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幸福生活 看青海乡村蝶变

村子有看头、日子有奔头、产业有盼头……在河湟大地、三江源头、祁连山下……昔日的贫困村一改往日容颜,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大踏步迈进,点缀着江源大地。
东至沟村:美丽新乡村里看到的俏模样
图片
游客在东至沟村。资料图
图片
东至沟村木屋别墅区。杨玥摄
凉亭、木屋、青砖碧瓦农家院……西宁市大通县朔北乡东至沟村,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庭院矗立在道路两边,勾勒得错落有致。昔日这个山大沟深、靠天吃饭的东至沟村,如今被丛丛鲜花、整齐的篱笆包围。村子里停车场一排排小汽车显现出乡村旅游市场的火爆,一块块鲜艳醒目的农家乐招牌传递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息。
村民王生贵自己动手,将家里的小露台做成游客们喜欢的样式,摆上躺椅和大阳伞,放眼望去就是东至沟的绿水青山。独发展不如共发展,同富裕才是真富裕。为带动窎沟片区1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2017年朔北乡窎沟片区旅游联盟中心党委成立,利用旅游资源,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庭院经济中,东至沟村民得到了实惠。
班彦村:春暖花开,特色产业开花节节高
图片
唐宋摄
图片
陈安阳摄
道路干净宽敞,屋舍整齐排列,百姓们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海东市互助县班彦村俨然一副高原美丽乡村的模样。然而在2016年之前,班彦村的百姓还住在高山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靠着“一亩三分地”生活。出行、吃水、看病、上学、娶亲等难题处处困扰着班彦村百姓。
2016年,班彦村村民集体搬到了靠近公路的班彦新村,2017年,依托当地优势发展了盘绣园、八眉猪养殖、光伏、酩馏酒近等十项特色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09元,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
如今班彦村的老百姓们腰包鼓了起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幸福村。说起搬迁前后的生活变化,班彦村酿酒大户吕有金笑得合不拢嘴:“做大做强是我接下来的目标,也希望能带动其他村民一起致富。”
白杨沟村:农家院中氤氲的小康味道
图片
夏日祁连的好风光。安雪姣摄
图片
白杨沟村农家乐特色菜。安雪姣摄
一户户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乡间道路干净宽敞,一家家农家乐生意红火,这是海北州最美乡村——白杨沟村。
依托白杨沟村丰富的旅游资源,村民们在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辐射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致富产业中。2017年白杨沟村15户38名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并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巩固期内未发生返贫现象。
经营农家民宿的白杨沟村村民小马说:“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们来我的家乡旅游,现在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下一步我还想把美食和民族文创产品也做起来。”
塔拉滩:阳光下“晒”出来的好日子
图片
光伏羊。资料图
图片
塔拉滩阳光下的光伏板。甘海琼摄
“为生活,要养牛羊种地;为生态,需禁牧退耕。两难中,风沙逼走住户,最多的搬家3次。”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西台村党支部书记马进学说。
但生态与脱贫从来不应该是矛盾的。抓住国家政策机遇,立足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塔拉滩建成了光伏发电基地,探索出了“光伏 生态”的扶贫路径。
有了光伏板遮掩,荒滩上的草慢慢长了起来,太阳能电池板下绿草繁茂,还特意留出1米多的高度,方便羊群穿行吃草。秋冬季时,除草消除火灾隐患也成了如今当地扶贫的工种。塔拉滩园区设置脱贫户光伏公益岗位5664个。
西台村村民马生建激动地说:“多亏了光伏分红,我还能去园区放羊,算下来每月能挣3000元。”因为光伏,塔拉滩上成千上万个“马生建”“像重新活了一次。
巴音村:告别传统产业 迎接“天空之镜”
图片
图片
“wifi1726、密码****”,这个标志张贴在巴音村宋永梅家庭宾馆最醒目的位置。“开家庭宾馆我们也是新手,现在的人走哪都离不开网络,所以我们也要满足顾客们的最基本需求。”
位于海西州乌兰县茶卡镇的巴音村,是一个汉族为主,蒙古族、藏族聚居的农业型重点贫困村。2013年,巴音村35户村民告别“下雨怕漏,下雪怕冷”的瓦房,挥别传统的种植业,从20公里外的地方整体搬迁到茶卡镇区。近年来,巴音村紧紧抓住茶卡盐湖旅游蓬勃发展的大好机会,探索出“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走产业扶贫之路,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如今在巴音村,像宋永梅一样经营家庭宾馆的村民已经有25家。依托“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景区走上了旅游扶贫的增收路。
德吉村:黄河岸边的幸福明天
图片
德吉村村容一景。刘欢摄
图片
唐宋摄
黄南州尖扎县德吉村位于黄河边上,这里被誉为“青海小三亚”,阳光沙滩、花海栈道景观吸引不少省内外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2017年,德吉村村民走出大山,搬迁到了黄河边,在政府的扶持下,德吉村依托村边的黄河风景和交通便利等优势,发展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特色农业、光伏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扶贫特色产业。截止到2019年,德吉村年人均收入从搬迁前的不足3700元增长至9800元。
看到村里的变化,常年在外打零工的达巴回到家乡开起了农家乐,既能照顾上小学的儿子,每年还有5万多元的纯收入,“再也不用四处打工讨生活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这么多钱,原来想都不敢想。”达巴说。
德吉,藏语意为“幸福”,如今德吉人民正奔向幸福的明天。
甘达村:不等不靠,授人以“渔”
图片
甘达村超市新货拆箱上架 陈安阳 摄
图片
甘达村草滩上的草原风情度假村 陈安阳 摄
在距离玉树市15公里的308省道旁的甘达村,有一家当地百姓中口口相传的综合超市。而甘达村,就是靠着这家“甘达村超市”脱贫增收,为其它村子分享了不少成功经验。
知道靠分红走不长远,甘达村调动村民的内生动力,不再“等靠要”过日子,转变思路的建档立卡户尕巴松保夫妻走进了合作社的糌粑加工作坊,开始了“职工”生涯,“除了年底合作社分红的资金,现在我们夫妻俩还有每年45000元的打工收入,日子越过越踏实了。”
如今,甘达村利众专业综合合作社实现固定资产达600万元,2019年合作社净收入128万元。“闲不住、不能闲”的甘达村人,靠着双手让幸福生活更加稳固。
噶丹村:幸福汇聚在干净温暖的“黄河源”
图片
扎西才仁家的电磁炉。甘海琼摄
2016年开始,果洛州玛多县对境内扎陵湖乡、黄河乡、玛查理镇三个乡镇22个村庄的1036户居住分散、偏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2018年,扎西才仁一家从黄河源乡热曲村,搬迁至安置点玛查理镇“幸福汇聚之地”噶丹村。
“你们家暖气在哪里?”“我们家的是地暖!”电磁炉上煮的奶茶冒出热气,扎西才仁热情地给来客倒茶。“用上电灶,没有了以前烟熏火燎的味道,家里干净了不少。”2018年,扎西才仁听说县上在推广不用烧煤炭牛粪的电取暖设备,立马给家里安装了电磁炉、电暖炕和地暖设备,走在了全村的前列。
如今接通了大电网、有了自来水,家里还有人在做生态管护员,扎西才仁自己的装修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日子也像村子的名字一样,汇聚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