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聆听“时间”、体会“静默” |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获奖名单

2020年第四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今晚落幕。《妮诺丝卡》夺得最佳影片,《拳后妈妈》获得创投大奖。

 

今年也是我作为凹凸镜DOC记者第一次参加IDF。四天我看了七部片子,观摩了创投会及论坛活动。“生·活”( Life·Lives)是今年西湖纪录片大会的主题,看到第二天时,“时间”和“静默”两个词突然浮现我的脑海中。

在西湖,聆听“时间”和体会“静默”

——凹凸镜DOC西湖手记

作者:纠结的茶

编辑:杨杨L菲

“时间”是纪录片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影像是在时间中获得变化的可能,人物得以被呈现,故事得以被形成。开幕片《妮诺丝卡》在四十年间不断重返尼加拉瓜去拍摄妮诺丝卡的故事。比《妮诺丝卡》更甚,《永远的瓦尔辛湖》的时间不仅有跨越几十年的家庭影像素材,还有照片这种更古老的影像媒介,以及书信这种略自然于事后编写画外音的文字媒介。导演乔娜·吉·万德斯以这些家庭档案为起点,讲述了家族搬来瓦尔辛湖后五代女人特别是她的母亲一代成长于此又不断离开不断回归湖畔家庭的故事。

持续在乡村拍摄一年的《潘家湾》是在一个相对更小的时间维度下。《潘家湾》是这届影展为数不多的坚持直接电影拍摄的入围纪录片。我们在导演专访中给予张秘密导演阐述的空间,有兴趣的观众可以看我们的专访《别拿村支书不当干部 | 潘家湾扶贫纪事》。《潘家湾》胜在捕捉到一个戏剧性的人物——村长潘道升。扶贫的困境在多方人物中得以展现。第三天的惊喜来自《山间疾风》,这部纪录片聚焦在《妈妈和七天的时间》筹备和拍摄的混乱过程中。与传统跟组幕后纪录片不同,陈华翔导演意图于展示“人性”,而非独立电影本身。

《潘家湾》剧照

时间演化出故事也带来情感,这个纪录片传统的颇受欢迎的形式。

“静默”是更多纪录片创作者去尝试突破传统纪录片形式的一种结果。在《戏棚》中,导演卓翔抛弃对人物的聚焦和采访的使用这种使观众“懒惰”的技巧,决心只围绕戏棚这样每年都在香港不同地方被搭建起的临时场所,予观众以空间感和对戏棚场所的不同功能的理解。人物成为次要,空间成为主角,观众被要求以凝视而非沉浸。

《半坟半兽》映后交流现场

而在《半坟半兽》中沈洁导演自己为诱饵,以墓碑,书信,对话,祠堂,和尸骸等物品,试图隐喻并解构中国农村社会等级下的束缚,是谓之半坟半兽。影片中时不时抹去声音,以静默呈现画面和文字,同样要求观众以凝视和思考。《游神考》的企图心的在于黎小峰导演所说的作者性是基于不断探索的性质。于是神明的“代言人”亚军和神灵的“指派者”神羊成为两位主角。一位是导演透过拍摄试图找出神明背后隐含的精神,一种深信神明的‘无我“之心。另一位则是一只待被祭祀的羊,从它的头顶上,Go Pro足以呈现它看似神灵的视角。神灵和神明同样要求观众以凝视。

在西湖的最后一天,凹凸镜DOC采访了入围今年创投单元的《生死一课》的导演李柯靓,以下为采访正文。

《生死一课》宣传片

面对成长的创伤和至亲离世 她寻得生命之重

凹凸镜DOC:我在看这个就听你创投的时候,第一印象好像去年有个片子叫《The Farewell》 (《别告诉她》影片讲述一个华人家庭的奶奶被诊断罹癌,但家人选择隐瞒奶奶,假借一场婚礼的名义让所有家人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

李柯靓:我在回国要做(《生死一课》)的时候,我是不知道这个片子的,等我拍完之后回到美国,我同学说最近有一个这样子的片子上映,但是我其实没有看,我只看了片花,而且是在我做完粗剪之后才去看的。

通常我不太喜欢在我自己还没搞定自己想要怎么样做一个故事之前,就去参考比较类似的片子,我怕我会被框在他们的感觉里面,我想保持一个自己的感觉和叙事风格、结构在讲故事的方面,我其实没有完整的看过那个片子,觉得还是很不一样。

凹凸镜DOC:那部片子很重要的就在讲这种,父母有疾病,到底要不要告诉子女或者要不要让当事人知道,有这样的文化背景。

给你一个作为儿女,觉得为什么大家不告诉我这种东西,在片子有没有去探讨这样的一个东西?

