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丨四川遂宁:2020年预计粮食产量145.9万吨

图片
星宿村撂荒地整治后种植水稻
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内洪涝灾害侵袭,粮食安全与保障备受专注。
封面新闻记者从遂宁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近年来遂宁坚持分类施治,创新推行“三方共耕”模式,推广“互换并地、土地换股权”等做法,整治撂荒地12.3万亩,培育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760家,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2万亩。
据农情调度,预计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13.3万亩,同比增9万亩,产量145.9万吨,同比增3.5万吨。
图片
曾经,遂宁市大英县玉峰镇星宿村一片撂荒地
推行“三方共耕”模式 整治撂荒地12.3万亩
10月15日,遂宁市大英县玉峰镇星宿村。秋雨渐停,驻村第一书记熊楠正联系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村上晚种的水稻已基本成熟,尽快收割后,就要开始准备种植小麦了。
2018年,刚到村上当第一书记时,走访中他发现了村里有大片撂荒地,既没有流转,又没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
“太浪费了。”熊楠说,以4社的撂荒地为例,有水源条件种植水稻很合适,8社的土地片面积大,可集中种植高粱。
为了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将撂荒地开垦出来,在熊楠的组织下,村上成立了专业的农业农事合作社,按照规划,3年内,村民将这些撂荒地免费租给合作社,所有的收入用于撂荒地开垦成本、合作社基本运转和购买农机装备。3年后,收入转到村集体经济,用于村民、贫苦户分红,购买农机等。
“有产品不够,品牌也要打响。以水稻、菜籽油为载体,我们在建设‘智水香’农业特色品牌。”熊楠说,目前星宿村里种的大米和菜籽油,已经取得了省农业农村厅的无公害认证,下一步将继续申请绿色食品的认证。
“我们去年开垦了100亩撂荒地,收入10万元。村民每年能享受国家的地力补贴和水稻补贴,每年还能拿到分红。”有了好的开始,对于撂荒地整治,熊楠信心十足,目前临近几个村近500亩撂荒地,都全部“入股”到了合作社。
据了解,近年来遂宁市农业农村局抓实动员引导、项目激励、优选业主、利益联结、农事服务等关键环节,探索“预警制”“承诺制”“代耕制”“台账制”等机制,倡导土地流转租金或土地入股分红“三免两减半”,着力破解劳力缺乏、复耕成本高的难题。坚持分类施治,创新推行“三方共耕”模式,整治撂荒地12.3万亩,其中种植粮食11.2万亩。
图片
撂荒地上的水稻已成熟
创新生产方式 2020年预计粮食产量145.9万吨
11月16日,2020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周活动,在遂宁船山区举行。
活动现场展区,安居区三家镇绍兵农场负责人旷绍兵,正在向市民介绍农场新产的大米。
三家镇背靠琼江,土地较肥沃,有较长水稻种植历史。立足这一资源禀赋,当地重点进行了撂荒地整治,成片建设水稻种植区,同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完善生产销售链条。借力新型经营主体,三家镇灵活运用“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组织+贫困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
“去年,我们还成立了产业化联合体,创新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户之间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安居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旷绍兵农场正是产业化联合体的核心成员,主要负责提供标准化的农产品。龙头企业永荣生态农业,则负责承担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品牌打造以及统一制定生产规划和标准等。
“产业联合体带动发展了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61家,联合体成员单位对分散种植农户采取订单收购、利润分成的方式进行利益联结,培养了生产型、技能型、服务型职业农民1423人。”遂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遂宁推广“互换并地、土地换股权”等做法,引导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760家,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2万亩,建立“三家大米”“生态酒粮”等现代粮食产业园9个,促进粮食亩均增产5%以上。
同时,坚持复合种植优结构,推广稻菜、稻渔、粮果等综合种植模式,连片建设水稻、玉米万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10个,优质稻面积达80万亩,利用幼龄果园套种大豆、土豆等作物50万亩。
据遂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农情调度,预计2020年遂宁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13.3万亩,同比增9万亩,产量145.9万吨,同比增3.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