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是雄才还是昏才?做的都是大手笔之事却终结了隋朝是什么原因

一、灭陈和伐突厥的杨广,成了五兄弟中最优秀的
杨广不是一个好皇帝,理由非常充分,因为他把他父亲杨坚交给他的统一,强大而富裕的隋朝,搞得仅仅两世而亡。
图片
在中华历史上,两世而亡的大一统朝代,只有秦朝、西晋和隋朝。
可是,杨广不是懦弱无为,任人操纵的秦二世,更不是那位傻兮兮的西晋惠帝。相反,杨广是一位雄才大略,精力充沛的有为之君,只是他这个“有为”,是成也“有为”,败也“有为”。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二儿子,他13岁时担任并州总管,负责管理整个山西的军政,这虽然证明不了他的能力,可是相对于普通人来说,13岁就到了相当于后来“山西王”阎锡山的地位,在军政两方面自然而然地会得到很多锻炼。
这么好的平台,如果是对自己没有要求的王子倒也罢。可是杨广并不是普通的王子,因为他本人非常聪明,学东西很快,也就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结果成了文韬武略兼备,特别是他的诗文做得非常好。杨广这样的状态折服了不少当朝名士。因此,以现在的话概括,或者杨广穿越到现在,就是个学霸,或者“别人家的孩子”。
这样的状态,让杨广从小就自信,他认为自己很优秀,良性循环的结果,也就推动自己有了进步的要求。
杨广的进步要求也得到了杨坚的配合,因为杨坚挣下这么大的家业,自然要锻炼几个儿子。因此在杨广20岁的时候,即公元589年元旦,杨坚让杨广担任灭陈总指挥,率领51万8千人分8路灭陈。
杨广灭陈的战役从开始到收尾,都做得非常漂亮,他将民愤大的陈朝官员斩杀,将陈朝的府库封存,对陈朝资产一律不动,被天下人赞颂为“”。一场征服战役,没有被当地百姓们诅咒,居然被称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图片
自然,灭陈并非仅仅20岁的杨广能具备的能耐。其实,杨坚给杨广配置的灭陈文武,乃是终隋一朝的顶尖人物,文有高熲,武有杨素、贺若弼和韩擒虎,他只要从善如流就可以了。而20岁的杨广,在这些有经验又早已成名的叔叔伯伯面前,也确实只能从善如流。
但是,不可否认以杨广的聪明才智,他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他本人也愿意学。
之后,杨广又和隋朝第一名将杨素配合,坐镇江南,平息了江南所有的叛乱,完全消灭了陈朝残余。
南方的问题解决之后,杨广马不停蹄,没有片刻休闲,又和杨素配合对北方的突厥进行了重大打击,在公元600年就解决了来自北方突厥的侵扰。
这两次大的行动,都是在杨广21岁以前获得的,如此,在杨坚的5个儿子中,二儿子的杨广成了最厉害的一个。后来魏征评价:“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意思是杨广很早就成名,特别是通过灭陈和伐突厥两次大战,已经成为他的兄弟中最有声望和成绩的。
二、杨勇的不优秀,让杨广成了太子
杨广是个一学就会的聪明人,本人精力旺盛,又有声望和成绩,他当然希望能进步,而生在帝王之家,最大的进步就是成为帝王。
图片
杨广的帝王之心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是按照立长不立幼的规矩,如果单单杨广本人优秀,即便他有做帝王的心也只能是妄想,对他的帝王之心推波助澜采取行动的,还是他的哥哥杨勇不如他优秀,以及杨坚夫妻对杨勇的不满意。
杨坚是个清教徒似的人,他本人非常勤俭节约,他的夫人独孤氏又是个女权主义者,提倡一夫一妻制,隋朝在两人的治理下又确实欣欣向荣,很快就富裕强大起来,以致粮食多得连粮仓都放不下,白白腐烂。
