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具有汕头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汕头又部署了一项新的实践——日前,该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数据治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政务信息化能力和数据资源摸查工作,将通过建立完善统一的信息系统清单、数据清单和需求清单,逐步形成政务大数据治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民生服务和优化营商环境。
汕头具有“人多地少”的显著特点,其人口密度达到2542人/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的4.5倍,全国的17.6倍,且城乡二元结构明显,75%的人口是农村人口,部分地区仍保留着农村传统的治理模式。因此,如何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实现精细化管理服务,是汕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
四十年来,汕头经济特区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和“窗口”的作用,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积极探索前行,推动一系列社会治理难题得到有效破解。特别是近年来,汕头市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思路,精心选育首批18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市域社会治理项目,在依法治市、基层联防、社会民生、智慧治理、疫情防控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典型的实践经验。
当前,汕头正以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动力,全力加快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逐步探索具有汕头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支撑。
●南方日报记者 黄嘉锋 蔡沚彦 通讯员 蔡润峰
“四级同创”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位于南澳岛中部的深澳镇后花园村,因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加之绿色环保的发展思路,集体经济收入逐年上升,成为南澳海岛乡村旅游的一个典范,也获得了“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的美誉。
事实上,这离不开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后花园村成立“民主法治村”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修订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等,为村民的民主管理提供了长效保证。
后花园村的实践,正是汕头市大力推动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大力开展法治建设“四级同创”活动,通过市级引领示范,区(县)、镇(街)分工部署,村(居)狠抓落实,把法治建设的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全面提升汕头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作为省市确定的法治建设“四级同创”示范区,金平区结合汕头交通秩序整治“百日行动”工作,于今年6月成立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由9名具有一定交通事故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为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搭建沟通协调的平台,同时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经实践,已成为推进“平安金平”“法治金平”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
而龙湖区则组建了6个区级专业法治宣传志愿者队伍、7个镇(街)级综合法治宣传志愿队伍和121个村(社区)级法治宣传小组,印发宪法读本、宣传海报进村入户,实现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
此外,汕头市司法局在全市范围内依托现有“家长学校”平台建立500个村(社区)法治教育点,作为村(社区)法治宣传的新阵地,将法治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村居教育,有效推动村(社区)法治创建。
截至目前,汕头已有1082个村(社区)达到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标准,占汕头村(社区)总数的99.54%,村居层面逐步形成文明法治、依法有序、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搭建基层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平台
社区医生录制防疫宣传视频、社区企业提供爱心送餐服务、企业员工当上社区志愿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金平区东方街道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发挥自身平台优势,创新专业服务精准覆盖,助力守住疫情防控的“最后一米”。
街道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发挥“社区正能量”的作用,是汕头市积极探索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路径的成效体现。在探索过程中,金平区创新“抓联合、促党建”工作模式,推动街道级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建设,通过转变观念、打破限制,广泛汇聚社区资源,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
以东方街道为例,该街道社区类型复杂多样,社会治理任务头绪多、困难群体多、公益服务缺口大,为提升治理效能,街道党工委通过引导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孵化社区基层社会组织,建立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和机制,合力打造齐抓共管的文明社区。
其中,针对街道物业小区众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以金海社区建设对标先行点为契机,由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牵头该社区8家物管公司共同建立物业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商住社区长效管理;龙眼街区推行商户共建模式,成立龙眼街区商户共建协会,把原来“脏乱差”的街区变成了品牌示范街区。
目前,金平区将532个社区社会组织全部吸纳为街道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会员,并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工作方便”的原则,全覆盖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党组织,构建起一个集党建协同、业务协同、资源协同等为一体的综合运作平台。
在此基础上,立足区域群众需求,打造各具特色的多样化服务阵地,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精准服务。截至目前,金平区共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党支部46个、党小组171个,搭建“文明驿站”“社区书院”“文化活动中心”“心理辅导室”等各类社区服务平台达219个,从事扶贫、济困、扶老、助幼、助残、志愿、社工、社区建设、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243个,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围绕民生需求 创新惠民举措
