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深圳创造发展空间,国家真的用心良苦

近日,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热映,网上赞不绝口。它以喜剧的形式,“笑中带泪”的观感,将扶贫工作者的悲欢离合,打进了百姓的心里。看了这部电影,才明白扶贫有多么艰难。2020年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来说,脱贫攻坚之难只是一个缩影。改革步入深水区,全球化遭遇逆流,推进改革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近期,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契机,关于深圳再担大任,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支持深圳综合试点改革,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很多人认为,自主权也好、授权也好,这是国家给深圳的又一波红利。
图片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想错了。40年前一穷二白,国家确实给了红利,让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白纸上演绎。但当下的深圳,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城市建设、文明程度等方方面面,都堪称国家典范。因此,今天深圳在国家战略版图中的角色,已远非40年前对那个边陲小镇的期许可比,若还靠从天而降的政策红利(最典型的就是扩容),那绝非先行示范。
大家到深圳,发现深圳和其他城市不同,人们有朝气和干劲,行为和想法不一样。但是,一旦切入到城市的肌理,接触职能部门、企业和创业者,就发现深圳的很多问题和内地城市是一样的。举个熟悉的领域,这里的楼市热闹,很多企业主觉得搞实业太辛苦,不如搞地产。所以,很多工业园区改造,表面上是转型升级,暗地里早变成了开发商(能说深圳缺空间吗?)
比如,南山科技园有很多科研院所、创业公司,光上市公司就100多家。但是,很多技术人才(包括一些海归),整天忙着申请专利、对接风投、上市套现,甚至精致地将财富回归地产、享受人生。大家想想,这些问题在北上广,在内地城市,是不是存在呢?40年前的改革,确实是从0到1,确实也很难,但国家给政策红利,让你在白纸上画,相对现在还是容易的。
站在当下,深圳遇到的难题,许多并非局部的,而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后面临的全局性课题,在深圳的折射而已。10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先行示范的任务清单,包括要素配置、创新产业链、高水平开放、法制化营商环境、民生服务、城市空间治理等6大类、40条,涉及近100项法律政策调整,有20条要突破现行法律,可见改革要有大魄力。
这样看,热议的空间扩展问题,如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工改和存量盘活等,绝非直接调规划,一夜之间转成建设用地或住房用地,更不是行政扩容,因为这会带来又一波楼市热潮,与先行示范和改革突破背道而驰。从改革事项批量授权、系统集成的逻辑看,空间扩展要基于城市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比如基于产业链整合的空间腾退、二三产混合开发等。
因此,深圳空间拓展的问题,一定要基于控制住“房地产化”来看待,而不是无视房地产化而谈空间扩展,否则永远无解。另外,跳出深圳,深圳空间扩展也将豁然开朗,作为大湾区的引擎,深圳应当有这个空间革命的意识。围绕深圳的产业链应在深莞惠、大湾区这个更大的范围来打造,当一般制造、配件、下游生产生活服务转移到周围,深圳的空间问题不攻自破。
当然,这涉及到两边GDP、税收核算与分享,更深层次是深圳省级经济统筹能力的提升,这才是战略战役型改革。深圳之外的珠三角、广东省,发展远不及深圳,同为经济特区的汕头,GDP不足深圳1/10。就像40年前支持深圳一样,当下广东又一次举全省之力支持先行示范,深圳该怎么做呢?毫无疑问,要向外更多输出产业、输出红利,当贡献值达到一定水平,大家认你是真正的引擎,届时空间问题水到渠成,南粤大地再次续写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