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前后逻辑,杨坚夫妇老两口就越发坚信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带来隋朝的强大,即什么时候坚持勤俭节约,坚持一夫一妻,隋朝就会兴旺发达,反之,什么时候不坚持勤俭节约,不坚持一夫一妻,隋朝就会走向衰弱。
可是,太子杨勇就偏偏不屑于杨坚老两口的生活方式,他不仅不尊重杨坚的勤俭节约,而且生活奢靡,更不尊重独孤氏的一夫一妻制,他冷落独孤氏为他选的正牌妻子,还和自己在外面找的小妹生了孩子。
图片
杨勇有这样的行为,无论杨广有没有在背后做小动作,他的太子位迟早是个废,因为他确实不太像一个能当好帝王的人。
结果,杨坚终于换了太子,公元600年10月,有灭陈和伐突厥赫赫武功的杨广成了太子。
三、在杨坚眼里,太子杨广的表现一直不错
杨广成了太子后,表现一直不错,之所以说是表现,是因为他的本性和他的表现并不一致,他能克制自己的心。
图片
杨广和杨坚的出身不同。
杨坚出生时,他的家庭和国家都正在困难时期,小时候又进了寺院,因此不爱享受,而且没有培养什么爱好和兴趣。
可是杨广出生时,父亲杨坚已经成了隋国公,而且姐姐杨丽华成了太子妃,因此他面临的就是锦衣玉食。加之杨广本人聪明,精力充沛,因此自然而然地爱好广泛,他不仅文学好,在音律方面也是专家,如此有品位懂得享受的人,不可能回到杨坚清教徒似的生活轨道上去,他也喜欢享受,喜欢声色。
可是,杨广和杨勇不同,因为杨广有追求,他在杨坚夫妇面前能克制,或者说能装,在杨坚夫妇面前,他是孝顺的,是简朴的,是一夫一妻的。
可是,这样的装在杨坚生病时露了马脚。
公元604年4月,杨坚病重住在仁寿宫,太子杨广住大宝殿。杨坚身边服侍的三个大臣中,有和杨广关系密切的杨素。
图片
因为杨广是通过废了太子杨勇而成为的太子,他一直做得小心翼翼,担心最后时刻会有变故,因此一直在和杨素通信了解杨坚的情况,结果被送信的人误送给了杨坚。也许信中表露了杨广对杨坚不敬的真实想法,让杨坚大怒,他立刻就要招杨勇回来。
《资治通鉴》上说杨广对宣华夫人进行了非礼,这被认为不太现实,因为能装的杨广还不至于这么做。
杨坚要招杨勇回来的意向,立刻就使得杨广和杨素采取了行动,他们派兵包围了杨坚所在的仁寿宫,将杨坚和外界隔离。病重的杨坚也因此而死。
《隋书》中说杨坚是被杨广毒死,这也为后世人存疑。
杨坚一死,太子杨广成了名正言顺的大隋皇帝。
四、学霸做的事自然都是惊世骇俗
杨广成了皇帝,就再也不用克制自己了,他是一个刚有余而柔不足的人,因此凭着能力和精力,就不断地找事做。
图片
而事情总是有好有坏的,做好事自然会对大隋的建设有利,如果做坏的事就得不偿失了。
在杨广登基之初,大隋还有很多不足,于是杨广做了很多弥补这些不足的好事。
首先,杨广在隋文帝杨坚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基础上,创立了进士科,也就创立了科举制度,从体制上扭转了世家大户,门阀子弟垄断上层资源的情况,使得上下层有了合理的流动,国家有了新的活力;
之后,杨广又进行了吏治的改革,精简官吏;制定了较为宽松的《大业律》;又在杨坚均田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化,废除奴婢的赋税和授田,大大减少了大户豪强占有的土地;还广办学校,编撰书籍。
以上自然都是完全的好事,可是杨广又做了两大好坏参半的事,就是修建东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
图片
自东晋南北朝之后,随着北方南下的人们逐渐增多,使得本来就雨量充沛的南方逐步得到开发,经济中心就逐步向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到了隋朝,关中地区越来越显示出偏居一隅的局限性,而隋朝是一个大一统朝代,因此他必须兼顾到东南西北各个方向。
