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扶贫日|中山医生搭建大山深处援“心”绿色通道

10月17日是全国第七个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自2016年起,在中山市扶贫工作组的部署下,中山市人民医院持续4年派驻中山医生,对口支援帮扶云南昭通市盐津县人民医院。

盐津县,位于昭通市东北,被称为全国最窄的县城。全县99.9%为山地,沿着关河陡峭的两岸上,搭建在山间的小县城,却生活着30多万人口。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当地咸辣的饮食及吸烟,饮酒的生活习惯,让当地人心脑血管卒中高发,严重威胁的生命健康。

大山深处

患者“心”路阻塞

心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危重症,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时间窗内,即数小时内开通阻塞的血管,致死致残率极高。

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援助之前,盐津县医院对于心脑血管卒中诊疗水平低下,对于内地许多地方常规开展的微创介入技术更是一片空白。许多心脑血管卒中的患者要紧急转往2个多小时车程的四川宜宾市抢救。

然而,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山高,路远,坑深,转送病人谈何容易。一边是万丈高山,一边是悬崖峭壁,崎岖狭长道路上,常常有十几米的大卡车呼啸而过,还有恶劣天气下时时警惕的山顶的落石,给医务人员及患者交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许多病人即使能能够转送到周边市区,由于路途遥远,也丧失了最好的救治时机而预后不良,无数家庭因此陷入绝望。

中山市扶贫工作组及中山市人民医院领导班子经过实地调研后决定,就以心脑血管疾病救治为突破口,大力提升县医院的心脑血管救治能力,在家门口为盐津老百姓搭建起一条心脑血管疾病救治的绿色通道,挽救更多的家庭。

中山持续支援

搭建“心”的绿色通道

4年来,中山市人民医院连续派出叶木奇,韩莹,石映江,李明星4名医生对盐津县人民医院进行人均1年期的驻院不间断帮扶。

2017年,中山市人民医院医生叶木奇在盐津帮扶的1年时间里,系统性地规范了心脏超声诊断的操作流程,通过手把手的实操带教,学术授课,大大提高了盐津县医院的超声诊断水平,并通过下乡义诊,进行先心筛查,发现大量的先心病患者,在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同时,让很多的先心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通过1年的帮扶,县医院的超声影像诊断水平大幅度提升,本院超声影像科人员甚至可以通过超声早期诊断危重的主动脉夹层。

2018年至2019年,中山市人民医院再次派出韩莹及石映江两位主任医师驰援盐津,继续对盐津县医院的帮扶之路。医生韩莹在盐津工作期间,通过教学查房,授课,提升了内科人员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和诊了水平。并通过下乡指导,帮助基层卫生院与县医院建立密切联系,签署胸痛协同救治协议,初步构建盐津县胸痛急救网络雏形。

在盐津县医院领导的支持下,促进心血管内科由内科系统分出,成为独立专科,为后续心血管疾病救治向更专业化发展铺平道路。

主任医师石映江在盐津期间,大量开展泌尿外科手术,其中泌尿系结石手术300余台,盐津是泌尿系结石的高发区,泌尿系结石的大量开展,为当地老百姓带去了中山市技术和福音。外科技术的发展,也为内科开展高危介入手术提供了有力保障。

盐津县导管室落成

正筹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

2020年6月,由石岐区政府和中山市人民医院牵头援建的导管室(介入室)正式落户盐津县医院。这座导管室的落成,使得大山深处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条件得到极大的缓解和改善。

搭建导管室这个手术平台,盐津县可以开展目前全国最先进的各种介入微创手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开通闭塞血管,将盐津的心血管疾病救提升到更好的层次。

2020年9月份,针对盐津心血管内科介入医师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中山市人民医院再次派出博士李明星赴盐津,开展手术带教。

在李明星抵达盐津的不足2周,开展冠心病介入手术10余台,其中有单日手术6台。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胸痛中心微信群会诊后确诊,立即送往盐津县人民医院,从到医院门口,到开通闭塞血管,只用了45分钟,在以往,这是不敢想象的。

在手术团队迅速磨合下,目前盐津县心血管科已经有2位医生能独立开展冠脉造影,年轻的医生正在快速成长。从导管室成立至今,先后开展了脑血管造影及外周血管支架植入术等手术。

目前,盐津县人民医院正在筹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未来,在这个介入平台上,县医院会迅速开展更多,更难的微创介入手术,为盐津老百姓生命健康做出更大的努力。

4年来,中山市人民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袁勇多次赴盐津深入考察、调研,督促各项帮扶工作落地。看望帮扶一线的医务人员,询问工作中的困难,并举全院之力解决当地医疗需求。

中山市人民医院对盐津县人民医院的帮扶工作,是中山市医疗领域对口支援昭通市扶贫工作的缩影,也是东西部协作、医疗扶贫工作的重要成果。院长袁勇表示:“我们希望把老百姓最需要的医疗技术送过来,让它生根,发芽,并不断发展,壮大,真正的为贫困山区老百姓做点事。”正是一代代扶贫人的艰苦努力,在这大山深处,铸就起生命救治的绿色长廊。

【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

【通讯员】林茹珠

【作者】 曾艳春

医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