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牛果菜奏响致富曲

县(市)区脱贫攻坚战役巡礼·崆峒区篇

产业扶贫:牛果菜奏响致富曲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秦玉龙 李芳芳

俗话说,“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作为六盘山特困片区和全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之一,崆峒区的脱贫出路又在哪里?

回看来时路,一条清晰的产业扶贫脉络贯穿始终,为崆峒区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崆峒区认真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把为贫困村户谋划致富产业思路、找准富民产业作为突破口”的指示精神,制定实施了“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前脱贫抓劳务”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多元富民产业适宜区全覆盖战略,使得牛果菜特色产业,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占据贫困户收入的37%以上。

可以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谋划推动下,在50万崆峒儿女的戮力同心奋斗下,一部悦耳动听、令人振奋的“牛果菜协奏曲”响彻崆峒大地。

赶着红牛奔小康

平凉市崆峒区地处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其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造就了全区气候宜人、饲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自古以来就有“农民唯养牛”的历史记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兴起,平凉的养牛业从役用逐步向肉用转型,在甘肃省建立了首个肉牛生产基地,崆峒区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例活牛类证明商标“平凉红牛”的核心养殖区和加工贸易区。

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生活在南北二塬的大多数回汉群众并不知道,牛还是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宝贝。

为此,崆峒区立足历史、传统、地理、市场优势,紧紧围绕建设甘肃重要绿色畜牧基地这一战略目标,将牛产业确立为助农增收的首位富民产业,先后制定出台了《崆峒区畜牧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崆峒区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崆峒区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提出了户有一座暖棚牛舍、户均一头基础母牛、人均饲养一头肉牛、户均一亩优质饲草、牛均一吨青贮饲料、户均一万元养牛收入的“六个一”工程,引导牛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帮助每一个养牛户“念好牛经,发好牛财”。

西阳村,地处崆峒区北塬的西阳回族乡,是一个纯山区村,270多户回族群众世世代代生活于此,辛勤耕耘却广种薄收。

这些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及持续帮扶下,西阳村年牛存栏保持在了1000头以上,户均达到4头。

贫困户兰卖发,是村里公认的养牛达人,他养的牛个个毛色光亮,精神十足,像头小老虎。

曾经,兰卖发和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一样,一直辗转四处打工挣钱,一天至多也就挣一百来块左右,刨去吃喝用度,根本落不下多少。2015年冬天,乡上干部到村里宣传牛产业发展政策,尚未外出的他听后暗自思忖:养牛有补贴、贷款没利息,技术人员还会不定期上门培训指导,这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再看看周边的养牛户,很多已盖了新房,买了私家车,一改过去的贫困面貌。于是,他也下定决心,准备回家养牛。

说干就干,兰卖发用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买了5头基础母牛,又种了10亩玉米,整天围着红牛转圈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兰的精心喂养下,不到三年时间,曾经的5头牛通过自繁自养,发展到了近20头的规模。2018年,穷了半辈子的兰卖发,靠着养牛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马畔单,曾经是峡门回族乡颉岭村有名的“牛贩子”。与市场打过交道的他,知道牛市行情,了解饲料喂养技术,懂得简单的疫病防治。

随着平凉红牛被平凉市委、市政府列为首位产业,耕牛变身致富牛,曾经的“牛贩子”也摇身一变,成了养牛大户,带领乡亲们一起赶着红牛奔小康。

这样的脱贫致富例子,在崆峒区的两塬一川随处可见。

数据表明,截至2019年底,崆峒区累计建成万头养牛乡12个、千头养牛村75个、百头养牛社350个、10头以上养牛大户3905户,规模肉牛养殖场(小区)累计达到151个,培育肉牛专业合作社113家,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41.5万头,年出栏24.2万头。

在牛产业的强力支撑下,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76元,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16元。实现了“人均一头牛,脱贫不用愁,人均两头牛,致富有奔头,人均三头牛,小康路上走”的牛产业扶贫新路子。

为了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崆峒区还建成了凯沣、景兴、伊通等23家肉牛产业龙头企业,涉及屠宰、肉食品加工、制革、骨制品、生化制药、冷冻储藏6大门类,年销售总收入达到8.9亿元,辐射带动5.25万户农户。

平凉红牛,让崆峒区数万群众真正过上了“牛”日子。

金秋时节,沿着崆峒区泾河川一路西行,目光所及,千里沃野果蔬飘香,一座座日光温室和钢架拱棚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棚内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各色果菜颜色鲜亮、长势喜人。

这是崆峒区创建泾河川区国家级设施蔬菜产业园的核心区,不仅保障着本地群众的“菜篮子”,蔬菜还远销兰州、银川、陕西等地,成为外地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必需品。

