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西北,共奏小康幸福曲

国家电投贵州金元

智贫双扶 答出帮扶“满分卷”

支太阳 张明洪 胡春旭

#扶贫亮点

2016年以来,贵州金元出资536万元,分别在贵州省纳雍县阳长镇街上村等4个村修建了9.7千米通组公路;出资133万元,在鬃岭镇海雍村、百兴镇坐窝底村修建了两座文化广场,建立了乡村大舞台;出资103万元,在3个村修建了19个蓄水池,解决了1万余村民安全饮水和用水难问题;出资600万元,在阳长镇米乐村等25个深度贫困村修建卫生室,解决村民长期看病难的问题。

今年,贵州金元已在纳雍县羊场乡曾地坝村建成藤椒种植项目、在姑开乡合心村建成杨梅种植旅游休闲项目、在高山田村建成能繁牛养殖项目,产业扶贫的曙光将进一步惠及更多村民。

“电力托起纳雍”,在贵州省纳雍县政府附近山头有这样六个大字。2014年,这里贫困发生率高达22.6%,是国家的深度贫困县之一,是脱贫攻坚战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2015年,国家电投贵州金元开始结对帮扶纳雍县,5年的风雨同舟,5年的携手同行,5年的脱贫出列……

修桥搭路 学生们再也不用趟水了

“金元桥”,坐落在阳场镇街上村车田组,顾名思义,由贵州金元援建,当地政府特意命名为“金元桥”。

金元桥联接该村的车田组和罗家寨组,两个村民组隔河相望。建桥前,学生上学要么趟水,要么绕路,绕路就得多走5千米,本来上学路程就远,再多走这5千米,单程就需2个多小时,所以大多数学生选择趟水。

2016年3月,贵州金元纳雍电厂选派干部李占宏到街上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李占宏打出的第一份报告就是建桥。

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从帮扶资金里拿出78万元,建成了如今的“金元桥”,解决了300多名学生的上学安全问题。桥建成后,村民在桥两头本因交通不便而被荒置的土地里种上了玛瑙红樱桃、布朗李等经济作物,现已投产,每年实现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金元桥”还变成了“致富桥”。

产业扶贫 老百姓腰包鼓了

“给你家,买了一头牛,好好喂,多下几个崽,你家就能脱贫啦……”

2016年,在骔岭镇的海雍村贫困户李国民家的院坝里,纳雍电厂扶贫工作组成员曹平生将一头能繁母牛的牛绳递到李国民手中,并鼓励他道。

一户一头牛,这是贵州金元发展个体养殖的有效尝试,公司共计出资199万元,给骔岭镇海雍村119户贫困户和百兴镇坐窝底村96户贫困户每户购买一头能繁母牛,让他们通过繁殖牛犊的形式脱贫。

“我家母牛3年下了3个崽,卖了2万多元,我家现在已经脱贫了……”2年后,纳雍电厂工作组的成员回访时,李国民对他们高兴地说道。

据统计,养殖能繁母牛,使海雍村119户和座窝底村96户脱贫。

在发展集体产业方面,2018年,贵州金元出资860万元,为阳长镇核桃寨村建设了10万规模的蛋鸡养殖场,2019年该项目分红7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4516元。

2019年,出资400万元,为勺窝镇湖坝村建设高山杜鹃育苗大棚项目,150个大棚每年租金可达75万元,除分红外,项目容纳劳动力至少150人,务工收益75万元以上,受益人口150户580人。

2016年,纳雍电厂先后派出4名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所驻村的产业致富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地瓜书记”孟涛到马店驻村后,带领大家种植地瓜广开销路,让地瓜成了马店村致富产业,驻曙光镇河沟村的“三包书记”赵久良,鼓励村民养鸡,他包销鸡和蛋,驻街上村的朱育军,鼓励村民种植玛瑙红樱桃和布朗李……贵州金元所派出的驻村干部,都有自己的致富经。

贵州金元作为国家电投在黔央企,5年来,“牵手”纳雍真帮实助,帮出成效、答出“满分卷”,让纳雍在脱贫大道上“火力四射”“电力十足”。

大唐环境公司

愿灿烂阳光洒到每个孩子身上

范长丽

#扶贫亮点

几年来,大唐环境公司对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北京石景山华奥学校开展文化助学活动,为华奥学校的孩子们搭舞台、赠广播、修教室、捐图书,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品质,以扶贫先扶文化教育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不懈奋斗。

