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蜡染|苗绣,边城叙永让苗乡千年技艺,再现独特魅力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义务为家乡推广非遗

扎染的茶旗

泸州有一个叙永县,这是一座在城中可以聆听河流奔腾的城市,永宁河穿城而过,给这座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几分妩媚和灵性。

她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成都至贵阳,重庆至昆明两大轴线交汇点,与贵州、云南交界的南来第一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自唐置蔺州、元置永宁路以及明设永宁宣抚司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正是在浩瀚的历史时空里,历经风雨沧桑的叙永,不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而且商贾云集,自然形成了川滇黔三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川南门户之称。

正是这片肥沃的土地,养育了熊文灿、黄方、陆更夫、上将傅钟等历史名人,留下了杨升庵、朱自清、吴晗等文人墨客的轻吟浅唱,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分校曾经在这里驻足一年,虽然短暂,却成就了叙永人最辉煌的人文时刻,恐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近百年来的大师级人物能齐聚于此,传经授道的情景,难以再现。

当然这块土地上,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跟汉族一起交融出她不可多得的传统人文气质。比如枧槽苗族乡,就保留着传统的扎染、蜡染、苗绣,曾经的乡土民俗服饰文化,如今却成了脱贫致富和非遗项目的宠儿。

对于不了解的朋友,肯定会疑惑什么是扎染、蜡染、苗绣呢?沽酒客之前了解也不多,在查阅和研究了相关资料后,也给自己增加了新的知识点。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缬’夹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其实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其染颜色用的染料料与蜡染是一样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动,面料不是靠蜡来附着,而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样就形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浸透形成了颜色的过渡,由于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

扎染艺术历史悠久,其起源现在已经无从考证,目前也尚无定论。不过据推测,这种印染工艺当在‘夹缬’之前,因为早期扎染的防染工艺较为简便,仅用针、线作工具即可。又因我国丝织品产生较早,印染工艺也很发达,扎染与丝织面料之结合可谓珠联璧合。其成品原始古朴,浑然天成,也是苗家传承有近千年历史了。

而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灰缬(镂空印花)、‘绞缬’(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苗绣是指中国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不同地区的苗绣有着不同的形式与风格。苗族的刺绣艺术,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

这三点过去是苗家人习以为常的技能,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地域不断的汉化,反而失去了本味。

作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定点帮扶点,泸州市叙永县以非遗为突破口,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留守的苗家妇女纷纷加入叙永县扎染蜡染苗绣专业合作社,用一双双巧手将扎染、蜡染和苗绣等非遗传承起来,也用蓝、白两种至简之色,把脱贫路上的日子染出了斑斓。

过去苗山里的姑娘们,用她们灵巧的双手为自己做嫁衣,没有想到,有一天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技艺,会成为非遗市场上的宠儿,大山里的苗族姑娘这一项“硬核”手艺,今天成了脱贫的首选。大自然的花鸟鱼虫,在她们的巧手中幻化成蓝白两色的衣裳,穿在了城里人的身上。

两年多前,也就是2018年举行的首届澳大利亚“四川美食文化节”上,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村民、“叙永扎染”学员张开丽制作的一张7米长、2.6米宽的青色壁挂扎染布作品,据说惊艳了全场。作品上染制了400多朵形态各异的白色“蜘蛛花”。这幅作品将近4000元,而且是卖到了地球的另一边——南半球的墨尔本。

这在以前,她们是无法想象的。靠着这门手艺,村民的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这使我想到了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未来叙永苗族的扎染、蜡染、苗绣能继续发扬光大,推陈出新,让边城叙永这些苗乡千年技艺,永不断代,展现更多的魅力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