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贫日,北京交大开“扶贫集市” 学生为家乡“带货”

新京报讯(记者 戚望)“小时候家乡建设简陋,交通也不方便。这几年高铁建起来了、高楼盖起来了,农民生活也更好了。”10月17日是国家第七个扶贫日,一大早,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旗左翼后旗的北京交通大学(以下简称“北京交大”)电子信息学院大一新生乌尼日身穿蒙古袍,戴着蒙古帽,一边介绍着自己的家乡,一边为家乡“带货”。

据了解,北京交大是首批纳入国家定点扶贫工作体系的直属高校之一,从2012年底开始定点帮扶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任务。多年来,北京交大发挥教育、人才、智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脱贫攻坚贡献北京交大力量。

内蒙古学生“摆摊”为家乡特产“代言”

“快来看一看、尝一尝我们家乡的美食,扫描旁边二维码就可以下单。”10月17日一早,乌尼日和其他几位北京交大来自内蒙古的学生一起在学校的咖啡馆前“摆摊”,售卖来自科尔沁旗的牛肉干、奶片、奶棒等特产。

这是北京交大为助力科左后旗开放的“扶贫集市”。乌尼日介绍,他是通过学院下发的扶贫志愿者招募通知,报名参加成为带货志愿者。“一看到马上就报名了,想为家乡做点贡献。”乌尼日说,他今年通过国家专项计划,从科尔沁旗来到北京交大,能够亲身参与到脱贫攻坚的建设中,他觉得很有价值。

扶贫集市共持续期两天,“我的同学、室友经过的时候,好多人都下了单,还有的拍照、录小视频发到朋友圈,吸引更多同学前来挑选。”记者看到,在“集市”的摊位上,有一张写满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的清单,“现场的好多家乡美味已经卖断货了,这个是找我们订货的同学,我们会继续进货,邮寄给登记的同学。”

开设扶贫超市、扶贫咖啡店

除了扶贫集市,位于北京交大南门附近的“思源时光”咖啡馆,也成为北京交大扶贫的阵地之一。

记者获悉,北京交大师生每消费1杯咖啡,其中1元钱就汇入北京交大教育扶贫基金中。“作为北京交大校友,我希望和师生通过一颗颗爱心凝聚力量,共同助力教育扶贫!”思源时光咖啡馆负责人都晓杰说。除此之外,北京交大还设立了科左后旗农副产品专柜,并在教育系统“e帮扶”平台上设立扶贫农副产品销售网店,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展销方式,鼓励消费扶贫。

“后勤这部分,北京交大与定点帮扶地签订了《蔬菜等食品原材料供货协议》和《米、面、油、肉等农副产品采供协议》,学校食堂直接采购科左后旗地区的农产品,包括大米、蔬菜、牛羊肉等,学校工会也采购当地特色产品作为活动奖品。扶贫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把扶贫做到实际工作上,让学生、教职工实实在在地为助力脱贫做点事,培养大家的扶贫意识。”北京交大后勤集团党委副书记郝志如向新京报记者表示。

举办扶贫展,亮出扶贫成绩单

“2020年,学校定点扶贫工作承诺投入帮扶资金200万元。截至2020年10月初,学校实际投入帮扶资金263.6万元,完成率为131.8%……”记者走进北京交大思源楼,看到一幅幅北京交大扶贫成绩单。

北京交大扶贫成果展。北京交大供图

“我们在国家扶贫日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举办一系列活动,一方面是对学校八年来定点扶贫工作进行总结和展示,另一方面要动员凝聚更多的师生校友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执行组长高艳表示。

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起,北京交大先后向科左后旗选派挂职干部7名,其中挂职副旗长2名、旗长助理1名、嘎查村第一书记3名、幼儿园业务副院长1名。投入资金220万元,帮扶科左后旗学前教育发展,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在科左后旗援建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引进资金200余万元,修缮科左后旗7所中小学老旧校舍,引进校友捐赠300余万元帮扶科左后旗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在人力培训上,先后培训科左后旗干部2190人、各类技术人员2013人。

新京报记者 戚望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