李柯靓:有。片子的前半部分基本上都在探讨这个东西,而且我原本的想法,当然也跟时间有关系,因为我一开始剪辑这个的时间,这个事情刚过去几个月,所以我自己还是很纠结于这个问题,她为什么选择不告诉我?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我去问我爸爸,问我妹妹,我觉得这个答案是应该知道了,说白了妈妈觉得我在美国是有自己的人生,她不想分散我的注意力,因为有这个点之后,我才会去想到之前的那些事情。

她是唯一最开始支持我学电影的人,我就开始反思自己成长,包括这一段以前,我妈妈很喜欢让我给她拍一些游客照,但我小时候不太懂事,就很烦,我就不想给她拍,做这个片子的话,算是真的给她拍了一个东西。但是,我觉得因为我定位也是长片,我不想仅仅纠结于为什么不告诉我,因为如果一直困在这里的话,其实也还蛮自私的,因为他们可能有自己的考虑,这也是后来的一个过程,我去接受并理解了这个事情,所以更多的我会把重心放在成长,面对自我的这样一个过程,因为做片子的过程,你不可能做出来的效果就完全跟你一开始设想的一样。

凹凸镜DOC:你自己去美国读书的经历,为什么去读纪录片专业?

李柯靓:一开始我也没有想过,会去拍纪录片。读大学的时候帮同学剪辑纪录片,所以我在投作品的时候我也投了纪录片,我自己导的是剧情短片。

但是我个人觉得我的叙事能力需要加强,我原来的选择是偏实验电影的,之后选择纪录片是我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因为学纪录片,要出去跟人采访,见不同的人去不同的地方,这是我想走出舒适圈的一个方式,因为有学习纪录片这样一个途径,我可以去真正的说服自己说,“OK,你今天真的是要跟别人去讲话了”。因为放在以前我是不怎么社交的一个人,就是天天宅在家里。

我很想做片子,所以我要克服自己,纪录片的故事很重要,虽然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纪录片,但我学的那种类型是以故事为主的。我就是想学怎么讲故事,今后无论是我做纪录片还是做剧情片,都会有帮助。

《生死一课》剧照

凹凸镜DOC:当初为什么要去做死亡(议题),这样议题的片子,我觉得可能比较少有,好像中国人不太去触碰那个东西,所以你为什么决定要去了解死亡教育家?

李柯靓:纽约读书第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就说,你们要开始为你们的毕业作品做策划了。

我就去找选题,我是一个喜欢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当中去挖东西的人,所以我就一直在思考我真正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是什么,就从话题关键词之类的去找。

我当时想来想去,因为也正是像我之前在提案中提到过的一样,我从十几岁以来就不是很想活着,我经常也跟我的同学说这件事情,我当时心想说为什么我不能去谈论死亡的,为什么我一说我不想活着的时候,我爸爸妈妈的反应特别大,每个人都会死,为什么我很痛苦,我却不能选择结束我的生命,那是当时还没真正经历过至亲死亡的一个想法,我就去搜索之类的关键词。

就在纽约时报上看到死亡教育家老太太叫Shatzi Weisberger(沙茨·韦斯伯格),在纽约时报上有三四篇介绍她的文章,我就发现她也是一个死亡咖啡馆的联合创始人,我出国之前也没有了解这方面的东西,大家真的也不太有机会看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新奇的点,大家讨论死了不同的观念,没有对我来说也是很新奇,我就去做这个事情,我就去跟别人聊,然后也去跟她讲我的想法,她可能更广阔的去谈生死,她是各个维度的都有。

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仍在世的)韦斯伯格知道具体有多少人参加了自己的葬礼

图片版权 | Devin Yalk in the New York Times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因为我爷爷也去世了,老人去世的时候还蛮痛苦的,我也听别人谈起,他们的父母走的时候有多么的痛苦,可能就是生不如死,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顾雪导演的《家庭会议》(内容为:中国家庭讨论和争论如何处置患有某种严重疾病的亲属),我当时计划的是也是差不多的,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让一个人死,这个话题是挺沉重,但是我不觉得它只是中国人不谈,其实美国人也不怎么谈,相对我们来讲,他们可能谈多一点。

但是根据我采访老太太,她是说美国人这边其实也害怕谈论这个东西了,它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东西方分开的事情。

凹凸镜DOC:你刚才创投的时候也讲,死亡咖啡馆这个东西,能大概的介绍他们是在干嘛?沙茨·韦斯伯格是在推动什么东西,就只是说圆桌对话吗?