北京市石景山区华奥学校创办于1997年,招收的全部是来京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孩子们虽然生活在北京,但学校基础设施陈旧,运营资金紧张,文艺课老师流动性大,文体教学质量远远低于北京公立学校水平。

针对这一情况,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唐环境公司”)党委将文化、教育作为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切入点。2017年初,大唐环境“文化扶贫”工作团队60多名志愿者在大唐环境领导的关心下,在有关部门和志愿者的支持下,明确了工作目标,制订了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工作。

舞蹈教室:点亮孩子们的梦想

面对华奥学校基础设施陈旧的现状,大唐环境“文化扶贫”工作队着手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他们仅用一周的时间,修缮了一间文艺训练室,购买了舞蹈镜、把杆、音响等训练设施。他们还捐赠了200多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展板,这些展板挂到了教学楼的每一层走廊使得学校的文化氛围焕然一新。

大唐环境歌舞协会志愿者为孩子们开设了艺术课堂。王春香和高洁是两名大唐环境公司歌舞协会志愿者,她们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并利用午休时间,从基本发音、基本舞步开始,教孩子们唱歌、跳舞,陶冶孩子们的文化情操。华奥学校62名有着音乐、舞蹈梦想的小学生终于“如愿以偿”。

同声悦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针对华奥学校农民工子弟因流动性大而造成文化培育断档或缺失的情况,大唐环境党委组织文化扶贫志愿者尝试打破时空界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他们制订了“同声悦读”计划,以共同朗读、录制有声书为切入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升文化自信。调拨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各类儿童书籍,孩子们把最想看到的书籍名字写在读书心愿单上,也把自己最美好的心愿写到梦想亮卡上。

2018年7月,大唐环境“同声悦读”试点正式启动。46名志愿者与46名学生结成1对1阅读伙伴,共同选择喜爱的书籍,利用课余时间在喜马拉雅FM的“大唐环境”公众号上快乐地朗读并上传分享作品。一时间,喜马拉雅APP“大唐环境”公众号热闹了起来。《小王子》《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我可以自己长大》等一大批中外优秀儿童故事伴随悠扬的配乐,在喜马拉雅上传递,让不在同一个城市的华奥学生都能感受到共同阅读的快乐。截至目前,志愿者和孩子们上传有声书作品511集,听众突破20000多人次。

开放课堂:放飞希望的羽翼

为丰富华奥学校孩子们的知识结构、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志愿者们把课堂搬到了大唐环境,邀请华奥学校的孩子们来到大唐环境参观、学习。

在一堂堂精彩的“大唐环境启明星课堂”上,新型的教学设备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都瞪大双眼,聚精会神地听课。从“我眼中的大唐环境”电力节能环保知识教学,到“小手动起来”环保实验课堂,再到“我的美丽家园”艺术课堂,连续3年的“大唐环境启明星”课堂,不仅给孩子们科普了电力安全、环保节能知识,架起孩子们探索科学、快乐成长的桥梁,更是种下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种,为孩子们日后放飞梦想插上了羽翼,用实际行动践行精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华能海南分公司

三力齐发 势必打赢脱贫攻坚战

李志焕

#扶贫亮点

华能海南分公司对口帮扶的海南省长圮村、赤好村、天村、布套村和春芳村“两不愁三保障”根本目标全面得到落实,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先后帮扶542人实现脱贫。2019年户最低人均年收入均超过省定3755元的标准,所帮扶的5个村全部实现整村脱贫。

近年来,华能海南分公司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任务目标,政策制度发力、扶贫干部发力、贫困群众发力,三力齐发,势必打好脱贫攻坚战役。

华能海南分公司2009年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公司主要领导为定点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明确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及其工作职责。同时结合公司实际,修编、印发了《扶贫援助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形成统一指挥、协调推进、合力攻坚的扶贫机制。

“咱村现在大变样,驻村干部来村庄;低保五保有保障,华能对口来帮忙。”最近,长圮村小孩子之间流行这么一句顺口溜。企业和贫困户之间的联系靠什么?那就是一批优秀的扶贫干部,他们承担起了企业扶贫攻坚路上的桥梁作用。

