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长寿村的华丽转型:贫困村如何一跃成为全县富裕村

深秋时节,来到喀什的长寿村,在花海中悠闲漫步,在景区里观看表演,可感受到胡杨林最美的季节。

受乡村特色旅游的带动,位于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的长寿村也迎来了高光时刻。2013年,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的长寿村受益匪浅。“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昔日不足800元,跃至2019年的1.4万元。而且该村也成为全县的富裕村,及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今年8月26日,该村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长寿村的蜕变,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实现华丽转身的背后,不仅有赖于当地政府和人民抓住时代机遇、顺势而为,更离不开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下,来自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全力支持。

“谁都不想到林场讨生活”

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座落于泽普县西南40公里处的亚斯墩林场境内,镶嵌在叶尔羌河冲击扇上缘,三面环水,景色宜人。之所以秋季是金湖杨景区最美的季节,在于入秋后,胡杨树叶子开始逐渐变色,放眼望去满目金黄灿烂,与湖水相映成趣,故称“金湖杨”。当地“胡杨、水、绿洲、戈壁”四位一体的独特自然风貌,堪称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不可多得的一处旅游圣地。

确切地说,长寿村并非自然村或行政村,而是泽普县国营林场依托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重点打造的核心景点之一,“村民”即国营林场员工。该景点之所以享誉长寿,在于整个林场386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将近20位。为弘扬泽普县的长寿文化、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长寿村”又特地补充为“长寿民俗文化村”。景区内甚至有一位93岁的老人,名叫阿吾孜·阿迪力,身体硬朗,喜欢驾着马车接送游客。

金湖杨景区管委会接待部总负责人地力木拉提•吐肉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金湖杨景区与泽普国营林场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该林场于1959年建场,由于管辖范围内,均为受国家保护的胡杨树种,多年来,只投入并无林木产出,宜农荒地不多,林场员工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据他描述,过去林场员工所住的村庄非常破旧,大部分家庭只能依靠仅有的几亩耕地勉强维持温饱。每次到泽普县城,骑自行车都要四五个小时。要是过河,就得把羊皮筏子绑在身上。

阿吾孜·阿迪力老人退休在该国有林场。由于林场条件特别差,他当初结婚的时候,“家里只有一个普通毛毯”。沙娜古丽·赫依提是嫁入国有林场的媳妇。据她回忆,刚嫁进来的时候,生活特别困难。房子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季节,屋内就到处漏雨。而且林场很多盐碱地,无法种植农作物。“谁都不想到林场讨生活。”

然而,转变始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2003年11月,该林场被原国家林业部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2005年6月,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被自治区旅游局命名为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成为喀什乃至南疆地区的重要旅游胜地。与此同时,自2003年以来,泽普县抓住喀什地区旅游产业迅速做大做强的机遇,本着“维护自然风貌、返璞归真”的原则,顺势提出大力发展景区乡村游、生态农业观光游、胡杨游以及维吾尔族风情游,全力打造乡村游的重点项目——长寿村。

如今,原先的贫困林场员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过上了“坐在家门口做生意、不出村子把钱挣”的美好生活。

“贫困村”华丽转身的背后

2010年3月,第一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一轮援疆工作就此拉开序幕。同年5月,中央举行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根据中央要求,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从阿克苏地区移驻喀什地区的莎车、叶城、泽普和巴楚四县。

回到金湖杨景区,于2011年12月,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借助上海援疆资金,2012年,泽普县准备以旅游产业作为产业援疆的突破口,从打造旅游强县和金湖杨南疆首个5A级景区入手,推动全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于是,泽普县启动了长寿村改造项目,助推景区升创。2013年,金湖杨景区得偿所愿。随后,该林场充分利用上海援疆资金、安居富民项目资金、林场建设资金及村民自筹资金,对原住民的房屋进行升级改造,然后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据了解,长寿村是泽普县富民安居工程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试点村,所有房屋都是在保持乡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乌镇、周庄等成功村镇开发模式进行规划建设。

