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岳西县头陀镇四个“坚持”补齐脱贫攻坚短板

岳西县头陀镇地处大别山腹地,江淮分水岭北坡,东临舒城,北接霍山,是纯山区。境内平均海拔550米,最高峰燕子山海拔1210米,山场15万亩,人均15亩,耕地8800亩,人均0.8亩,山高地少,“人均不足半亩地,祖祖辈辈热炕头”,一直是头陀镇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民生短板在于农村还有众多贫困人口,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头陀镇迎难而上,勇啃“硬骨头”,四个“坚持”补齐脱贫攻坚短板。
坚持基层党建促引领。“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头陀镇坚持党建引领,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党群连心,干群齐动,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组织强,则百业兴、贫困除。该镇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力、凝聚力、统筹力和战斗力,坚持党建扶贫“双推进”。“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该镇坚持优化村级班子结构,选优配强5个村党组织书记,创新功能型党小组多元化,党代表与贫困户无缝对接等机制,完善“千分制”考核指标,用责任制管责任人,以责任人带一班人,以一班人下活一盘棋,为打赢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坚持扶贫扶志拔穷根。“小康不小康,关键靠老乡”,现实中,贫困户大多数不仅经济贫困,而且精神也贫困,进取心不足,依赖性强。为进一步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头陀镇通过开展“扶贫夜校”集中宣讲、鼓书《精准扶贫摘穷帽》表演与网格包保上门入户等形式将政策宣讲到每一个群众,让贫困群众知政策,懂政策,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为彻底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头陀镇积极申报,多种教育资助相结合,统筹雨露计划、寄宿生补助、工会金秋助学、计生助学成才计划、团委助学等多种助学金,全力保障贫困学生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让更多的寒门学子通过学习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头陀镇这种“扶志”和“扶智”相结合的方式,变单向灌入为双向互动,把扶与被扶变成“双人舞”,坚决破除“等靠要”观念,真正做到拔穷根。
坚持基础建设强保障。“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发展就要从基础建设上下真功夫,近年来,头陀镇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头等大事,通过积极向上申报,寻求帮扶单位的支持,在省委办公厅等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县直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实施项目280余个,整合各类资金近2亿元,基础设施总投资超过前十年的总和。通过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工程130多公里,农村道路硬化率从2014年的15%提高到现在的100%,彻底改变了全镇“外无出路,内无好路”的局面;通过实施“八小”水利、中小河流治理、小流域水土保植及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等项目,有效的解决了全镇各村水利基础薄弱环节,保障了全镇6800余亩农田的灌溉,治水工作成效明显;通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效解决了近5000余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通过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完成了全镇52个台区农村通信网络全面升级,基本实现了4G网络服务信号全覆盖。头陀镇通过坚持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了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全面更新换代,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提供了有效保障。
坚持产业发展补后劲。“产业兴,则民富”,如何发展产业,一直是头陀人民发展的“掣肘点”。该镇多方考察,因地制宜,确定以茶叶、高山茭白为主导以桑枝木耳、草莓、蓝莓、猕猴桃为辅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放产业启动和奖补资金,发放小额贷款等形式鼓励农户发展,共发展茶叶7800余亩、茭白6300余亩,形成了冬有草莓、春有茶叶、夏有茭白、秋有猕猴桃的农业产业结构,累计发放奖补769万元,小额贷款1497万余元,有效的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通过光伏电站建设,建成村级光伏电站7个共670KW,贫困户户用电站438个,1314KW,户均增收近3000元;通过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新格局,积极打造小河口、彩虹谷、狮子河、黑龙湾等境内景区开发,将有机茶叶、蓝莓、野生山核桃等农林特色产业发展融入旅游,推动“资源变资产”进一步发展,以“旅游 ”为载体,引导农户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家致富新路子。头陀镇通过啃“硬骨头”,谋产业发展,大幅提升了贫困群众的收入,全镇五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40万元以上,切实做到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脱贫攻坚“短板”不是一日形成的,补齐“短板”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头陀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背水一战的勇气和决心,持续发力,为打赢这场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方志冬 刘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