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 论道潮州|如何客观看待潮州文化?

如何客观看待潮州文化?

潮人是有牢固家国情结的流动族群

南方日报:从历史学的角度,应该如何看待潮州文化?

陈海忠:历史是一面镜子,既可以观察过去,又能够照耀未来。对于潮州文化,需要历史地把握,动态地理解。

从历史学的角度,我们不会去总结和提炼所谓文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如何在历史的脉络中产生以及如何变迁并发展成今天的面貌。

在区域环境与国家政策这两个背景的共同作用下,永不停歇的历史不断地“刷新”着区域的社会文化景观,持续地形塑着区域文化特征。

我们今日所观察、感受到的文化并非从来就有的,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被文化学者所概况出来的每一个“特征”其背后都有国家宏观历史背景和区域社会生态背景。所以,更需要人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潮州文化。

以潮人这个特殊群体为例,为什么近些年来海外潮人要寻根?例如潮人(文化)从哪里来?为何被称为“东方犹太人”?这无非就是需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发展、变迁是文化生命力的表现。

南方日报:那么,潮人是个怎样的族群?

陈海忠:潮人是一个有牢固家国情结的流动族群。

首先是流动的潮人。

潮人的历史是一部流动的迁移史。流动的人群,流动的生活工作方式,造就了潮文化中的“讲义气”“冒险”“拼搏”“讲求实际”的品格。

其次是有牢固家国情结的潮人。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家乡宗族的认同,是不断迁移的潮人内心形成的情结。

潮人大约是当今中国社会上宗族礼制保留得最好的族群,即便是离开潮汕到南洋的潮人,大多仍然保留本土的礼制和民俗。以往潮人下南洋,每年都会往返家乡,最终都会选择落叶归根,对海外潮人来说,潮州就是唐山,唐山就是祖国、家乡。现实中,出外的潮人,时年八节都会往返家乡,参加家乡或宗族的各类民俗活动,联谊友谊,同时也维系人情网络。

所以,潮州文化中,保留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汉文化的精髓,忠、孝、义是潮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忠”是传统的儒家伦理,为潮人所推崇,表现为潮人注重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历史上潮州地区少有叛乱,潮州人所祭祀的神明大多为为国家、民族、百姓作出贡献的人物,如祭拜孔子、韩愈、关帝、天后、三山国王及双忠公等。

“孝”也是传统的儒家伦理,更为潮人所恪守,并成为潮人的文化特征。表现为潮人注重家庭、亲情,由此也引申了注重家族观念,产生保守、守旧的印象。

“义”是民间社会普遍观念,为潮人所遵循。义为古代游侠之精神,司马迁《史记》专门有《游侠列传》。关帝是中国人忠义的象征,潮人普遍祭祀关帝,团结守信,也由此有抱团对外的恶劣形象。

潮人的生存哲学,潮人的人文精神,大概都可以从“牢固家国情结的流动族群”获得解释。

向海而生影响深远

南方日报:不同时代的变迁对潮州文化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陈海忠: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当下”的潮州文化,更需要探讨潮州文化从何而来、如何形成及如何发展。

潮汕的土著是讨海为生的群体,比较早掌握航海技术,他们身上有流动的基因;中原移民原来属于农业文化,但是从中原至福建,再从福建至潮汕,在不断的迁徙过程形成一种流动的特性;明清之后,潮人不惜冒险源源不断下南洋,形成海外潮人社会,更加强化这种流动的特性。

因生计所逼,明代以后潮人不断突破海禁政策的限制出海贸易。明洪武年间,朝廷施行海禁,禁止民人私自下海贸易。洪武二十六年(1393),为防止沿海居民通倭寇而徙南澳居民入内地。

在海禁的阴霾下,沿海居民被迫铤而走险,他们对禁令或视若具文,“官市不开,私市不止”,我行我素;或阳奉阴违,私自出海;或引夷人入港交易,一旦遭朝廷查缉,则演绎成武装对抗。

海禁政策也使岸上滋生了相应的不法群体。

只要有海禁政策,就有沿海居民为生存或为发财而冒险突破禁令的行为,这对于潮汕沿海地区形成彪悍的文化品格影响较大。

清代早期继续明代海禁政策。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发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大规模地迁入内地。潮汕地区被迁地域有海阳、澄海、潮阳、饶平、揭阳、惠来、普宁共七县。严酷的“迁海令”严重摧残海上贸易活动,使潮商出海的成本更大,当然获利也必然更丰。

潮人敢于冒险、敢于拼搏、善于经商的文化特征在南来北往的历程中得以形成,并发挥得淋漓尽致,渐渐为世人所瞩目。海禁开启了潮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进一步形塑潮人冒险文化品格。

历代国家政策是区域文化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家”一旦出现,民间活动就有了合法与非法的区别。历代对移民的限制严重摧残海上贸易活动,但同时沿海居民对政策的突破更强化了区域文化的特质。

南方日报:近现代海外潮人社会、本土侨乡社会的形成形塑了潮人什么样的文化心态?

陈海忠:清代康乾时期,地方社会进入相对平静时期,人口增殖,贸易发展,地方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其中甘蔗的种植遍及广义的潮州各地,潮糖成为本地出口的最重要商品,粮食则主要自暹罗运入。商机的存在,使这一时期大量潮人移居到暹罗。1860年汕头开埠后,潮汕出现移民高潮,并一直持续到1949年。近百年的移民潮使海外潮人社会与本土侨乡社会得以形成,形塑了潮汕人家乡观念强、有凝聚力、刻苦的文化心态。

1978年改革开放,数百年的海上贸易传统全面复活,敢冒险、勇拼搏的商业精神又在这一片土地上获得了蔓延的阳光和雨露,潮汕人又开始下海的征程,这一历史进程正在急速地重塑着新时代的区域文化。

守正创新并行不悖 潮人品质有利有弊

南方日报:如何辩证地看待潮州文化?

