记》一起走进石门矿岭村,来揭晓这些答案。
图片
总台央视记者 李凌菲: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矿岭村了,上一次来的时候这里刚刚通自来水一年多的时间,又是一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有没有发生更大的变化,今天去跟我见见我的老朋友。
2019年采访盛美蓉的时候,她刚刚从外地回到老家矿岭村,开始在家里养牛,聊起曾经没有水的日子,盛美蓉百感交集。
图片
石门县雁池乡矿岭村村民 盛美蓉:不下雨的时候,还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挑水吃。(记者:下雨的时候我们就用雨水吗?)下雨的时候就用池塘把水存起,基本上(村里人)都出去了,没有多少年轻人在家里。
没有水也就不能发展产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矿岭村一度变成了空巢村。2016年,扶贫工作组到达矿岭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水的“心病”,但因村子海拔较高,缺少活水源头,成为工作组面临的最大问题。
图片
石门县雁池乡矿岭村村支书 唐平元:我们这个地理位置的条件确实比较艰苦,在我们附近的两个乡镇都找过水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选择在本村范围内,也就是天然溶洞里面来找。有一部分老人知道这个地方原来可能有水,我们看过之后觉得可以,后来经过设计方给我们设计之后,把水引出来在外面建了一个泵站。
图片
总台央视记者 李凌菲:那么我们在泵站就把这些水资源聚集起来,再通过这样一个水管,把这些水送到矿岭村的每家每户。
两公里的水管把水集中送到山上村子里的集中蓄水池,再通过两个泵站的转换,到达第二个蓄水池,最终才送上村子550米的最高点。
图片
2018年1月25日,矿岭村终于通上了自来水,村支书唐平原的电话也越来越忙了。
石门县雁池乡矿岭村村支书 唐平元:水的问题解决之后,我接到的电话大多都是在外面务工的年轻人想回家创业,有了水我们就靠水来发展我们自己的产业。
图片
其中一个年轻人就是同村的90后盛克波。2018年,他从外地返乡,在村子里种植柑橘,同时利用橘园充足的空间散养土鸡。
图片
石门县雁池乡矿岭村村民 盛克波:橘园里面有很多草,像鸡的话,我们不用喂饲料,不用喂粮食,它就可以自己在地里寻找吃的。对于柑橘来说,没有杂草会长得更好。现在土鸡在我们这边已经卖到了25(元)一斤,现在鸡基本上都已经预订出去了,到年底的时候他们会过来取。
盛克波告诉我们,当地政府安排农技专家24小时在线解答种植中的问题。面对自己的柑橘产业,盛克波有着更多的想法来拓宽销路。
图片
石门县雁池乡矿岭村村民 盛克波:开始在发展这个产业的时候,我就计划通过一种互联网的形式来往外销,一棵树可以通过承包的方式,从培管、施肥、采摘到寄过去。
图片
盛克波的橘园正在慢慢挂果,补上了缺水这块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使更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在湖南常德,已经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新建和改扩建万吨规模以上大水厂34个,覆盖人口381万。
3
10月14日,央视农业农村频道(CCTV-17)播发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关键在人|湖南:扶贫一线考察干部 听诉求 解难题》,讲述了湖南扶贫一线考察干部深入常德石门县维新镇,结合当地扶贫产业实际情况,引导贫困群众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产品,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故事。
以下是视频和解说词: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在脱贫攻坚一线,数以百万计的扶贫干部,正用他们扎实的工作诠释着脱贫攻坚的精神内涵。
全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努力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精准脱贫,这些都离不开广大扶贫干部的艰苦付出。
最近,湖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脱贫攻坚干部考察,听诉求、解难题,进一步夯实扶贫基础,提高脱贫质量,奋力夺取收官之战的全面胜利。
图片
寒露时节已过,石门县维新镇的湘莲采摘进入尾声。这几天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均年一直在加工车间对采摘回来的湘莲进行脱粒,每天工作8个小时,工资在150元左右,而这个车间在4个月之前还没有。
图片
石门县重阳树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 杨均年:看水、扯草、采莲子,厂里面加工。我从5月份开始到现在,收入2万多元。
维新镇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当地11个村结合丰富水面资源,发展了2000亩湘莲产业,进一步夯实扶贫基础。湘莲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口感好等特色。但是大家一拥而上,发展同样产业又带来了新问题。
图片
湖南省委组织部第22考察组组长 刘腊干:单一的湘莲产业,第一个就是季节性的问题,第二个就是产业单一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湘莲本身出发开发新产品,使产业链能够得到延伸,这样使我们的扶贫效益能够大大地提升,使我们的扶贫对象能长久地得到帮助。
刘腊干长期在湖南湘莲主产区任职,熟悉产业特点和发展规律。今年4月,他带队再次考察扶贫干部,经过进村入户,广泛了解当地湘莲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后,考察组建议维新镇引进深加工企业,延伸扶贫产业链,提升湘莲产业附加值。
图片
村里提供场地,地方进行政策支撑,财税予以税费优惠。在第一茬湘莲采摘前,这个村级湘莲加工厂投产,成熟的加工技术很快让维新镇衍生出莲心茶、白莲等4个产品。现在这个加工厂已经覆盖到维新镇11个湘莲种植村,近4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此受益。
图片
石门县维新镇党委书记 唐汇驰:2019年相关的贫困户,我们分了大概500元钱左右。原来每一亩大概产值2000元,今年能够接近3500到4000元,我预测今年一年我们每个相关参与农户,每亩分红应该能够接近700元。
图片
与此同时,当地把湘莲的深加工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同时还计划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与湿地公园进行农旅融合,让小湘莲成为大产业,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增加村集体收入。
图片
从今年4月初开始,湖南省委组织部选派64个考察组,深入全省77个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县市区考察。截至目前,考察组已访谈1.8万余人,走访乡镇街道1100多个,贫困村3500多个。
(常德全媒综合 编辑 邓文文)
好看的人都点了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