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开在菜场上的图书馆,书香烟火气混搭

“如果有天堂,天堂就该是是图书馆的模样。”
那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想法,睢洋的想法却不大一样。
41岁的睢洋,20年前大学毕业后,做过外贸、空姐、对外文化交流、民企员工。如今,她是一家社区图书馆馆长。傅家街65号黄浦区豫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睢洋所在的敬业书院图书馆,就在里面。这里曾经是印刷厂,去年完成了改造更新,楼下菜场,楼上图书馆,别样的书香烟火气,让人流连又流连,无论是平时,还是突遭新冠疫情袭击的非常时期。图书馆,在睢洋眼里,那是——绽放在菜场上的诗和远方。
图片
图说:布置温馨的亲子阅览室内,孩子在认真看书。周馨 摄
美好——
做读书人听书人说书人
手捧绘本,睢洋念完最后一句,孩子们齐刷刷鼓掌,一个个眼睛亮亮的。前面30分钟里,孩子们围坐四周,安安静静听睢洋读绘本故事《萤火虫女孩》,那是馆长睢洋第一次做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做“说书人”,“听书人”就是一群图书馆的小读者。
图书馆儿童阅览室,专供小读者使用,布置得好像儿童乐园。书架靠着四周,房间中央的桌凳也不是方方正正排排坐,一切都很随意很放松,孩子们取了要读的书,想坐凳子就坐凳子,想席地就席地。原本,睢洋只是在为三五个孩子朗读,读着读着,其他孩子也围拢上来,一听就是30分钟。
睢洋想,是什么让孩子们聚到自己身边?是故事的美好。那些听故事的孩子,有家在豫园老城厢的,有父母在楼下菜场摆摊位的,走进图书馆,他们都是小读者,听“说书人”讲故事的时候,他们都是“听书人”。“听书”,让孩子们心灵丰盈,成长路上,就会多一些通透、多一些坚韧,等到孩子们白发苍苍的时候,他们的人生也会因为爱读书而更有底气。
图书馆大阅览室里,靠窗第一排,总有一位老先生坐在那里,每天上午一两个小时,下午一两个小时,老先生安静地阅读,慢慢翻动书页,气派从容。睢洋每次远远看见,都好生羡慕——爱书人的模样,老了也这么好看啊!
所以,从《萤火虫女孩》开始,做好“说书人”,服务更多“听书人”,让美好人生就从“听书”开始——就是馆长睢洋的一个职业目标。从2019年8月开馆至今,图书馆已有3万册藏书。她说,将来还要多,好书,要一本本读给孩子们听。
图片
图说:市民在书院内看书学习。周馨 摄
勇敢——
非常时期“豫书院”不一样的战斗力
打赢新冠疫情,“闷”在家里,也是战斗!这话,是张文宏医生说的,睢洋很信服。但“闷”着,不是不动,究竟该怎么战斗呢?
疫情期间,敬业书院暂时闭馆。读者心急,天天电话咨询——“啊?不能天天去读书了,这日子怎么过呀?”“赶紧开吧,再不开,我要投诉了!”
睢洋电话里听了,又高兴又着急,敬业书院的铁杆“粉丝”真不少呢!可是,非常时期,图书馆不开,怎么服务读者呢?她急中生智。线下不能开,就把图书馆开到线上去!于是,豫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公众号“豫书院”上线了,征集读者抗疫作品,无论文章、摄影、绘画、朗诵,都行!这下子,佳作不断涌来。
戴菱秀,光明小学五(3)班小女生。今年2月25日,“豫书院”刊发了她的抗疫绘本。五彩画笔,画出了小姑娘对新冠疫情的清醒认识,更有科学抗疫、战胜疫情的坚定决心。小姑娘在作者感言里说——“当我看到新闻里有那么多的医务工作者不顾家人担心,不惧感染,不怕劳累,把一个个病人从死神手里夺回,我非常感动!虽然这个春节没法出门,但我想通过我的绘本记录下难忘的经历,呼吁大家时刻做好各项防疫工作。希望这场疫情尽快结束,我可以回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图片
图说:管理员每天对全馆消毒两次。周馨 摄
豫园街道太都居委居民张庆秀阿姨的作品,也很别致,是一首抗疫诗,自己创作,自己朗读,为“豫书院”奉献了有声作品——诗朗诵《白与黑的较量》。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豫书院”里,一首首诗、一支支歌、一幅幅绘画……都是“闷”在家里战斗的别样“武器”,缓解焦虑情绪,鼓舞必胜信心,致敬凡人英雄。目标,就是打赢疫情。
“豫书院”,很有战斗力,读者们真真剑胆琴心,馆长睢洋和图书管理员们累出了黑眼圈,却很是神采奕奕。
3月23日,敬业书院终于开门了,恢复了还书服务,读者在预约时间段来还书。一个个叫不出名字的“熟面孔”,来了,然后,保持1.5米以上“北欧式排队”依次进馆,红外线非接触测温、实名信息登记、亮“随申码”……程序是有点麻烦,而且,全程佩戴口罩,自带手套、纸笔,却没有一个人不耐烦,口罩也挡不住满面喜气。爱书的人们,还有什么能比走进图书馆更幸福的?5月15日起,敬业书院借书服务也恢复了。
图片
图说:图书馆门口。周馨 摄
时尚——
学学芳邻豫园的“新国货”创意
出了傅家街,走一点点路,就是豫园。
午休时间,睢洋常常要去豫园逛逛,看看古色古色的豫园又出了什么新玩意儿。
这几年里,豫园越来越时尚了,单单那些个“新国货”就让睢洋看花了眼。有一个快闪店,明明是做动漫生意的,却在销售环节设计了打卡项目,年轻动漫消费者就被引到了童涵春,梨膏糖呀,传统香粉呀,一样样传统产品就流通到年轻人手上了,睢洋看得有趣——原来,传统和时尚,可以这样牵手啊!
