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深入战乱之地,让她更深切理解“和平”对普通人的意义

“今年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也是我参加维和医疗分队出征16周年。16年前的我,虽有20年军龄,但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究竟怎样残酷还是没有切身体验。当我踏上万里之遥的西非——利比里亚时,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用木棍或毛竹支起一块布做屋顶的房子,衣不蔽体、光脚奔跑的孩子,缺少桌椅只能席地而坐的学生,靠采摘树上野果充饥或救济度日的百姓……”10月24日—25日,在南京举行的首届2020和平论坛上,曾两次参与对外维和、救援的东部战区总医院生殖医学科护士长陈声容在大会上这样做开场白。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她分享了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生命的点滴,而亲历过动乱,才深切理解和平对于每个平凡人的重大意义。

天天吃药预防,还会染上疟疾

2004年12月,她作为中国第二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的一员,在利比里亚救助7个月;2010年,海地发生大地震,地震带来暴乱,她又被派遣前往参与当地震后的医疗救援工作。从国内这块平安之地到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动乱带来的痛苦,一次维和一次救援的经历,使陈声容比一般人更深刻理解了“和平”两个字对于大至一国、小到每个平凡人的厚重意义。

利比里亚是非洲最早独立的国家之一,也曾是西部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这个国家开始饱受战乱之苦,民众缺衣少食,很多青少年甚至成为娃娃兵,开始了残忍的“血泪童年”。2003年12月,应联合国邀请,中国政府派驻由运输、工兵、医疗三支分队组成的维和分队参与维和。

2004年12月,陈声容成为这支部队医疗分队第二批维和人员中的一名。“我们主要为维和官兵提供医疗服务,也进入学校、村庄为当地人体检、看病。我们医疗队去的都是博士、硕士毕业,多数是专家级。我们所在医院属于二级,接待量却要大很多,门诊量多的时候一天有百八十号人。”

在救援队员的眼中,当地人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住在竹篱笆、泥土搭建的房子里,孩子们在学校吃的是树上的野果,摘下来打碎当作食物,要么就是联合国救济的食物。医疗条件更加糟糕。当地孩子营养不良很常见,很多女性十四五岁就当了妈妈。“我记得当时我们有个本地卫生员向医院请了两天假,来上班时我们问她怎么了,她说婴儿死掉了。在中国,一个孩子如果死掉对家庭是多么痛心的事!她给人的感觉比较漠然。”

利比亚儿童等待发放物资

当地传染病高发,肺结核、霍乱、疟疾很多,还有艾滋病。陈声容说,去之前就在打各类预防针、吃很多药预防,在维和的7个月也需要天天吃药,大家自嘲说,这辈子的药都在那段时间吃完了。

就在这样严密预防的情况下,还是有队员感染上了疟疾。第一个队员感染疟疾的时候,几天高烧不下,情况非常危险,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想着“有可能把命都丢在这儿了。” 陈声容告诉记者,“因为那边的医疗条件太有限了,不像国内,还是很危险的。后来埃博拉病毒爆发时,利比里亚也是疫情严重地区。”

在利比亚救助病人

每次去救护站的路上,戴头盔穿防弹背心

战争令国家满目疮痍,著名历史建筑被炸得破烂。利比里亚还不时有武装分子暴乱。有一天晚上,医疗队接到“联利团”通知:距他们百八十公里外的地方有残余武装分子暴乱,可能要袭击联合国维和部队。大家迅速将必备物品打成轻便包裹,制定好最快能靠近工兵分队的撤退路线。陈声容仍心有余悸,“我们只是医疗分队,即便有一部分作战轻武器,也只是自卫用的,真打起来抵不上什么用。那天晚上躺下时,心里想了很多,觉得战争离我们太近了,死亡也很近。每个人的防弹背心就放在床头,一旦情况不对立刻穿上。当时也想,如果落到这些暴乱分子手上,那结局肯定是完蛋。”

