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中学校园里建农场,学生下田种菜成必修课

在校园里“下地种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初二3班的吴佳怡告诉记者:“种植的过程辛苦却非常有趣,而且收获满满。”过去一年,她亲手将黄瓜幼苗种下地,经过悉心照顾最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吴佳怡内心激动的同时,一些“新想法”也涌上心头,“怎样才能让黄瓜生长的更大、更好吃呢?”从此,吴佳怡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颗“农学”的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这是三原秋季“农庄课程”的一个缩影。从2016年开始,三原外国语学校就开始挖掘、开发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建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经过思考和研究,曾成彬校长“看中了”学校占地400亩的校园,开发了“种植”、“捕鱼”等“农庄课程”。随着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农庄课程”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学子,近日,三原的农庄课程“上新”啦!

锄地、播种、浇水……一群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在学校里忙碌着。据三原初中部生物老师廖芳琴介绍,今年秋季的农庄课程和初中生物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学校的数块试验田根据土地特性分配了豌豆、蚕豆、莴苣、白菜、韭菜、芹菜等数十种农作物。随着植物的生长,初一生物第四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初二生物《植物的分类》的课程内容也将相继展开,在劳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以乐促学,让生物课更加看得见、摸得着。

除了生物教学,“农庄课程”还有许多“妙用”。各班学生和家长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开垦出属于班级的“小农田”,亲子互动、通力合作,一起种下希望的种子;三原特色“园艺治疗”课程也需要运用“植物”作为载体和媒介,让学生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感觉到生命的变化、增加自我肯定;同时,通过种植、研究,排遣心理压力,释放不良情绪。初一13班樊纲的妈妈专门来到学校,和孩子一起翻土耕地、播种蔬菜瓜果,“我们小时候做过这些,现在的孩子都已经不太会了,学校的农庄课程正好能让他们锻炼一下。”

三原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校长廖骏驰对参加农庄课程的学生们说:“在与土地、气候和生命的亲切接触中,聆听大自然的永恒脉动;在与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劳作中,看到汗水的珍贵,获得团队协作的智慧和力量。”他希望在下一个橙黄橘绿之时,同学们能收获亲手种植的瓜果蔬菜,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封面新闻记者周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