杨广决定建设东都洛阳,就是要向南方的人们表示,他的心也是和南方人在一起的。
可是,杨广的建设规模太大,因此耗费也太大。
开凿沟通南北的运河,又是营建洛阳之后的大工程,它全长2千多公里,分三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都征发民夫数十万至百万以上,更加耗费民力、物力和财力。
运河的全面开通,又沟通了以洛阳、涿郡(今北京)、余杭(今杭州)为中心的西、北、南三角地带,不仅促进了这个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更为全国疏通了血液,以致造就了北宋繁华的东京。
五、想解决百姓冤情,却成了施加给百姓最大冤情的人,
如果杨广做了以上的事后就此打住,先让百姓们修生养息,未竟事业交给他以后的儿孙们做,也许杨广就会进入屈指可数的英主行列,他的下场也会变得美好。
图片
可是,杨广是个停不下来的人,他总结了南朝各个国家短命的根本原因,认为是:“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于是,杨广就要巡历淮海,观省风俗。”以此保证官吏不侵害百姓,保证天下没有冤情。
很多历史学者理解杨广的巡游,就是因为他本人说的要走出深宫,和人民在一起。
可是,要想了解天下冤情,岂能是皇帝大张旗鼓的巡历所能解决的?这样巡历的成效,还不如微服私访。
杨广是个最能装的人,他装的程度,估计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比得过他。
有两件事足以说明杨广装的功夫。
1、杨广本人是喜欢声色的,为了在杨坚面前装他不好声色,就有意把乐器弦弄断,又有意撒上尘埃,杨坚到他的府上见这样的场面,果然认为杨广不好声色,心里很高兴;
2、还有一次观猎,也就是军事演习,遇见下雨,身边人给杨广递上雨衣,杨广说将士们都在淋雨,我也陪着淋。
这都是杨广装的表现。
图片
杨广巡历天下,一是游玩,二是享受自己被万民敬仰的快感。
因此,杨广三下江都,每次都规模浩大,劳民伤财,根本不是他自己所说要探访民情。要说了解冤情,其实天下最大的冤情施加者就是他本人,因为他本人奢靡的巡游而强加给百姓的负担。
更过分的是,在东都洛阳建成之后,杨广请了西域各国的很多商人来参观,不仅耗费大量金钱将洛阳城装饰一新,更规定西域人到饭馆吃饭不要钱。杨广要显示自己的富裕,却还是被有些精明的西域商人看出了门道。
除此之外,杨广还进行了三次北巡,他的初衷是要建立超过汉武帝的功业,在塞内外民族面前显示他的高大光辉形象,他第一次的北巡确实达到了效果,却不知见好就收,结果却一次不如一次,第三次反而被突厥大军困在雁门,差点丢了命。
六、不懂柔弱胜刚强,最终毁于刚强
杨广这样的折腾,他属下的民力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可是他还不自觉。因为杨广本人太聪明太优秀,以致他明确规定不允许向他提意见,“我性不欲人谏”。能说出这番话的人,不是极度自卑就是极度自信,而杨广是极度自信,他认为自己不会错。其根源,还是因为他没有遭受过挫折,因此不懂得张弛和进退。
图片
所谓“柔弱胜刚强”,是杨广一辈子都没有明白的。
于是,在民力极限之下,他又不失时机地向高丽用兵,结果高丽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上天是给过杨广机会的。
如果杨广在公元612年第一次征伐高丽大败而回时,就改弦更张,立刻修生养息,局面还可控,可是他不仅没有休整,紧接着就在第二年的公元613年进行了第二次征伐高丽,结果引发了后方杨玄感的叛乱。
杨玄感的叛乱虽然被镇压,却引出了一连串连锁反应,认为自己很强大的杨广终于无力回天了。公元618年3月,杨广死在自己身边的将领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