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进百村丨“吃亏书记”的福气

图片
□本报记者曾鸣
金秋时节,濮阳县王称堌镇漫渡村的丝瓜大棚里,村民鲁喜仲正忙着采摘丝瓜。不一会儿,绿莹莹的丝瓜装了一筐又一筐,鲁喜仲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
“你瞅瞅,这丝瓜长得多排场,个头大,又鲜亮,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鲁喜仲说,能靠着种植大棚丝瓜过上好日子,最感激的人是村党支部书记王贵生。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几年前,王贵生率先在村里建起塑料大棚,发展设施农业,种植丝瓜、甜瓜,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大棚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第一年就建起了29座塑料大棚。
眼看着村里不少乡亲靠种植大棚丝瓜、甜瓜走上致富路,王贵生打心眼儿里高兴。但当他想到贫困户鲁喜仲一大家子日子过得紧巴巴时,又心里直犯愁。
“他上有年迈多病的老父亲,下有正在上学的孩子,中间还有一个残疾哥哥,都需要人照顾。家里就老鲁一个劳动力,却又没法儿外出打工。让他像其他农户一样建大棚种丝瓜吧,需要不少支出,
他又投资不
起,还怕再把老本儿搭进去。”王贵生想来想去,都没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咋办?总不能自己在一边“大鱼大肉”,却眼睁睁看着村民过“粗茶淡饭”的生活。王贵生说,自己是村干部,又和老鲁做了大半辈子街坊邻居,于公于私都得拉他一把。
2016年,为了帮鲁喜仲摆脱贫困,王贵生下定决心,要将自己家的一座大棚无偿转让给他。不仅如此,他还要手把手教老鲁如何科学种植。
这一个棚二亩多地,按照市场行情,捯饬好了,一年下来,在家门口就能赚三四万块钱。王贵生把大棚无偿转让给鲁喜仲的消息传出后,很多村民不解,都认为他这个村支部书记“吃大亏了”。
村里还有一个贫困户叫冯瑞先,和老鲁家情况差不多。冯瑞先的丈夫患有疾病,她想出去打工挣钱,却又腾不出手。王贵生“一视同仁”,又将自己的另一座大棚无偿转让给她。
眼看着自己家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大棚一个个“拱手让人”,王贵生的家人心里不舒服,平日里他也没少落埋怨:“这村干部当的,没落到好,还成冤大头了。”“当村干部,哪能光想着好处,就是要能吃亏!”王贵生总是这样宽慰家人,“而且,也不是没落到好,你看,老鲁和冯瑞先两家现在日子过得不是挺好的?看着咱吃亏了,实际在群众中吃香了!”
自从有了蔬菜大棚,鲁喜仲和冯瑞先的干劲儿越来越大。“现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为了让俺们过上小康生活,王支书把自己家的大棚都送出去了,还义务指导俺咋种、咋管理。要是不好好干,咋对得起他的一片好心?”冯瑞先说。
“像鲁喜仲、冯瑞先这样的家庭情况特殊,作为村干部,我有义务帮助他们脱贫。”王贵生说,将大棚无偿转让给贫困户,自己吃点亏不算啥。而且,他还能腾出手来想办法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更多村民奔富路。这不,在王贵生和驻村扶贫干部的带领下,村里还搞起了双孢菇种植业和鹌鹑养殖业,依托这些特色产业,村民每年可增收3万—5万元。目前,漫渡村已发展鹌鹑养殖户26户、丝瓜大棚42座、双孢菇恒温大棚9座。村里还成立了农业公司,吸纳贫困户参股分红,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亏了自己,富了全村,这何尝不是一种福气?”王贵生笑着说,只要能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一切都值得。
采访手记
豫剧《村官李天成》中有一段经典唱词:“当干部就应该常吃亏,常吃亏才能有所作为;当干部就应该多吃亏,多吃亏才能有人跟随……”把自家的“金娃娃”拱手让人,表面看是吃了亏。但王贵生说,当干部不能计较一时得失,肯吃亏、愿吃亏、能吃亏,才能得到群众拥护。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吃亏是一种境界、一种担当,饱含了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最朴实、最纯真的感情。脱贫攻坚战场上,需要的就是像王贵生这样能吃亏、有担当的干部。
乡村名片
漫渡村是省定贫困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424户1918人,耕地2601亩,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带动20户共66人脱贫,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