陈海忠:以辩证的眼光看潮州文化,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从潮州文化历史变迁的角度看,潮州文化呈现出“守正”“创新”并行不悖的特点。

在守正方面,表现为恪守忠孝义的传统核心价值观,遵循传统生活方式,例如喜欢聚族而居,时年八节仍然举办流传多年的各类民俗活动。

在创新方面,表现为潮州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迁移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族群的文化,在应对新的环境中不断生成新的文化精神。其中包括:

——新的内容。例如宋代潮州文化基本定型,但是明代以后,庶民化宗族制度兴起,宗族文化嵌入,成为潮州文化具有标志性的内容。明代中后期,海上贸易的发达,不断锻造潮人冒险的文化品格。清代中后期,地方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来自江南地区的精致文化被潮人吸收,逐步形成当代潮州文化面貌。今天潮州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可以在江浙地区找到源头。

——新的形式。潮州文化不但融合吸收了江南、闽南、广府、客家、海外等多元文化的内容,也借鉴增添新的形式,例如潮剧的唱腔、舞台,潮菜的创新等。

——新的舞台。海外潮人社会,是潮州文化的另外一个舞台,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比较,这是潮州文化最突出的特点。

南方日报:具体到潮人而言,如何辩证地看待其人文特征?

陈海忠:潮州文化表现出明显的人文特征,主要是:

一是敢于冒险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进取和冒险是流动的族群必然的品质。潮汕人有一句俗语:“食到无可奈何,过暹罗(泰国)”,意思是在家乡难以生存了,也可以到南洋寻求出路。对于潮人来说,哪里有机会,他们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1840年后香港成为殖民地,潮商是率先进入香港经商的群体之一;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潮州帮成为上海最主要的商帮之一,经营土糖、百货、典当与银业,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的典押业十之七八是潮商,近半银业商号由潮人掌控;深圳成为特区,潮汕人又涌入特区抢占各个领域的商机。

弊端在于,潮汕人善于规避政策,有时甚至轻视政策和法规。

二是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潮人的商业传统最早追溯到汉代。南越时期已经能够制造比较大的出海船只。宋代为了发展经济,出台激励贸易措施,潮人开始大规模海上贸易。悠久的商业传统培养了潮人精明的头脑和逐利的敏锐。但是,在潮人身上,利固然重要,义不可偏废。一方面,对儒家文化的认同让潮人崇信重义;另一方面,在异地做生意,不讲信义很难取得当地人的信任,生意也难以长久。潮州人把关公当成财神爷供奉,内在的逻辑就是获利必须建立在忠义的基础上。

潮州人的义,是对宗族、家庭、朋友、生意伙伴的义气与责任,是一个人情社会,有利有弊。

三是低调的处事哲学与实用主义精神。潮人不管在政界还是商界,不管成就多高,都保持低调,反对张扬,这是不断迁移异地谋生的潮人保护自己的秘诀,即使是积德行善,他们也不张扬。

实用主义态度也是不断流动迁徙的环境造就的。中原人到潮汕,农耕文化知识不能指导海洋生活,用潮人俗语就是“识字掠无蟛蜞”;潮汕人到海外谋生,本土的文化和南洋文化又差异太大;另外,悠久的商业传统也强化了潮人功利实用的倾向。

这方面的弊端是,相对缺乏理想主义情怀,缺乏长远眼光和宏大气魄,处事经营有时眼光短浅。

四是敬重神明的宗教情怀和热爱生活的乐感精神。祭拜神灵是潮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一个移民的族群来说,尤其是经常要出海谋生的族群,潮人认为神明的保佑能够赋予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另外,共同的神灵信仰和祖宗崇拜可以让他们抱团取暖。对于潮人来说,生活中最隆重的庆典是游神,最诚心的活动是祭拜。潮人信仰的神明主要有三山国王、妈祖、关帝、大峰祖师和双忠公、玄天上帝等。

对于潮人来说,敬神和乐生是一体的两面。潮人热爱现世生活,用俗语来说就是“艰苦做,快活食”,就是说既要努力工作,也要享受生活。所以“潮州厝,皇宫起”,房屋要建得像皇宫一样;所以潮州人要享用精美的潮州菜,品不求解渴的工夫茶,听优美的潮乐和潮剧;所以潮州有精巧的木雕、潮绣、陶瓷等工艺品。潮人的精细性与热爱生活的乐感精神息息相关。

当然,这种文化的精细性也和潮人在迁移过程中受江南文化的影响有关。

南方日报:如何正视潮州文化的缺陷?

陈海忠:应该时刻不忘自省,正视潮州文化的缺陷,重视文化多元的价值。潮州文化既是带有中华文化的普遍性,也是含有特殊地域特征和族群的文化。未来潮州文化的发展应顺应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必须往这个方向发展才不会走上歪路。

以褒贬不一、颇具争议的宗族文化为例,宗族文化是华南地区长期的文化存在,有好也有坏,要想推动宗族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赋予宗族文化新内容——把宗族组织改造成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自我监督的群众性组织;

第二,创造宗族活动新形式——把宗族的理事机构如老人组、理事会等注册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纳入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

第三,制定宗族运行新规范——参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管理;

第四,补齐短板——针对宗族组织偶尔发生一些不可控行为的特点,派出党员干部参与宗族组织的日常管理活动;

第五,扩展外延——延伸传统宗族组织祭祖拜神的功能,扩大到支持教育、卫生以及对外联络工作等。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前行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不忘自变,通过赋予新内容、创造新形式、制定新规范、补短板、扩外延等多种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