泽普县委常委、副县长、上海援疆泽普分指副指挥长李金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项目建设时,专门邀请专业的规划院和设计院现场查看、调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县委县政府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和修改设计方案。在资金使用方面,结合林场危旧房改造一并实施,改造民居围墙、廊檐、葡萄架、大门,原来达不到抗震标准的房屋全部进行重建,同时改造了厨房、厕所。考虑到便民与整体协调,又对电网、水管进行改造,全部电线采取地埋入户。为突出旅游富民的功能,林场还对15户愿意从事旅游活动的农户家里的房屋进行规划布局,修建门面房、凉亭、馕坑、二层凉亭。浓郁的维吾尔风情、错落有致的庭院布局、清澈蜿蜒的水系、古朴整洁的街道、特色的手工制品与小吃,让游客流连忘返。

漫步在长寿村,这里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状态,石板街沿线的房子风格一致,砖红色外墙,外墙装饰富有民族特色,门前摆放的格桑花,衬着阳光,格外惹眼。居民院里院外的架子上缠绕着的葡萄藤,已经结满果实,也有居民家门口挂着成串的玉米、辣椒,一派丰收的景象。

地力木拉提称,在建设过程中,林场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结合村民个人意愿和特长,对每家每户进行设计,力求户户有特色、人人搞经营,做到一户至少有一人参与或从事旅游经营和服务,推动农民的增收致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泽普国有林场还实行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立,建立景区管委会,成立农民合作社,将景区行政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通过经营权转让、旅游企业参股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切实增强发展的活力。

一个偏远小村的跨越式发展

景区管委会认为,旅游发展是大势所趋,且长寿村的区位和文化优势显著,旅游红利将会带动村子转型。然而,要扭转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型发展旅游业,前期并不顺利。

地力木拉提回忆称,以前,林场收入单一,以种核桃为主,年收入2万~3万元。村民们觉得,从事种植业每年有一份固定收入,最起码旱涝保收。旅游行业比较空,要是开了农家乐,游客不来的话,收入该如何保障?为打消这样的疑虑,他给村里想开农家乐的原住民做思想工作,“推开门来做生意、关起门来过生活,如果游客不来,就自家消费。即便是生意不好,大不了不做,继续种地或到景区工作。”

随着景区的名气越来越大,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还专门组织旅游包机,来自内地的游客也越来越多。2015年,景区内开了第一家农家乐,老板当年就尝到了甜头,净利润5万-6万元。后来,农家乐改造扩建后,一年就挣了30万元。旅游业的大发展,让当地村民很快就扭转了思路。

闲不住的阿吾孜·阿迪力老人,一直在景区从事马车服务业,年收入2万余元。沙娜古丽·赫依提也在家里面做起了农家乐,纯收入从2015年刚起步时的四五万,到2019年达到十多万元。她说,“以前当农民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会挣这么多钱。”为进一步满足游客需求,沙娜古丽还跟景区管委会沟通改造农家乐,希望将其改造升级为食宿一体化的民宿。

目前,全村共有86户386人,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村民达194人,每家至少有一人在景区就业。迪力木拉提表示,以前,村里的生活条件特别差,周边村民看不上我们。现在,随着景区开发,长寿村的旅游生意越来越红火,反倒引得周边村民艳羡不已。

不但如此,长寿村旅游的红火,也带动了林场周边桐安乡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尽管2019年4月,泽普县实现脱贫摘帽,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进入巩固提升阶段,但是设立于2018年8月的桐安乡,因“新疆的三峡”——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从自治区辖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整体搬迁安置至泽普,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也转至泽普县。目前,桐安乡下辖的两村为深度贫困村,由国务院扶贫办挂牌督战。

地力木拉提称,每当10月份旅游旺季,景区农家乐生意好的话,就会招收服务员,优先考虑桐安乡的贫困户,然后是边缘户,最后才是一般村民。

泽普县委副书记、上海援疆泽普分指挥部指挥长钟华表示,今年以来,县里面使用上海援疆项目资金,重点打造景区内的网红景点,提升改造基础设施,充分发挥金湖杨5A级景区的品牌辐射作用,对相关的景区景点及县域内35公里旅游沿线基础设施、景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提升改造旅游农家乐、民宿的配套设施,通过做精金湖杨景区,带动泽普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