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运河】大运河畔黎阳仓 见证漕运兴衰史

大河网讯(记者 刘杨)提起大运河浚县段就不能不提黎阳仓,它见证了隋代运河漕运的历史,也见证了隋灭唐兴的沧桑变化。10月21日,大河网记者跟随“行走大运河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了位于浚县大伾山北麓的黎阳仓遗址进行采访。

黎阳仓是隋朝的国仓之一,西濒大运河永济渠,东临黄河,水运极为便利,战略位置重要,自古就有“黎阳收,九州固”的说法。

“隋唐时期,黄河以北各州征收的粮食,都先集中在黎阳仓,然后经黄河或者永济渠运往洛阳。”浚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冯宇告诉记者,由于黄河与御河之间并不通航,从黄河来的漕船过黄河后卸船,需经过陆运转运至黎阳仓,再装船入御河,向北运往华北的边境地区。

黎阳仓一直沿用至北宋,既是国家物资集存基地,也是北宋用兵北方边境的后方物资供给基地。直到北宋末年废弃前,黎阳仓都是规模庞大、战略地位重要的全国重要粮仓之一。

黎阳仓遗址位于浚县大伾山北麓,占地面积大约8万平方米,依着山势,地形南高北低。走进一个仓窖内,记者看到里面有建筑基址、仓窖、夯土台基、排水路等。冯宇告诉记者,隋唐时代的粮仓是地下仓储式,所有仓窖都是口大底小,是当时广泛使用的一种粮仓制式。

粮仓是如何建的?又怎么进行防潮呢?据介绍,仓窖坑底采用硬质木板拼接平铺,周壁采用竖向木板由下而上拼合固定而成,同时在窖口周边均匀地设置多个柱础用于设立木柱,窖底中心设中柱,用木椽连接,地面以上做圆形伞状窖顶,然后可能用苇席铺底,用谷草、草拌泥围墙搭顶,用来防雨防水、防热防潮、防霉防虫等。

201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卫河(永济渠)浚县段、黎阳仓遗址两项遗产成为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项目。

如今,仓窖遗址上搭建了彩钢雨棚,游人可以走进里面近距离观赏,一睹黎阳仓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