海南分公司本部选派一名干部,到定点扶贫村屯昌县南坤镇长圮村担任驻村干部;因其表现优秀,被任命为驻村第一书记,协助当地政府共同推进长圮村脱贫攻坚工作。下属单位东方电厂精选9名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先后与3个村近百户贫困家庭进行结对帮扶;海口电厂也安排专人配合当地政府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脱贫不是终点,守住脱贫成果才是最终目的。

海口电厂借助春芳村村内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的优势,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东方电厂帮扶责任人从思想上引导、行动上帮助贫困户外出务工,厂里还投入80多万元为长圮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长圮村已实现户户通电,自然村村村有水井,4G网络信号、广播电视、互联网信号全覆盖。

华电云南公司

打通“最后一公里” 带领“直过民族”实现千年脱困梦

杨万翠 杨翠华

#扶贫亮点

2003年以来,中国华电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挂钩帮扶云南省怒江州,累计投入约40亿元,派驻49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奔赴8个县市11个深度贫困村进行脱贫指导、挂钩帮扶。

截至目前,怒江州赖茂村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86.7%下降至4.46%,东红村由原来的89.08%降至1.78%,2020年5月东红村已实现整村脱贫,老姆登村2019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减贫总人数达到4402人。华电云南公司2018、2019年连续两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评定为中央驻滇企业定点帮扶“较好”等次单位,8名驻村工作队员分别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扶贫人物”“全国能源扶贫百名最美先锋战士”;“三色”扶贫案例、智志双扶案例、高原上的扶贫队长等案例和视频被评为全国能源企业十大扶贫案例和故事金奖等,为边疆少数民族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华电力量”。

赫赫高黎贡,巍巍矗滇西。江水沿着峡谷疾驰而来,风雨挥洒下,那大山的褶皱里,百折不挠的生机,伴随奔腾的江水,载着千年的脱困梦,奔向时代的光明。

“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华电的时代担当。

怒江州是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不仅是全国脱贫攻坚战役里最硬的骨头,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地方之一。

民生工程,美丽公路撬动通往“致富”之路

今年1月1日一大早,家住泸水市古登乡加夺玛村的村民阿恰益就开着他的小运输车迫不及待地等在了公路入口。“以前一来一回,我至少要花2个小时。今天我就可以走新路了,10来分钟就能到另一头,不仅时间短了,还能省不少钱呢。华电公司这路修的,真是干了一件大好事。”说话间,阿恰益使劲把脑袋伸出车窗外,看了看放行信号,眉眼间藏不住喜悦。

在怒江,今年1月1日,由中国华电投资约15亿元全资修建、全长18千米的怒江美丽公路华电段全面通车,圆了怒江50万人民的美丽公路梦,结束了云南省怒江州府泸水市没有过境公路的历史。

“想致富,先修路”。华电云南公司所属阿海、梨园、鲁地拉等电站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做到逢山修路、遇水搭桥,在金沙江流域,投资达10亿余元,修筑6座大桥,近150千米山区三级公路,完成香格里拉境内“援藏公路”修筑,结束了当地村民千百年来“人背马托”的历史。

一条路,承载了一份爱;一条路,承载了一个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这条承载着怒江人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美丽公路上,华电云南人将续写更多精彩故事。

发展产业,“造血”功能让村民钱包“鼓起来”

明灯起,征途亮;对病症,挖穷根。找好特色路,土中生黄金。从输血到造血,“穷在深山”的人民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逐渐被激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华电云南公司积极探索水电开发扶贫和定点脱贫攻坚“双赢”新路,始终坚持“建一个项目、兴一方经济、促一方发展、创一方和谐”工作思路,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先后投入1485万,助力石榴、油橄榄、茶叶等5个脱贫绿色示范产业。

在怒江老姆登村,华电云南公司主动与福贡县政府扶贫部门携手合作,分期投入资金154.67万元,茶业种植500余亩,积极探索“产业扶贫”道路,目前茶业、柑橘种植均打造出全国知名品牌,年产值超过300万元,此外,依托美丽资源,走“产业+旅游”脱贫新路子,让贫困群众的收入实现了千年跨越。

