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达 新时代书画市场的风向标

徐文达书法艺术回顾展

新时代书画市场的风向标

——兼论徐文达先生作品市场价值

文 | 李海峰

徐文达(1922.8-2000.5),河北人。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小学校长,河北省保定文工团团长,中共保定地委,山西省委文艺干部,山西省电影发行公司经理,运城地区文化局局长,山西省博物馆馆长;上世纪80年代初主持成立山西省书法研究会;1981年主持成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担任第一副主席;曾担任山西省政协常委,山西诗词学会顾问,山西师范学院名誉教授。

先生一生好学多艺,青年时代从事音乐、戏剧方面的研究,凡文、音、戏、美无所不为,曾创作过歌剧、话剧、电影文学剧本;中年以后专工书法、专科,勤奋不辍,得益多师,诗、书、画、印均工。书法多体,擅长草书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展;1966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被专家称之为“末年乃妙”;1998年参加全国20世纪书法大展;参加巴黎当代中国书法大展。

先生从小受正统儒家精神浸淫,一生视传统为根。初从“二王”入手,继对黄庭坚、苏东坡下过一番工夫,又取北碑雄浑,篆隶之朴茂。中年之后深受清代傅山影响,书风变,然骨法用笔,渐趋凝重,其书风磅礴大气,率意奔放。他晚年草书将音乐、绘画、诗词意境的理解和笔墨技巧揉到草书创作中,传统草书的研究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将多种不同门类艺术碰撞,展现出一种的雅逸疏淡草书美呈现在世人的眼前,虽学古但非泥古,这就是徐先生作品与他人不同之处。

徐文达在创作中

徐文达《毛泽东 七律 · 长征》

作为一个传统文人,他是传统书法艺术坚定的守护者。在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风潮时,他的笔墨紧随时代,并不是固守不变。通过一次次地碑帖融合,对不同书法风格的借鉴,他广采博取,厚积薄发,不带偏见和多方汲取,这就是徐先生与时人高明之处。

在传统文化受到抑制的年代,社会强调西方文明的植入,一部分人认为“西方的月亮会比中国的圆”,徐文达先生依然坚持维护传统文化,并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成就。为传统增加高度,徐先生于80年代末曾撰联发出“民族精神非难识,异国朦胧真欺人”的感慨,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担忧之情,先生身体力行通过书法、诗词、国画、篆刻唤醒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这正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殊不知,先生的个人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精神的典雅,他将自己丰厚的学养和刚正不阿的人格融入笔下。晚年,他饱含激情地创作了巨制长卷《黄河大合唱》《五柳先生》《赤壁赋》等文学经典和自作诗《七律送歌王九焕二首》《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九九重阳自慰歌》等才思飞扬的诗词佳作。这些书法作品不仅是传统笔墨的表达,还饱含徐先生的心性修养和人格魅力。从徐文达先生身上,我们或可以看到,对艺术家而言,传承传统、坚守传统、发扬传统首先要回到书法本身,回到艺术本体。

徐文达 《门无家有联》

徐文达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也是那个时代引领书法风尚的三晋书法的引领者。先生以繁荣发展山西书法为己任,是山西书法事业的一面旗帜,虽然先生以仙逝二十年,但他的品格,他的艺术历久弥新,焕发出时代的光辉。

徐文达先生精品代表作数量众多,散落于民间收藏,但并没有全部流通在市场上。先生在山西享有盛誉,坊间市肆仿品充斥,但随着市场的净化和先生作品的传统价值不断的得到认识,市场认可率越来越高。徐文达先生的作品在价位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会促精品流入市场,从而再度促成更高价位的出现。

徐文达先生作品价格尚未被完全发掘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其身上旧时代的士大夫精神。他生前不事炒作,也与时风背行,能充分理解先生的文人气质的藏家不多。因此,徐文达先生的作品市场地位的弘扬可能不会一蹴而就,随着时光的流逝,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传统价值的不断挖掘,徐文达先生的艺术作品必将载入史册。

徐文达 《毛泽东诗词》 局部

徐文达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