李柯靓:我去的时候是类似于大家围成一个圈,形式搞得很像therapy(治疗),但他不是therapy,她给大家一个他们死亡的机会,你谈谈死亡的时候,你实际上也是谈了生命。

《生死一课》创投现场

凹凸镜DOC:对。就生和死其实是分不开的。

李柯靓:你可以谈论各个方面,去的人中,有些人刚刚失去家人,有些人是刚从鬼门关回来的,他们想分享一些自己的体验感受。

还有一些人,比如说老太太,他们开始想着自己的葬礼要怎么办?买墓地之类的,而且现在有不同形式的葬礼类型,水葬、树葬,还有把自己冰冻起来的,还有单纯讨论比较哲学上的一些事情。

这个老太太她自己为自己举办过生前葬礼,生前葬礼可能跟那种告别仪式还有点区别,因为她真的是在参加自己快乐的葬礼,她还请了合唱团来,现场有一个自己做的可降解的一个纸板类材质的棺材,大家在上面给它做一些装饰,可能(别的)告别仪式就跟大家讲一下“我这一生怎么样”,但是沙茨·韦斯伯格还真的在装饰一个棺材,我觉得还蛮奇妙的。这个纽约时报也报道过了,当然我也没有机会去拍到这个东西,顶多是一些照片。

后面做着做着,尤其也就是最近在参加完这么多创投之后,我的想法可能是说会把自己的一部分加入进来,之前是不太有勇气去加入这一部分,但因为你可能也关注到最近社会新闻有特别多的十几岁青少年自杀(事件),我觉得也许这个片子能被大家看到的话,是可以帮助到一些这样的孩子的,因为像我妹妹她其实就是跟我一样,她现在十一二岁,她也也多次说过类似轻生的话,然后我在照顾她的时候,我听到她的说的这些话,就如同听到我曾经跟我妈说的那些话。

我就觉得可能它有它的意义,这个片子它不仅仅是我的“生死一课”了,我希望能够些许的帮助到其他的家庭和青少年。

在“欢乐礼”上,沙茨·韦斯伯格的朋友们帮她装饰棺材  

图片版权 | Devin Yalk in the New York Times

凹凸镜DOC:你可以再讲讲教育方面的内容吗?可能在周浩(创投评审)来说,他觉得是一种教育的东西,但是你本意可能是觉得就是说去分享自己的经验。

李柯靓:我也不想通过一些采访或者言语说大家我们应该怎么样,我只是分享我的故事,我知道我的目标观众看到这个故事之后,他们会有代入感或者产生共鸣,看见自己,因为电影银幕它是个镜子,大家可以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所以在这种程度上来讲,当你做的越私人化越细节,会把自己的生活体现出来了,大家就会更有共鸣,就更所谓的universal(普遍性)。

凹凸镜DOC:你们去过蛮多的提案会,在西湖包括刚才几个评委的一些建议,你觉得有没有一些想法?

李柯靓:我觉得提建议这件事情本身都很好,当然我可能自己会有一些取舍。

《生死一课》创投现场

凹凸镜DOC:现在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东西就是片花和你的阐述,某种意义上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东西只是建立在这两种东西,我们就去努力想象后面的故事,用以往观影的经验去贴这个东西,但是可能片子出来是很不一样的,包括你今天的东西,可能片子出来之后会不一样的叙事,会不一样的节奏。

李柯靓:和之前参加的两个新鲜提案和CCDF相比,我的提案增加了自我成长和我妹妹这一块,这我也是最近才想的,要加这个动作。所以从参加创投的这样一个进程来说,它已经会有一点改变。

不断的有自我发现,自我成长,因为我现在也是在一个所谓的成长转变初期,虽然我等到三四十岁回过头来看我二十几岁的一些观点,我会觉得不一样,但是二十几岁刚刚成长的过程,它就是我想记录的那一部分,我不想站在一个超脱我年龄的角度去看这个事件,我就自然而然的去表现我自己的东西,这也是跟自己的调节,因为我既是一个filmmaker(电影制作人),我也是一个拍摄对象,有不同的身份就是跟自己不同的自我去调节。

《生死一课》剧照

凹凸镜DOC:你如何面对母亲这种疾病和葬礼?