“自驾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每到过节时村里的客栈家家爆满,收入非常可观。”据村支书亚珍介绍,老姆登村目前有19家客栈,全村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有130余人,旅游年收入达300多万元。茶叶产业3600亩,收入580万元左右。

志智双扶,暖心工程让“祖国花朵”含苞欲放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华电云南公司投入资金480余万元为福贡县老姆登村新建华电幼儿园,拟新建教学综合楼720平米,招生规模约60人,帮助孩子们上更好的学校。

多年来,华电云南公司共投入1.9亿余元资金,建设了23所移民安置点学校和希望小学,帮助解决约12500余名儿童入学难题;投入捐赠资金312万元为山区孩子购买爱心校车、修建电教室等,受益贫困学生10000余名;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等3所偏远小学建立了“华电七彩小屋”,每年近30名青年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学校支教;驻村扶贫队员姜志武等全力完成控辍保学,劝返失学儿童300余名,实现东红村大学生为“零”的突破;赖茂村则实现在读大专、本科学生个位数到十位数的提升,现有大专以上在读学生59人。

彩云之南,滇之西北。展望未来,华电云南公司将依托水电开发探索建立脱贫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助力村民走上脱贫致富小康路!

大唐国际

打造脱贫攻坚“精准”样本

孙姗姗

#扶贫亮点

截至2019年,河北省丰宁县外沟门乡曹窝铺村集体收入40万元、人均收入4920元,146户贫困户过上了和美的“小日子”。大唐国际实现定点帮扶村全部脱贫出列,过去的贫困户如今成为自主致富的主力军。疫情冲击下,农产品销路受阻,大唐国际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同时为村民自产农产品联系销路,为走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打开了新的空间。

此外,为了保障当地孩子们能够正常接受教育,工作组在全村开展“知识改变命运”宣讲活动,鼓励贫困户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开展“青春大唐、圆梦朝阳”捐资助学活动,连续15年资助春雷女童,连续6年走进滦州市古马镇捐助失学儿童,结成“一对一”帮扶对象;连续4年推出“大唐启明星课堂”,送知识进校园,累计受益2000余人……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曹窝铺村地处北部坝上高寒地区,全年无霜期仅3个多月,四面环山、土地贫瘠,老百姓靠天吃饭。过去,在这样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基础设施差的地方发展产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今,扶贫产业的发展让贫困户从脱贫攻坚的对象成为脱贫致富的主体。连续3年来,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津冀区域的定点扶贫村以及行唐县、赞皇县、托县、尚义县、魏县,派出11个驻村工作组,立下脱贫攻坚责任状,采取产业就业双业并举,凝心聚力“战”,精耕细作“扶”,攻克贫困堡垒,拔除问题“钉子”,实现定点帮扶村全部高质量脱贫出列,以实际行动书写出人民满意的脱贫攻坚答卷。

补实打牢基础 脱贫“有底气”

2017年春节刚过,保定热电厂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苏志、郭志杰和李柱三名队员就入驻了南巷北村。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路边长着杂草,村委会的门口破旧不堪,有的贫困户屋子内黑漆漆的……接下来,他们挨家挨户走访,和村民们开始了心与心的接触。

大唐国际基层企业驻村工作组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坐炕头、走田头、串街头,逐户访民情、问民意,与村民们促膝谈心。他们与村民“打成一片”,把各家各户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对确定的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全部建立起电子档案,做到“不漏一人,不少一户”。

基础设施薄弱是许多贫困村的共同问题。驻村工作组从实施村基础建设、修缮道路、铺设饮水管网、危房改造等“基建”开始做起,逐步提升村民的基本生活品质。

张家口发电厂驻南骆驼庵村工作组帮助村里进行了“二横三纵”的整体规划,从整体上把南骆驼庵村划分为几个主要便民居住区,进行约2100米左右村内石板路的铺设、52套房屋的修复,为村民常出入的地方安装路灯……一项项举措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让村庄逐渐变得整洁、便利、安全。

攻坚志智双扶 激发“心”动力

以“志智双扶”提升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是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大难点。

入驻3年来,大唐国际持续推动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开发模式逐步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坚持脱贫攻坚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劳动脱贫的自主意愿和行动能力。