崆峒区地处泾河上游,土壤肥沃,日照充足,年均气温9.2℃,年均降雨量524.7毫米,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发展蔬菜产业,尤其是白水、花所、柳湖、安国等川区乡镇土地肥沃,水资源充沛,是川区贫困群众的“聚宝盆”。

从2015年开始,崆峒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全力实施设施蔬菜整川推进工程,采取“打破地界、扩围连片、统筹规划、集中突破”的办法,在安国、柳湖、白水、花所4个乡镇,先后建成了土桥、新李等11个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好的设施蔬菜示范点,设施蔬菜面积累计达到2.57万亩。

同时,引进海升、丰源、金伟源等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蔬菜产业,建成了赵堡果菜、新李蔬菜、龙根山药等16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了230户贫困户发展蔬菜生产,户均蔬菜年收入达到1.2万元,有效带动了周边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快速致富。

果菜劳务多元发展

凌晨四五点的中心城市,还在沉睡当中,而位于崆峒区泾河北路的新阳光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却早已灯火辉煌,人声沸腾。每天,来自平凉各县(市、区)以及周边庆阳、固原、兰州、银川等地的上千辆货运车辆,在这里进进出出,装卸果菜和农副产品。

这是崆峒区引进新疆大湾集团公司投资兴建的陇东地区最大的蔬菜批发集散地,与周边多个城市实现了蔬菜产销对接,有力促进了崆峒区及全市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从种植到销售再到深加工、从线上到线下、从批发到零售。当前,一条融合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蔬菜产业链条日臻完善,蔬菜产业真正成了崆峒区贫困群众脱贫摘帽、直追小康的特色富民产业。

平凉,还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适宜区,历届市委、市政府把苹果产业一直当做主导产业来抓,在2020第六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平凉金果”以53.77亿元荣登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

近年来,崆峒区以建设全省优果基地为目标,围绕草峰、香莲、索罗、花所等北部山塬适宜区,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式,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共同投资、统筹发展”的机制,全力支持特色优势林果品种高质量发展。

金秋十月,崆峒区香莲乡广袤的田野上,大片的矮化密植果园一眼望不到边,一个个色泽鲜艳、香甜诱人的红苹果,像小灯笼一般挂在树上,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喜气洋洋的丰收景象。

眼前这一大片挂满红苹果的果园,只是崆峒区大力发展林果产业的一个缩影。

在崆峒区果农的心中,种苹果远好过种粮食,因为赶上好年景,一亩果园能顶十亩庄稼。

香莲乡果农刘正芳在尝到种果的甜头后,把在外打工的儿子也叫了回来,父子俩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又贷了10万元扶贫贷款,总共种了24亩苹果。现在,24亩园子开始挂果,看着满园的红苹果,刘正芳别提有多高兴,因为只这一年就能收回前期的所有成本。

这两年,崆峒区积极推进老旧果园升级改造和品种改良工程,引进了工商企业资本融入林果业发展,不断强化新技术和果园新管理理念的推广应用。目前,全区果树经济林累计达到11.2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8.1万吨。数万像刘正芳这样的果农,因果得富,心比蜜甜,昂首阔步走在小康路上。

乡村成景点,青山变金山。在实现数万名贫困群众“住安全房、走硬化路、喝自来水、用稳定电”美好夙愿的同时,崆峒区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建成崆峒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花所天源农业生态园、香莲观音殿休闲避暑园、白庙贾洼阳光采摘园等项目,崆峒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省养生旅游特色小镇”,西沟村等22个村被列为全省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77家,带动周边群众就业5120人,其中贫困人口2976人。

与此同时,崆峒区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扶持培育伊通牛肉加工、天源农业等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32家,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土地入股1.7万亩,入股分红2546户470.5万元,其中贫困户分红218户26.42万元;安排3108万元入股配股到龙头企业,采取“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的方式,为1562户贫困户分红169.5万元。持续做优“陇原月嫂”“泾水儿女”等劳务品牌,加强驻外劳务基地建设,建成劳务基地60个,累计达到394个,兴办“扶贫车间”2个,年均输转劳动力7.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3亿元,其中输转贫困户5348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340万元。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后,崆峒区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大力实施“万千百十”规模养牛、林果业适宜区全覆盖、设施蔬菜整川推进、乡村旅游多元富民、劳务培训增技能等工程,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平台融资、联盟服务、龙头带动、市场引导”的产业发展体系,全面推广“党支部+三公司一平台+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基地+农户”的发展基本模式,形成“牛果菜主导、多产业并举”的特色富民产业发展格局,使特色产业收入占到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在实现贫困群众增收的同时,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康庄大道。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