在豫园,常常看见成群结队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来回穿梭,自信悠然的笑意,洋溢在一张张青春面庞上,这时候,睢洋就会告诉自己,看吧——不用多久,来豫园,穿汉服,就会变成新时尚!
说来有趣,现在的小年轻,特别爱传统,特别有文化自信。睢洋的儿子,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看了《长安十二时辰》,留意了两件事,一个是大唐插手礼,一个是语气词“喏”。这两件事,启发了睢洋,就自己录制了中华传统文化微课《不学礼,无以立》。儿子看了,很满意,评价老妈说古论今通俗时尚有内涵,表示要学以致用,有了礼才好立。玩笑归玩笑,却让睢洋更相信——时尚和传统,真的可以无缝衔接呀。所以,图书馆馆长睢洋逛豫园,可不只是来预测新时尚的。她想知道,传统和时尚,怎么才能衔接得天衣无缝?那就多逛逛,多看看,找找灵感,碰撞思想火花。
古老豫园可以这么时尚,老城厢社区图书馆敬业书院也可以很时尚啊。凡是到过社区图书馆敬业书院的,都会说,古典!毕竟,“敬业书院”原本是上海老城厢书院文化的代表,也是百年名校敬业中学的前身。走进敬业书院图书馆,古风扑面而来,满眼都是江南园林建筑元素——进门的左手书吧,是满月门;图书馆里所有木质窗台,都用了园林长廊文化的“美人靠”,庄重又柔和;阅览室里几根大柱子,砖雕镶嵌,渔樵耕读、年年有余、梅兰竹菊、琴棋书画,一派古色古香。
大名鼎鼎的“敬业书院”,非常古老,图书馆“敬业书院”还很年轻,虽然只是一个社区图书馆,却渴望服务更多、更远处的读者。因为,只有近悦远来,上海老城厢的模样,才会被更多人记住。
书香,如何远播?睢洋说,多学学芳邻豫园,看看那些“新国货”的创意,努力让传统和时尚无缝衔接。于是,“豫书院”推出了“行走阅读”,从上海地标出发,走过一个个时尚风尚标,最后,来到古色古色的敬业书院,在上海城市之根领略一回“风雅颂”。虽然,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行走阅读”的步伐稍稍停顿了一下,但是,睢洋相信,敬业书院,一定会有近悦远来的那一天。
图片
图说:图书消毒柜。周馨 摄
热闹——
“大众点评”书香烟火活色生香
开门七件事,少不了买汰烧。清晨,到傅家街65号菜场买好小菜,鸡鸭鱼肉送回家。然后,再来敬业书院读读书。要是碰巧遇见了“活动日”呢,顺便听听评弹,或者请老中医把把脉。午饭时候到了,回家烧好小菜,睡个午觉。下午接着来敬业书院。
这样的日子,烟火气、书香味全都齐活儿了。图书馆开张前,睢洋和同事们听豫园街道党工委书记曹炯描述敬业书院的“寻常一天”,听得大家都乐了,这开在菜场上的图书馆倒是“多功能”呢!图书馆志愿者阿华,在专业图书馆做了一辈子管理员,这开在菜场上的图书馆,倒是头一回见,她也很好奇,烟火气和书香味,混搭在一起,究竟是什么味道?
进入今年10月,又迎来了豫园街道传统的社区节日——“鼓舞豫园”老城厢文化节。文化节活动项目“豫见老城厢”,展区就在敬业书院。敬业书院热闹起来了,书香味道混着烟火气,活色生香。
小读者们也是小吃货。南翔小笼大师傅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传授非遗小笼包技艺,大师傅手把手传授秘诀,小吃货们踊跃学习,这些爱读书的娃娃头脑聪明悟性高,现场做,现场蒸,自己的作品自己品尝,不亦乐乎。
睢洋顾不上品尝小笼包子,当起了临时解说员,带着组团参观的人们先赏析大型中国画《上海城隍庙风俗图》,再走进上世纪30年代摩登上海生活馆,模拟体验“梦回上海人家——30年代老上海风情生活场景再现”,最后,看看“繁华始于斯——老城厢摄影展“,感受上海百年城市变迁,领略老城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次次解说,让睢洋越发觉得,那是在追寻遥远记忆,探索城市之根,在老城厢光影的底色中,望一望来时路,寻一寻最初的烟火。老城厢,上海繁华基因的起点,一次次创造出的蝶变堪称惊艳。这种感觉,真好!另外,还有件事,让睢洋有点小激动,原来,读者喜欢,就把敬业书院推上了“大众点评”,还评价说,进了敬业书院,彷佛穿越时空一般,古色古香又时尚。总之,这开在菜场上的图书馆,真能找到诗和远方!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