扶持集体经济,增加居民收入。盘山发电公司帮扶西运庄村成立了集体企业,村集体企业对外承揽了房屋拆除和垃圾清运等工作。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西运庄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1.9万元增长至2019年的2.5万元,预计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出天津市平均收入水平和天津市下达的帮扶工作任务目标。今年8月,张家口热电公司帮扶王家湾乡胡家村的又一扶贫项目终于落地,捐赠的30万元帮扶资金投入到张家口旭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甜糯玉米、香椿等加工生产项目。这一项目改变了村民固有的只有种地才能有收益的思想。现在,胡家村正向着打造有实力、受欢迎的农产品品牌这一目标前进着。

兼顾“精神扶贫”,彻底拔掉“穷根子”。村民的日子富裕了,精神也得跟着“富裕”起来。“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陡河发电厂驻曹窝铺村扶贫工作组积极改善曹窝铺村基层组织后进村状况,强化班子成员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实现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的“双推进”。

应对疫情“加考” 精准施“新”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让保定市曲阳县产德乡白家弓村面临无法外出打工、农产品滞销等现实困难,贫困户们陷入了焦灼。“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如何防止因疫致贫、因疫返贫?”这是一道新的“加试题”,摆在了大唐国际所有驻村工作组面前。

脱贫攻坚等不得,为了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马头热电分公司驻白家弓村工作组狭窄简陋的办公室彻夜灯火通明,三名帮扶队员熬红了眼睛,一个个方案推倒再重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早出晚归,挨家挨户走访,建立了新的档案体系,以“量体裁衣”精准扶贫为前提,明确了工作组三名队员分工:王旭东负责根据贫困户的复工意愿,提前与乡、县用工单位对接信息,帮助该村贫困户能在家门口最快、最精准占住复工先机;年轻扶贫干部王飞和周波利用微信平台、朋友圈、直播等形式帮老乡“网上带货”销售红薯、小米、花生等农产品……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村里又渐渐恢复了往日景象: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复工踏上了岗位,农产品一路畅销。

此外,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效的关键一招。大唐国际系统企业纷纷通过主动购买滞销农副产品、拓宽打通销售渠道等一系列行动,拉动贫困地区扶贫产品消费,切实缓解当地人民的“心头难”。

把脱贫攻坚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长征。当前,脱贫攻坚已走到“最后一公里”,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大唐国际将坚决贯彻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要求部署,坚定不移地扛起责任担当,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打造脱贫攻坚的“精准”样本,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绘就脱贫攻坚时代画卷贡献大唐国际的经验和智慧。

国家电投东方能源

为脱贫“造血” 让致富“生根”

梁佳

#扶贫亮点

5年来,国家电投东方能源公司扶贫工作连续被河北省评为“优秀”;老庙营村工作队获2019年“河北省先进驻村工作队”荣誉;驻村书记刘洪斌两次获“河北省优秀第一书记”,五次被省委组织部评为“优秀省直驻村干部”,被承德市委组织部给予记三等功奖励……

2016年,该公司充分发挥自身新能源电力产业优势,打造光伏扶贫模式,5年来,先后在老庙营及岔沟门村捐赠299万元,建成615千瓦光伏电站,每年创收90多万元,为贫困村脱贫提供了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

从2016年到2020年,从深度贫困到精准脱贫,国家电投集团东方能源(河北公司、雄安公司)向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老庙营和岔沟门村派出两支扶贫工作组,驻守长达5个秋天。五年来,这条扶贫路上不仅充满艰辛,也凝聚着地方政府、驻村干部以及贫困户的智慧和汗水。近日,笔者实地探访两村脱贫后的村容村貌,采访驻村干部及村民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见证扶贫工作组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奋力“啃硬骨头”的坚定信心和路径探索。

党建引领,让脱贫之路红起来

“从2016年2月,工作组来承德丰宁县扶贫有5个秋天了,我们一直坚持‘抓党建促脱贫’这个牛鼻子,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并用4年时间带领乡亲们从49.3%的贫困率实现整村脱贫出列。目前,老庙营人均年纯收入由2200元提高到11000元,村集体年收入90多万元。”作为扶贫时间最久、资格最老、获得扶贫荣誉最多的老庙营驻村第一书记刘洪斌说。

