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投资未来”,大理穷山窝里种出了“新希望”

图片
上关镇大把关村委会是大理市11个贫困村之一。
秋天,大把关村委会青花坪村山坡上的玉米泛黄,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但秋收之后,这些坡地几乎都要闲置大半年。因为这里土壤贫瘠,冬、春季干旱少雨,很难有收成,村民大多不种植作物。
图片
今年6月,青花坪130亩半撂荒的山地迎来了“新客人”。两年后,这个贫瘠的山窝里将结出“黄金果”。
贫瘠山窝里的“新客人”
十月的午后,青花坪仍热浪袭人。吃过午饭,杨秋云又到沃柑基地里走一圈,仔细打量果苗的长势。
图片
杨秋云是大理市丰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今年6月,他以每年每亩地700元到1000元不等的价格,在青花坪流转130亩山地,用以种植沃柑。
“我以前种植过100亩沃柑,积累了一些经验。这里虽然土壤贫瘠、少雨,但很适合种沃柑。”杨秋云说,到青花坪种沃柑,是一番考量后作出的决定,“干热河谷气候、昼夜温差大,适合沃柑的生长和糖分的积累,口感要好于其他地区的沃柑。”
图片
基地流转的130亩共涉及8户村民,其中有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享受相关产业扶贫政策。按照大理市的相关政策,基地享受了30万元的资金补助,建设了蓄水池,完善电、路等基础设施。“万事开头难,但大理市的帮扶政策很好,帮我们克服了不少困难,也坚定了信心。”杨秋云表示。
“新客人”的到来,也让长年靠天吃饭的青花坪村民激发出了新的发展思路,不少村民前来打听。看到村民想跟着种沃柑,又担心种不成功,杨秋云有了新的打算。
图片
“现在村民有了土地的租金,也可以到基地打工。等两年后沃柑挂果、有了效益,大家如果想种植,我们可以提供果苗和种植技术,帮助村民销售,让大家一起增收。”炙热的阳光下,杨秋云有无限的憧憬。
农业科技带来新发展
青花坪的气候适合沃柑生长,但同时也有山地贫瘠、干旱的硬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杨秋云决定向“现代农业科技要发展”!他聘请了云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宾川分公司的专家进行全程技术支持。
图片
在沃柑田里,或粗或细的黑色管子整齐分布,将果苗串联。“我们运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由电脑终端控制,把基地分成几个片区,哪里需要浇水,用电脑就能打开水阀,不用人在田里跑来跑去浇水。有效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杨秋云说。
图片
图片
云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宾川分公司技术负责人李利介绍,基地最初规划时,就坚持以生态种植为引领,通过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提升效益。“果苗的间距很充足,利于后期的机械化操作;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形成了厚40厘米到1米不等的有机制层;杀菌杀虫用的是先进的生物制剂,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李利例数基地用到的科技。
图片
图片
一系列科技的运用,也带来了高投入。杨秋云粗略估算,半年不到的时间里,投入资金200万元左右,高出传统种植的很多。杨秋云说这是“投资未来”,“现在的高投入能带来以后的高产出。”李利的解释更加明了。
图片
李利
云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宾川分公司技术负责人
沃柑是木本植物,基础很重要。一般的沃柑十五六年以后就会进入衰退,但这片沃柑底子好,20多年以后还是盛果期。挂果之后,也可以申报绿色产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着奋力生长的小果苗,杨秋云感慨,“沃柑两年才能挂果,我的收获在两年后,到时候付出就有回报了。”他的眼神里,似乎看到了两年后青花坪的山坡上挂满“黄金果”的景象。
图片
虽然还没有挂果,杨秋云也有额外收获。他说:“收获的是希望,是看不见、摸不着,但不能缺少的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记者:张辉 钱娜
编辑:罗丹梨
值周:杨丹妮
主编:李胜
总编:罗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