李柯靓: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葬礼,我爷爷去世时,我在美国,我家人是不让我回来参加的,因为他们觉得该办的事情都办完了,你回来干什么,觉得我帮不上任何的忙。

包括他们觉得如果告诉告诉我妈妈的事情,我回来也帮不上什么忙,这是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但是我不理解。他们把我当做一个小孩子来看待,即使我20多岁了,所以这个问题是我一开始类似于想要去追寻为什么隐瞒我的事情的一部分的一个想法。

其实对于爷爷的离开,我知道他是老人,他会离开,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震碎我的心。但是妈妈的话,因为我之前成长期的那些经历,对我来说是真的有一个很鲜明的对比的。

我之前是觉得我会比她先走的,因为我是不想活着,生死第一课对我来说,我觉得它很重要,我的感受,我的经历,我相信从成长期来说的话,第一次参加葬礼或者说一个特别亲近的人,你可能是有特别有想法的,所以就借由这个影像来表达出来,我觉得大家有过这个经历,或者总有一天要经历,我们是怎么去面对,怎么去消化,怎么去治愈,就挺重要的。

《生死一课》剧照

凹凸镜DOC:您平时喜欢看什么样的片子?

李柯靓:我也是对私影像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因为它很容易让我带入(感)。当然我看不同种的纪录片都有看,因为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跟我看不一样的,但是尤其到了后边,我真正找到兴趣的就是以第一人称来讲述的,偏那种类型的就是我之前在《为了萨玛》(该片深入叙利亚战区拍摄当地居民的生活,直击战乱瓦砾下的日常人生,记录了叙利亚的一个年轻女人在五年的时间里与爱、战争和母性的斗争),我们就哭得不行。王男栿导演的《我是另一个你》(聚焦“流浪”的主题。导演自己买了一张去佛罗里达的单程机票,开始了她自己的流浪之旅。途中偶遇美国小伙儿Dylan,冥冥中就决定追随他旅行的脚步,以及他选择的方式——露宿街头——去追寻“自由”的意义和边界。)

《生死一课》创投现场

凹凸镜DOC:你刚才讲是因为拍摄纪录片跟拍剧情片不一样,然后拍死亡教育大师跟拍自己家人也不一样,特别是你说你去拍你自己母亲最后一段时光的时候,拍摄过程中是怎么去做,有什么东西你是最后决定说我要拍这个不拍,或者说最后剪辑你说我不能让大家看到?

李柯靓:如果只是私影像那一部分的话,说实话,因为我平时就是一个靠感觉做事的人,我觉得我心情不好我就不拍,我心情好我就拍,但是在某些重要的时刻,我肯定还是要劝说自己,现在是很痛苦,但是你是想要为妈妈做一个片子。

虽然我不知道之后我真的能不能剪出来,但是此时此刻我想为她记录,所以其实我的素材也没有特别多,因为可能在医院比如说三个小时,我就只拍了30分钟,因为大部分时间我还要照顾我妹妹,照顾我妈妈,大部分的时间我是没有心情去拍的,但就是那30分钟他可以成为后面剪辑的素材,我就在后面去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这个是没有办法,我做电影可能会有遇到一些困难,这可能是我当时的困难,我就想着做照片墙的一些手法,包括如果说拍私影像,拍那位死亡教育家的肯定是不同的,因为私影像我几乎是一个洞察的,暗中观察的形式来看,然后那种和死亡教育家对话的话就是敞开来谈,就像我和他能够敞开来谈死亡一样,画面也是比较敞开的,包括我片子后面这个结构上来讲的话,它从前面的一个暗中观察到后面我和我爸我妹对话,还有我们生活的一个重建。后半部分他视听语言会分家也是敞开来的,

《生死一课》剧照

凹凸镜DOC:有从一种隐秘到一种开放区别。

李柯靓:对,前面的话基本上我构图的时候都会有一些遮挡物,或者是我偷拍。我的偷拍是因为我不能让我妈妈感到不舒服的那种偷拍,她是知道我在拍她的,但是我不想对着她拍,因为她会不舒服,我考虑到这一点我要尊重她,所以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虽然我说我在秘密的拍摄,但是我妈肯定会知道,我也跟我爸说过,不然的话我觉得也不太好。

如果我拍别人,我也可能不一定会想到用这种方式,因为我是在拍我自己家,而且包括当时我自己也是不太愿意出镜,所以也就刚好符合气氛了,大家都是有点想躲躲藏藏,藏起来,当然我平时的性格也喜欢宅在家,就躲在家里不去社交,所以就躲躲藏藏,就用这个风格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到后面,因为我有勇气去讲这个事情,我就敞开来谈,那么如果我们可以直面的话,那么就去直面就好了。

《生死一课》导演李柯靓

采访撰文:纠结的茶

编辑:杨杨L菲

校对:张劳动

 第四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荣誉

 - IDF 年度纪录片 - 

(IDF Best Documentary of the Year)

《妮诺丝卡》

Ninosca

导演:彼得·托比恩松

颁奖词:

妮诺丝卡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名字,她来自尼加拉瓜,这也是一部关于她人生的影像。纪录片导演彼得·托比恩松在一个农村遇到了她。当时她是一个只有12岁的害羞女孩,边刷着牙边躲避镜头。但这也是导演和拍摄对象之间友谊的开始,这段友谊贯穿了他们的一生。故事开始于桑地诺的支持者与尼加拉瓜反叛军的战争中,当时的妮诺丝卡对自己的国家和生活都充满了希望。这些年来,两边都经历无数的艰难和挑战。当国家滑向独裁统治时,托比恩松的镜头开始跟随刚从家庭虐待中解脱出来的妮诺丝卡,她通过在西班牙的工作挣扎着养活自己的孩子,最后回到她的国家、她的村庄、她的家庭。很少有作品能以如此温柔的视角和投入来追踪一个人的生活。这是一部感人的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坚强、意志坚定、美丽的女人。

- D20优秀系列纪录片 - 

(D20 Best Documentary Series)

《时代 我》

My Legacy

导演:《时代 我》导演团队

颁奖词:

此系列纪录片基于扎实的人物研究,在主题和副题上也有明确的侧重。在观看的过程中,观众很容易走进影片中的人物,真切地体会人物之间以及人物和影片制作者之间的情感联结。透过巧妙的闪回式剪辑结构,人物的经历循序渐进地在观众面前展开。借由观察性镜头,我们得以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影像给予了观众思考的主动权,留给观众足够的空间去串联整个叙述。配乐恰到好处地调动了观众情绪,但绝不喧宾夺主。结局是开放式的,影像结束后,故事(也正如生活一般)仍然继续。每个人都能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时间和自己。

 - D20优秀纪录长片 - 

(D20 Best Feature-Length Documentary )

《爱的结晶》 

Love Child

导演:伊娃·木娃德

颁奖词:

我们评审团成员很荣幸地将D20优秀纪录长片评予《爱的结晶》。伊娃·穆尔瓦德呈现了一个家庭同时挣扎于复杂的收容环境与他们的过去,使我们为之动容。这部作品是如此引人入胜,仿佛一个剧本的叙事。我们希望,这部作品对萨汉德、莱拉和玛尼的困境细致入微的呈现,可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国际社会能够做些什么,以改善目前数百万流离失所者的状况。

- D20 优秀作者 -

(D20 Filmmaker of the Year)

《洛里诺的鲸鱼》

The Whale from Lorino

导演:马切伊·库斯克

颁奖词:

本片记录了俄罗斯北方临海楚科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带有着人类学的记录特点,不论是选题内容的呈现、还是作者思考的传递、亦或是影像的品质都令人欣喜。在那个特别的地方,在地文明与舶来文化、政治与经济对人和自然的影响都让观者唏嘘不已,而人与鲸鱼在其中展现的顽强生命力让人震撼,富有历史感。

- 评委会特别推荐 - 

(Special Mention)

《巴班克:当我死时告诉我》

Babenco - Tell Me When I Die

导演:芭芭拉·帕斯

颁奖词:

这是一部感人的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坚强、意志坚定、美丽的女人。这是一部艺术水准极高,禁不住向主人公致敬的影片,也是一部关于爱的影片,他是影像的制造者,也把灵魂安放其中。谢谢主创把最后的时光呈现给我们,一段舞蹈令人心跳,一张面容随时隐去,更像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程,两个人用书写般的温柔和美感抚慰了观众面对死亡时恐惧的心灵。巴班克说电影可以延长生命,但对我们说,巴班克的生命也从未消失过。我们相信他这会儿正隐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观察着所有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变故。

(闭幕式现场,图片感谢:tongshan)

- IDF最具潜力发展计划-

( Most Potential Development plan )

《拳后妈妈》

Mom of the Ring

评委推荐词:探讨了现代女性的多重可能性,也为未来构建爆款影像奠定了美学基础。在寻求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点中,提案中女主人翁斯斯为我们展示了“铿锵玫瑰”与“柔性妈妈”的两种极致的女性之美,以及她在此过程中的光荣与梦想、爱与哀愁。

- IDF优选提案 -

( IDF Outstanding proposal )

《离江去》

Quiet the River

评委推荐词:推荐词:想要留住绿水青山,改变竭泽而渔的现状,然而一纸禁渔令,又将给终生只知渔猎的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挑战?试图记录这个过程,探究生命的新去处和人们的处境。呈现一首逐渐远去的渔歌。

- IDF优选提案 -

( IDF Outstanding proposal )

《胡阿姨的花园》

Ms. Hu’s Garden

评委推荐词:一位卑微的,不引人注目的的老人,在导演的镜头下显得那么的有生命力。影片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图片来自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导演提供

海报来自豆瓣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