“岔沟门村建档立卡户一共有182户,451人,全村面积大概有38000多亩,其中耕地只有2700亩。2019年,贫困发生率从原来的49%到全村脱贫出列。现在,人均年收入由2700元提升到了10600元,村里集体收入达到90万元以上。”驻村第一书记赵江力介绍道。

驻村工作组通过“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带头把党组织旗帜树起来、带头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带头把党员身份亮出来、带头把社会帮扶力量聚起来,成立合作社并建立产业党支部,引导产业链上党员与贫困群众结对子,树起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鲜红旗帜,共带动10户贫困户发展养蜂,合作社的年收益增加38万元,户均增收3.8万元,带富领富成效明显。

产业支撑,让贫困百姓有依靠

“老庙营村山上的光伏一年能挣80万,可给大家伙儿解决了大问题,村里男女老少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都不用自己掏钱了,剩余的赢利还归村集体所有。村部上60.24千瓦的屋顶光伏是驻村工作组来了以后投资44万给新建的,一年效益8万多,从那时起我们村多了一项集体收入。”

“五年前,国家电投为我们岔沟门村投入35万元,建设了村委会55千瓦的屋顶光伏。那年,工作组还向县政府争取了240万元建起300千瓦山地光伏电站,这是我们镇的第一个村级扶贫光伏电站,每年能给村里带来约50万收入。”

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脱贫攻坚将成为无源之水。“借光发电”是东方能源实施产业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照亮了老庙营和岔沟门的脱贫新路,还为村里存了一个至少25年期的“阳光存折”。

靶向扶贫,让村民口袋鼓起来

“现在天天都是过年,感谢好时代,过去梦都不敢梦的都实现了!”作为村公益岗的保洁员邢广林发自肺腑地说道。

除了光伏扶贫,驻村工作组紧贴村情民情,精准施策,靶向扶贫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共为贫困户提供护林员、保洁等80余个岗位;组织224户贫困户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带领村民养猪、养羊、养驴,扩大养殖业,仅岔沟门村肉鸭养殖基地,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20万元,带动1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年增收1800元。

收入问题解决了,但在贫困村,因病致贫也是导致返贫的一类典型。在岔沟门村,笔者见到了患有尿毒症的贫困户孟显臣,他激动地说:“多亏了工作组和咱们的扶贫好政策,去年透析和吃药的费用得47万元,咱工作组帮忙给联系报销,自己才花了5000块钱。”笔者还在孟大叔那里了解到,岔沟门村所有患大病和重残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可享受3000元村级产业补助,同时他们家还享受到了孩子在外地上学,每个孩子每年3000元的教育补贴。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贫困地区的“通病”,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改善贫困村生活环境,工作组积极协调各级部门,为两个村协调引进电网改造、道路硬化、漫水大桥、公厕户厕、环境提升、太阳能路灯等各类社会帮扶项目资金2142万元,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咱们国家电投来的时候,我心里特别高兴,真是救星来了,来帮老百姓脱贫致富了。工作组先是入户走访、和村党员干部座谈,找贫困原因。然后帮我们发展产业,这几年,不管是村容村貌,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上,村民认可度相当高。”岔沟门村党支部书记蒲德顺向笔者描述了工作组来了以后的变化。

5年来,驻村工作组通过找准病根、精准帮扶,彻底切断了村民致贫、返贫的“病根儿”,最终实现丰宁县老庙营村和岔沟门村共307户、816人脱贫出列。

三峡长江电力

下沉到乡镇 兜底在民心

支彤 张艳平

#扶贫亮点

——累计援助资金9879万元,救助35782名贫困人口看病就医,健康体检25万人次。

——建设康坪乡卫生院、龙桥乡卫生院、岩湾乡卫生院3所医院,新(扩、改)建卫生室近50个。

——开展两县卫健委“卫生系统培训”,实施“同舟工程、救急难行动”,全力帮扶奉节巫山两县实现医疗脱贫。

大巴山的莽莽林海吹动着三峡人的牵挂,三峡库区的滚滚浪花翻腾着三峡人的决心。健康扶贫,三峡集团长江电力参与定点扶贫的又一力作。巴山蜀水之间,19年的健康扶贫路上,三峡人一直都在。

下沉资源 助推山乡健康事业发展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从重庆奉节县城,沿着连错车都很困难的蜿蜒山路驱车近3个小时,终于到达位于长江沿岸的奉节县康坪乡。

