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区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一】教育扶贫:让贫困家庭孩子在阳光下成长

让贫困家庭孩子在阳光下成长
——张家界市永定区教育扶贫“五基工程”纪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汤建军
金秋十月,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湖田垭九年制学校校园内书声琅琅、朝气蓬勃。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冲到操场上、篮球场上、乒乓球案边,尽情玩耍。
2019年9月,永定区为湖田垭九年制学校投资600余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以及运动场。新校舍的落成,让孩子们有了更安全健康、条件齐备的学习场所,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乡下的学生和城里的学生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校长张建甫感叹,“希望通过教育扶贫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脱贫攻坚,教育先行。”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永定区委书记祝云武介绍,近年来,永定区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下大功夫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努力使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增强了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图片
精准资助的“阳光保障工程”
教育支出,在贫困家庭年收入中占比很大,影响了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生产发展。永定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为减轻贫困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经审慎决策,2016年,正式出台了《张家界市永定区精准扶贫“阳光助学”就读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由区财政筹措资金,对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在读学生实施“阳光助学”工程,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
“再穷不能穷教育,关心教育、关注贫困家庭的孩子,这笔钱该出。”区委副书记、区长朱法栋介绍,区财政每年筹资1000万元支持教育事业,五年来,永定区财政已筹措“阳光助学”资金5000万元,通过“明白卡”打卡方式发放到每一个在读学生的贫困家庭。
“孩子在永定中学读书,我算了笔账,他一年读书得到的资助是2250元,其中生活费补助1250元,阳光助学1000元。不要学杂费,生活费也有了着落,读书没问题。”西溪坪街道天乐山村的贫困户胡怡建如是说。永定区像这样的贫困家庭学生,在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还享受着地方资助政策,多年来都是“不掉一户、不漏一人”。
图片
控辍保学的“五帮劝返工程”
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首先要保证所有贫困家庭的适龄孩子“应学尽学”。永定区教育扶贫分指挥部指挥长,副区长龚建梅要求:“我们一定要压实乡镇街道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主体责任,把流失的学生一个不漏的劝进校园。”多年来,永定区坚持实施“乡镇干部、村组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贫困家庭失学学生“五帮一”劝返工程,已先后劝返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流失学生27人。
受疫情影响,在今年四月份,永定区中小学学生才陆续返校。区教育局在统计各校上报的学生返校情况时,发现就读天门中学初二年级的建档立卡户胡某某同学未及时返校,随即联系到学校校长,并要求学校迅速核实。罗斌校长、班主任在拨通家长电话后,得到的答复是“孩子不上学了”。家长在简单回复后便挂断电话。从家长的言语中,罗校长意识到孩子不上学肯定另有原因,需要家马上组织家访、了解真实情况。
官黎坪街道汪家寨,一栋两层的小楼,二楼靠里面的一间便是胡同学的卧室,走进孩子的房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满墙的“死”字,见此情景,大家都倒吸一口凉气:小女孩蜷缩在床上,神情忧伤、不言不语。经过了解,罗校长发现她父母性格孤僻、不善言语,年前打骂了孩子一顿,随后孩子便躲进自己的房间,不再愿意与人交流,对于妹妹送过来的饭菜,她还是照吃不误,说明问题应该不至于那么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区教育局迅速安排心理咨询师前往胡同学家,对其开展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原来孩子患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反应。经过多次心理疏导和调理,如今孩子已返回学校,开开心心走进课堂、融入班级。
图片
师资交流的“三四五工程”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让农村的贫困孩子享受优质的师资,切实解决教师队伍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上区委政府的议事日程。2015年,永定区出台了《张家界市永定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细则》,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供了政策保障。
教师校长交流轮岗,作为湖南省首批试点区,永定区除旧革新、创新举措,“三四五”模式应运而生:夯实“三个”保障,破除交流轮岗的制度障碍;建立“四个”方式,推进教师交流常态化;实行“五个”挂钩,消除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永定区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修建了一条“三四五”模式的“生态路”。
以强带弱,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人员交流、培训、资源共享。几年来,全区已完成调编性交流306人,其中交流校长29名,乡与乡之间交流教师89人,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交流教师27人,集团校内交流教师113人。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起死回生。”时任永定区枫香岗中学校长罗启军说。这所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学,队伍不稳、家长不信任、学生不愿来,舍近求远,学校从原来的四百多名学生锐减到一百余名,几乎濒临倒闭。在国光学校的支援下,学校管理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不断回流。目前,学校已有在籍学生300余人。
图片
条件改善的“基础项目工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对教育投入一个亿,十年后的回报可能就是十个亿,要打造教育名区,就要舍得投入。”这是永定区委书记、区长达成的共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人民满意的校园,这是永定区党委政府庄重承诺的重点民生实事,给永定教育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走在当地城市农村,学校永远是一道优美的风景线。近五来,永定区累计投入20多亿元,实施了学前教育、合格学校、全面改薄、义教均衡、现代推进工程、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民生实事、维修改造等系列工程,完成了119所学校、幼儿园的提质升级。
“崭新的校舍、宽敞的运动场,很感谢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农村孩子、贫困家庭的孩子,再也不需要舍近求远、只要安心学习就是了。”谢家垭中心学校校长张奇说。在他们学校,教育质量一年一个台阶,稳稳走在全区前列。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网络联校,解决了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开课不足、开不了课等难题,农村学生也能共享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永定区教育局信息化办符松林主任介绍。“目前,全区已经建成网络教室 83个,覆盖了所有学校和教学点,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网络联校技术保障,指导同步课堂及专递课堂等模式探索。”
图片
联点支教的“后盾支援工程”
“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要举全区之力,着力打造一流教育名区,各区直单位要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支持教育发展。”在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永定区委副书记程漫说。
创新举措、架构新格局。2015年,永定区出台了《永定区群众工作“联点支教”工作方案》。教育,不再是教育主管部门一家的事情;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号令就是责任。在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永定区38个区直单位“一把手”,亲自担起群众工作指导员职责,对口支援38所薄弱农村学校。任务明确、目标一致,锻造出“主管部门+”的“永定模式”。
不仅“到岗”,更要“理事”。五年来,永定区“联点支教”后盾单位围绕“八个目标”,奋力争先、精准发力,先后已累计为支教学校投入5000余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优化环境、关爱贫困学生。
“众人拾柴火焰高,联点支教让我多年以后以指导员身份再回到学校、支援学校,我们会尽力而为。”受到区委表彰的后盾单位,区天旅投党委书记、董事长秦飞坦言。“黄家河小学是全区最边远的学校之一,几年来我们已经筹集资金300多万元帮助学校发展。每次到学校,都有新变化,贫困山区的孩子终于有了宽敞的教室、现代的教育设备设施,我感到很欣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即使是脱贫以后,要巩固脱贫成果,也需要教育的持续发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永定的教育永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