陈声容第二次国际救援的目的地是位于拉丁美洲的海地,内部政治动荡、经济水平欠佳等因素让这个国家成为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10年海地大地震造成20多万人死亡,使海地人民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地震遇难者中也有联合国驻海地维和部队人员,其中包括8名中国维和人员。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向海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陈声容所在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参加了解放军海地医疗救援队。“因为有了第一次维和的经历,那年在电视上看到中国维和官兵的尸体从废墟中扒出来时,我心里特别难受,当看到棺木被运回国内机场,眼泪夺眶而出,但我没想到的是,很快我就被派去现场。” 陈声容说,海地当时大地震造成的灾害非常严重,救援队就在我国防暴警察所在营地搭建帐篷。

地震之后海地原来的政府一下子垮了,临时政府刚刚组建。监狱里大量逃犯逃了出来,造成时有暴乱。防爆警察提醒我们,在这里,生与死就是几秒钟的事,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流弹过来就被击中了,所以,在每天坐面包车去救护站的路上,我们都戴着头盔、穿着防弹背心。

面对坚强而无助的孩子,忍不住哽咽

陈声容还记得,震后的太子港,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和无家可归的难民,出诊路上处处弥漫着恶臭和血腥气息。灾民安置点在马依卡代,这里曾生长着大片茂盛的玉米,而如今这里药品、食品、饮用水奇缺。孩子们学会的第一句中国话不是“你好、谢谢”,而是“给我水、给我吃的”。

医疗救护点每天都是乌压压的人,救援的时候得需要当地人帮我们维持秩序。“在我们开设的露天门诊,除了救治大量地震伤员外,还有在骚乱中中弹的青年、四肢溃烂的妇女、嗷嗷待哺的婴儿。因为卫生条件极差,清洁水缺乏,很多妇女都有妇科炎症,儿童大多因缺衣少食导致营养不良。在就诊队伍中,妇女儿童就诊的人数最多,最多的一天诊治超过100人。”

陈声容记得当时接诊了一个女孩,她右下肢的伤口深可见骨。“可整个治疗过程中,小女孩没有掉一滴眼泪,也没有喊一声痛。孩子没哭,我们医护人员却忍不住流泪了。作为一个妈妈,我瞬间想起远在大洋彼岸的孩子,他们此刻也许正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或是在绿茵场上快乐地嬉戏。”

还一个8岁的男孩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只剩下他和妈妈相依为命。他们住在离我们救护站很远的地方,却每天一大早来救护站看我们工作。“临走前,我们教会了当地一位医生和两名护士使用留下的医疗设备,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很多当地民众赶来为我们送行。那个小男孩特意穿上干净的衬衫、长裤,连平时光着的小脚丫也套上运动鞋,用这种隆重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谢意。” 陈声容受,当时,自己摸遍了全身口袋,只找到了一包口香糖,塞到他手里,身边的一位记者也将身上仅有的一支圆珠笔留给他作纪念。小男孩怯怯地说:“中国好,中国人好,我想去中国。你们能带我去吗?”看着孩子那渴望的眼神,陈声容哽咽着回答:“你好好读书,将来去中国留学!”车已经开出很远,他还跟在车后一路追赶,不停地挥舞着双手……

亲历过动乱,才深切理解和平的意义

亲历过动乱,才深切理解和平对于每个平凡人的重大意义。两次维和、救援经历让陈声容比一般人更深切理解了和平对于一个国家、对于每个平凡人的重大意义。“我是从一个和平之地去到动乱之地,两相对比,感触尤其深刻。利比里亚是个橡胶种植发达的国家,上世纪70年代的发展不比中国差,但因为连年战乱,这个国家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反观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环境和平,这给了我们快速进步的好机会。四十年间国内虽然也发生过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但因为总体环境的安定,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很快就能举全国之力解决。” 陈声容说,“我是做助产士出身,在妇产科接生过很多孩子。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一个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在那些国家,孩子们吃喝都得不到保障,还谈什么健康成长呢?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我们走那天孩子们那些不舍的眼神,真的会刺痛你。”

陈声容如今所在的生殖医学科,主要工作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帮助不孕不育家庭实现生育宝宝的愿望,这些工作也是基于和平安定的环境之下,“否则现有的大人孩子都养不活,还搞什么试管婴儿?”

采访的最后,她还说,“在海地和利比里亚,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传染病、流弹向你袭来。生命太脆弱了,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一定要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不管在什么样的岗位,都要认认真真干好每天的事情,这才对得起我们的一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