在熙攘的康坪乡小湾社区,簇新的康坪乡卫生院显得特别醒目。这座距离县城50千米的卫生院始建于1951年,因为规模狭小,设备陈旧落后,虽然辐射范围广,但是根本满足不了附近百姓的看病需求。

2019年,三峡集团投入资金500万元对该院进行综合楼援建,并投入300万元用于增设45张病床中心供氧、呼叫系统等设备设施。2020年5月21日,装修一新的康坪乡卫生院正式投入使用。

“这样崭新先进的标准化卫生院,没病的老百姓也要来门口看看。”康坪乡卫生院院长胡皓笑称,卫生院的建成使用,为康坪乡以及周边云阳县龙洞乡、朱衣镇三江村、狮子村等在内的近3万人口提供医疗保障,切实解决了贫困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

近年来,三峡集团帮扶奉节县6个贫困地区新建乡镇卫生院、近50所村卫生室,并捐赠相配备的医疗设施设备和药品,切实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医疗环境。

2019年8月,250余名医护人员,在奉节县人民医院接受了由三峡集团长江电力组织发起的一次高质量业务培训。

截至目前,三峡集团长江电力在巫山奉节两县共培训医务人员3320名,有效改善乡村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医护人员诊疗水平,直接促进贫困地区健康事业发展。

兜底接力 让山民心里有底敢看病

大山巍峨,绵绵不绝,守住的是不同于山外的淳朴,困住的是山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奉节县,建卡贫困户共有32449户123748人,其中因病贫困家庭8589户30917人,因病致贫占全县贫困家庭的26.5%。

在通过改善医疗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医护人员培训等方式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同时,三峡集团通过健康扶贫基金“六张网一站式”结算,控制贫困群众医疗费用支出,让贫困患者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康坪乡卫生院建档立卡贫困患者综合服务窗口,绿色的标示清晰地显示这里同时也是“六网同转、一站结算”窗口。

六张网是什么?81岁的村民王太祥并不是很清楚,但是他认得医药费收据上的“三峡”两个字,“不管生病花了多少钱,自己只要付十分之一的钱,剩下的都有三峡兜底。”

王太祥向记者展示了最近一次住院的费用结算表,8月4日到8月12日住院8天,住院费用总额是1923.66元,合作医疗报销了1366.93元,三峡集团(县级)医疗救助报销了363.31元,最终王太祥自付的部分只有总费用的10%——192.37元。

“一站式”“六网同转一站清算”对住院贫困患者超10%部分给予兜底救助。“以前是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现在心里有底,有病敢去医院了。”让王太祥敢跑医院的,正是三峡集团创新推出的健康扶贫基金“六张网一站式”结算。

2019年以来,三峡集团每年出资3500万元帮助奉节县开展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实行“一站式”结算,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住院看病支出,斩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穷根”。

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

四驾马车齐发力 蹄疾步稳助脱贫

马韶山

#扶贫亮点

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公司除了帮助112名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还把发展特色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通过农牧民夜校开展“村民就业技能提升工程”,激发内生动力,424名村民通过各种方式创业就业,开启了一条稳固长效脱贫致富路。

今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公司驻新疆于田县阿热勒乡夏玛勒巴格村工作队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指导村“两委”在帮助村民增收上想办法、出实招,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齐心协力把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拉长产业链作为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聚力打造特色产业,进一步稳岗拓岗,帮助更多村民就地就业增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特色农产品趟出致富路

进入10月,夏玛勒巴格村风兮果园合作社特色农副产品加工车间的订单一个接着一个。合作社负责人买买提·买吐送一边安排发货事宜,一边指导村民抓紧生产,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我们的产品基本都在网上销售,全国各地的订单都有。”虽然很忙,买买提却乐得合不拢嘴,“忙了好,忙了就有收入,产品不愁销,大家越干越有劲!”

