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成绩单

图片
开展“对标补短”提升脱贫质量和成色
从今年8月开始,陕西全面开展以“对上对标中央标准、横向比对数据信息、对下核实帮扶效果”为内容的“对标补短”工作,强化监测预警、补齐帮扶措施、补正数据信息、完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一是政策标准比对全面完成。各级各部门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对脱贫攻坚政策标准、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了再梳理、再比对、再核查,确保各项政策标准落实无偏差、执行无缺项漏项。二是数据信息比对扎实有效。各级扶贫部门与行业部门间、部门与市县之间数据“一对一”“面对面”比对,及时找出短板和疑似问题,查漏补缺完善相关措施。三是帮扶效果核实有序推进。省、市、县三级建立完善防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对剩余的18.34万贫困人口落实“人盯人”“一对一”帮扶责任,将受灾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范围,进一步补实帮扶措施、补正数据信息、补齐长效机制。
图片
义诊医生给千阳县草碧镇寇家河村六组贫困户郑银建检查身体。
出台应对疫情“八条措施”确保稳脱贫
为克服疫情影响,陕西出台了做好贫困患者治疗救助、促进务工就业、增设扶贫公益岗位、支持带贫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扶贫项目落地见效、扶贫小额信贷延期快贷、畅通消费扶贫渠道、帮扶干部下沉一线等应对疫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八条措施”。截至目前,全省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202.12万人,是上年的1.13倍;各级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7.18万人;各类公益岗位安置就业23.13万人。
图片
汉滨区谭坝镇松坝源玩具厂扶贫车间一角。
实施“3+X”产业扶贫工程持续增收
陕西实施“3+X”产业扶贫工程,大力发展以千亿级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千亿级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以千亿级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做优做强魔芋、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红枣和富硒等系列产品等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三大主导产业为引领、区域特色产业板块推进、集群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全省有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和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
图片
三原县新兴镇牛安村苹果喜获丰收。 任刚摄
开展消费扶贫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今年以来,我省坚持把消费扶贫作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稳定贫困群众增收的关键举措,尤其是9月,全省开展“消费扶贫月”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全省累计销售58.5亿元扶贫产品,建成消费扶贫专柜786个、消费扶贫专馆239个、消费扶贫专区265个。为持续壮大消费扶贫力量,我省通过“832平台”完成农副产品销售额1.85亿元。全省工会福利采购2.81亿元扶贫产品。推动陕货入苏,目前江苏省已采购我省2.63亿元扶贫产品。“万企帮万村”购买帮销5.94亿元扶贫产品。
图片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村口到门口·消费扶贫直通车”活动。 袁景智摄
建立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确保不返贫
今年以来,陕西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长效机制,有效应对疫情和灾情带来的影响,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对剩余的18.34万贫困人口落实“人盯人”“一对一”帮扶责任,将受灾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范围,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灾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有劳动能力的、无劳动能力的,分类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截至目前,全省共纳入边缘户4.37万人、脱贫监测户4.33万人,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全力消除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漏点、帮扶措施空白点、返贫致贫风险点和数据信息差错点,确保实现任务见底清零。
图片
爱心企业为白河县茅坪小学贫困学生捐赠文具用品。 陈涛摄
构建五大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建立稳定增收的带贫益贫机制。目前,全省1.4万家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托管经营、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模式,将50多万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我省共纳入边缘户4.37万人、脱贫监测户4.33万人,全部分类落实帮扶措施;建立扶贫资产运营管理机制。将各级投入扶贫资金形成的扶贫资产纳入全部管理范围。建立县、镇、村三级台账,明晰产权归属,努力实现保值增值;建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运营管护机制。建立了农村公路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实现农村供水专业化管理和企业化运作;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机制。形成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1+7”政策体系。全省目前2116个集中安置区水、电问题已经全部达标,周边公共教育医疗、子女入学基本实现全保障,有发展条件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基本实现产业扶持项目全覆盖。(文字和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省扶贫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