一旦老年人有援助需求,只需通过一台带有遥控功能的远程终端电话座机,即可全天候找到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这是龙湖区创新“互联网+公益志愿”模式,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推行的“呼援通”惠老项目,亦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项有效探索。
近年来,汕头市围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居家养老、食品安全、精神卫生、旅游出行等民生需求,在全市针对性开展了长者呼援公益志愿服务平台、心理危机干预示范创建、旅游安全建设创新实践等项目化试点建设,不断创新便民惠民举措,让群众更加有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以“呼援通”项目为例,为应对辖区人口老龄化、独居老人日渐增多的实际情况,龙湖区探索以政府全额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有资质的服务机构购买老年人远程呼叫信息化服务,以此解决居家养老等难题。
在实践过程中,“呼援通”不断把服务延伸到健康监测、家政便民、物业维修、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法律咨询、信息指导等18大类170项公益志愿服务内容。“只要能想到的细节和服务,都会被我们纳入其中。”项目负责人洪少毅说,老年人的问题十分突出,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出行接送、日常修甲、更换电器这些看似十分简单的生活技能,对老年人来说可能都难以独自完成。
不仅是服务城市老年人,“呼援通”还把公益助老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拓宽养老服务内涵:坚持一月一次的上门探访,借助社会资源和发动义工出钱出力,小到为孤寡老人提供物资救济、救助金,大到为居住危房的老人翻修房子。
如今,该工程已覆盖龙湖区超过13500名75周岁以上老人和金平区筛选的333名低保鳏寡独居老人。平均每3.5户龙湖区户籍家庭,就有1户安装了“呼援通”应急设备。“呼援通”的创新举措,既减轻了群众负担和政府社会保障压力,也使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被誉为“生活110”“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运用大数据 打造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线上交办社会问题,精准“投递”到属地网格,实现业务闭环;只要摩托车安装了防盗抢芯片,盗贼便无从逃匿……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汕头市还注重以智治强化治理支撑,积极推动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平台,推动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开放兼容,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
以濠江区为例,通过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中心,设计开发“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采集录入人口、住房、城市部件、企业、组织等70万余条基础数据,汇集综治信访、海洋渔业、三防应急等12个业务系统,集成公安、城管、街道、社区、学校、医院、景区约1000路公共视频资源,建设356个“雪亮工程”智能视频监控点,实现人脸识别、森林防火热成像预警、电子围栏越界自动报警、聚集超时自动提示、高空高清抓拍、电子卡口车牌采集等功能,不断夯实“智治”根基。
依托该系统,濠江区对社会问题进行线上交办,精准“投递”到属地网格,形成“派遣-处置-反馈-办结”的业务闭环,做到社会问题即知即处。基层网格员每天在网格内走访收集事关民生的“小事”“琐事”“烦心事”,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上报中心,中心接件分派处理,职能部门及时响应落实,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而潮阳区则找准信息技术与社会治安防控的结合点,创新探索“市场化运作建网、群众零费用且收益化买签、政府免费使用”的方式,建成物联网摩托车智能管理系统,通过预植防盗抢电子标签并运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车辆轨迹和位置实时追踪,在整治交通、治安乱象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目前全区超过21万辆摩托车安装有防盗抢电子芯片,物联网平台可以清楚地记录车辆轨迹和位置。”潮阳区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防盗抢电子芯片预植在摩托车隐蔽处,除非盗贼把摩托车完全损毁,否则逃到天涯海角都能找到。截至目前,潮阳区已运用该系统抓获犯罪嫌疑人130多名,捣毁销赃窝点10个,为群众追回被盗摩托车350多辆,盗窃摩托车警情同比下降27.3%。
数读
●目前汕头有1082个村(社区)达到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标准,占汕头村(社区)总数的99.54%,村居层面逐步形成文明法治、依法有序、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金平区将532个社区社会组织全部吸纳为街道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会员,全覆盖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党组织,构建起一个集党建协同、业务协同、资源协同等为一体的综合运作平台。
●“呼援通”项目覆盖龙湖区超过13500名75周岁以上老人和金平区筛选的333名低保鳏寡独居老人,提供健康监测、家政便民、物业维修、生活照料等18大类170项全天候紧急呼叫公益志愿服务。
●将全市进一步细分为8624个小网格、网格员15660名,严格落实“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疫情防控。
一线实践
汕头以“五防五控”构筑常态化疫情防控网络
网格化管理织就“善治之网”
社会治理能力既体现在日常社会运行中,更体现在社会面临重大挑战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就是对各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重要检验。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汕头市在全省率先探索集中隔离模式,以早防早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防严控、智防智控为抓手,部署落实省际联合检疫站点排查、市际交通卡口排查、社区排查、留观点核酸检测、发热门诊筛查、密切接触筛查和重点人员排查等“七道防线”,做到“不留空白,不漏一人”,构筑起汕头市全域联防联控的“善治之网”。
在这一张网内,汕头全市党员干部、社会组织人员全方位参与到基层排查管控工作。其中,市、区(县)二级共下沉党员干部12805名、社会组织人员24160名,到基层一线深入开展来汕人员大排查、密切接触者大筛查、疫情隐患大检查行动,将防控措施落实到每家每户、每个工厂企业,切实做到疫情排查管控全覆盖、无死角,使服务管理、基层网格、群体防控都有了依托。
“善治之网”如何做到“智防智控”?在空中,无人机巡查辖区各主干道、公共场所,远程巡逻、高空喊话、在线测温;在地面,有电子化作战图指引,镇(街道)、村(社区)建立“一图一账一日志”工作机制,每日动态更新,实时指挥调度;在云端,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平安汕头疫情防控系统及时掌握来汕个人基本信息和14天内动态信息,做到智能识别、分类管理,在全省统一使用粤省事粤康码之前,对全面摸排、精准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疫期间,汕头市以“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体系为基础,将全市进一步细分为8624个小网格、网格员15660名,严格落实“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疫情防控。加强对公安、卫健部门的牵头抓总,成立市、区(县)、镇(街道)组、村(社区)三人小组5592个、11513人,对省公安厅推送数据进行精准落地核查。
此外,围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汕头探索建立“网格居民群”和“专项微信群”,形成以社区中网格或小网格为基础的四级网格微信群矩阵,“零距离”提供防疫解答、办证咨询、宣传辟谣等服务,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活复工难题。
在这张网的带动下,各种社会力量持续向社区下沉、向网格延伸,志愿力量参与防控,热心企业、社区组织提供力量支援、爱心服务和物资保障,“善治”效应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