今年受疫情影响,特色农产品线下销售受阻。驻村工作队发挥新疆能源派驻单位后盾作用,利用国家能源集团“惠采商城”扶贫互联网进行线上销售;同时,对接新疆能源,组织开展消费扶贫活动,打通特色产品出村路。一时间,订单纷至沓来,村货成了“香饽饽”。目前,合作社已销售玫瑰花、核桃、杏干、雪菊、大枣等特色农产品5000公斤,尼雅黑鸡4000只、肉鹅6000只。预计全年销售收入400万元,仅此一项可帮助村民增收40余万元。

汽车坐垫厂绣出新蓝图

夏玛勒巴格村里原来有一家汽车坐垫加工作坊,因产品工艺落后、质量不高造成销路不畅,面临倒闭。驻村工作队向新疆能源争取资金支持,购置电动缝纫机30台、激光裁剪机5台、绣花机1台,扩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的厂房,将小作坊提档升级改造成汽车坐垫加工车间。主要从事汽车内饰装潢、汽车坐垫设计加工等,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30余人,让贫困户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起来。

“我老公不在家,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家里还有老人,没法到外地打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每月能挣1500多元,日子越过越好了,干劲越来越足。”在该车间务工的阿米娜·买塞地一边娴熟地做着坐垫套,一边高兴地说道。

扶贫手工坊创出新天地

夏玛勒巴格村手工坊里传来“咔哒、咔哒……”的声音,走进去一看,十几台缝纫机运转不停,女工们有说有笑地穿梭着手中的花布,熟练地编织着富有浓浓西域风情的木摇扇,一派忙碌景象。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驻村工作队为了解决村里因年老体弱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的就业难题,积极争取天津援疆帮扶资金,在村里引进了“库尔班扶贫手工坊”,并创建了全于田县20余家“库尔班扶贫手工坊”的运营中心。依托当地群众擅长制作手工艺品优势,大力发展居家直产、居家直播、居家直售“三居三直”模式的帮扶项目,吸纳贫困户20余人,直播人员1人,实现了贫困户足不出村、就地致富目标,通过网络平台把特色商品和特色农副产品推向全国。

“就业是民生之本,下一步,我们将在提高就业质量上想办法,提升村民增收稳定性,确保能脱贫、稳得住、不返贫,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驻夏玛勒巴格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杨益民说。

华润电力贺州电厂

“贺电送粤”助力瑶乡“拔穷根”

左俊杰

#扶贫亮点

华润电力贺州电厂创新实现循环利用碳酸钙产业工业固废大理石废浆,推动广西富川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区升级社会大循环,打破贺州市经济发展环保瓶颈,让两个千亿元产业园300余家企业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已投产10家企业,每年可增加工业产值1.5亿元,创税1000万元,并帮助富川156个村(含5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624万元,有效补齐富川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短板,已然成为央企进驻广西扶持深度贫困地区的标志性名片。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老、少、边、山、穷”集于一体的典型特困民族地区,亦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全县“十三五”共58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24.6%,山高路远,道阻且长,要完成脱贫攻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异常艰巨。

脱贫攻坚决不能让任何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在脱贫攻坚的时代大潮下,华润集团发挥红色央企使命担当,于地处偏远且物流成本高昂的富川建设了广西首家百万机组——华润电力贺州电厂,以助力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8年,“贺电送粤”项目列入年度粤桂扶贫协作三大事项之一,并得到了广西、广东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最终历经27个月的不懈努力,全国首例大型能源精准扶贫项目“贺电送粤”成功落地。仅在2019~2020年期间,由华润电力贺州电厂每年向广东送电30亿千瓦时。

“贺电送粤”不仅送出了“全国首例”,更为富川的脱贫攻坚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效。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两年期全额送电任务,增加了地方产值19.8亿元、税收9000万元,使地方得以筹集更多资金用于扶贫和民生事业,并新增吸纳就业500余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2019年4月24日,富川县也成功退出了国家贫困县序列。

同时,贺州电厂通过外送电量盘活了电厂资产,改善了经营状况,带动了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协同上下游企业解决就业近30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0余人,直接带动脱贫2000余人,推动富川脱贫攻坚步入“快车道”;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贺州电厂主动向富川捐赠1000万元教育扶贫资金,在贫困乡镇援建一所小学,解决山区适龄学子入学难、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难的问题,助力富川“拔穷根”。

作者:支太阳 张明洪 胡春旭 范长丽 李志焕 杨万翠 杨翠华 孙姗姗 梁佳 支彤 张艳平 马韶山 左俊杰

编辑:王安琪

校对:刘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