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融合推进社区治理,杨浦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大到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小至房前屋后的一草一木,都牵扯着居民的幸福指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长期以来,在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的转型,以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实践中,杨浦乘着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禀赋突出的东风,以参与式社区规划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发力点和突破口,积极探索“社区规划师+社区微治理”的联动机制,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果和明显成效。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社区治理与社区规划融合推进工作会上,杨浦再次交出满意的答卷。

首创社区规划师制度

“微”更新也有专业力量

翔殷路491弄小区里有一片闲置多年的绿地,变身为色彩斑斓的“大象亲子乐园”后,小区里的孩子们开始在此嬉戏打闹,居民也有了休闲话家常之处,常常笑语不断。久违的热闹让这座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小区重新焕发了生机,而这一切改变出自于“高大上“的专业设计师之手。

杨浦在全市率先建立起社区规划师制度。2018年1月,12名来自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景观专业的专家被聘任为杨浦社区规划师。12个街道,12个社区规划师,他们扎根本土社区,全过程指导公共空间微更新、“里子工程”、睦邻家园等社区更新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果和明显成效。

同时,系统集成、政策引领不断强化,全区各部门以“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加强制度跟进、协同推进。2019年11月,以“深化‘三微治理’,共建‘睦邻家园’”为主题的新时代上海社区工作法论坛在杨浦举办,《“三微治理”工作导则》和《杨浦区“三微治理”社区工作法案例汇编》发布,在《关于本区深化睦邻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协同作用下,为充分运用社区规划师、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力量,全面推动“楼道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及睦邻家园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持。

注重条块联动 精准施策

不断强化服务保障

上个月,杨浦区规划资源局和同济大学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办了2020年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培训第三场讲座。由同济大学刘悦来老师主持,特邀杨浦区殷行街道办事处主任、管理学博士孙辉,进行“用人民城市理念战略性推进社区更新微基建”主题分享。讲座通过“微基建是什么”“微基建为什么”“微基建怎么做”三个板块,分享了智能车棚改造、加装电梯、瓶子菜园等许多合作治理微基建的实践案例。对谈和互动环节,主讲人与现场来宾就加装电梯等实事问题进行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这些区校联合团队精心组织的社区规划、“三微”治理培训,便是充分发挥社区规划师专业作用的体现,以此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社区工作方法,有效激发居民群众的内生需求和自治动力。

此外,社区规划师还积极对接街道、深耕社区,以工作例会、现场踏勘、居民座谈等方式,深入分析社区资源禀赋,挖掘社区历史文化,量身定制了一批社区微更新方案,形成了一批广受居民好评的治理项目。在资金投入上精准助力,区规资局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科学有序推进社区规划师聘用、培训、评估等工作,确保财政资金既精准助力,又精简高效。

注重融合共生 多元共治

有效推动项目实施

在锦建路上的国定路第一小区南侧,一扇旋转式“睦邻门”内外,人来人往。有推着小车买菜、送孩子上学的老人,也有赶着去地铁站的上班族。这扇不起眼的小门,从酝酿到破墙,足足铺垫了3年才正式打开。

为了让门“破”得心无芥蒂,社区规划师派上了大“用场”。来自同济大学等高校的专业规划团队,为墙里墙外实施“城市微更新”,将国定路第一小区和创智坊中间一块废料堆放区,改造成了一片全开放式的“创智农园”。

农园里,听得见蛙鸣,闻得到稻香,看得见花开。一片农园花海,数十种香草错落有致,小池塘里蝌蚪、乌龟恬然生活,油菜花、月季花等“月月有花开”,让两边的居民都心向往之。

在江浦路街道辽源花苑改造项目中,社区规划师实施“三下三上”工作法,让居民打消了改造的担心和疑虑,建成了人人称道的“一脉三园”;在鞍山四村“百草园”项目建设中,社区规划师策划的“小小景观设计师”活动,让小朋友们也有了充分表达诉求和参与建设的机会。“社区规划”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让社区收获的,既有环境设施“硬条件”的改善,更有社区治理“软环境”的提升。

参与式社区规划用活了高校等创新的要素,探索了区校联动创新的机制,形成了社会治理创新的制度,为杨浦新时期创新发展增添了持续动能,为“十四五”建设“四高”城区的目标增添了蓬勃动力。

未来,杨浦将继续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上迈上新台阶,在探索超大城市治理上创造新经验,为人民城市建设书写更多新篇章。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字:郑潇萌

编辑:郑潇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