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十万部队赴东北”计划,是如何克服万难完成的?

文/狟先森
1945年8月25日,在延安的东关机场,一架美国的军用运输机腾空而起,向东边飞去。这架飞机的二十多个乘客大概是近代史上重量级的“大腕”。他们是来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的各根据地的党政军代表诸如邓小平、陈毅、刘伯承、陈赓等人。
图片
图:右一为陈毅
8月9日日本宣布投降,让在延安的各位代表都有些手足无措,为了抢在国民党军队前面接收日伪占领区,猛烈扩大解放区,急需把最得力的干部派往解放区工作。恰好在延安的美军飞机正要起飞,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幕。
可是,老蒋那边也不是在干等着,也在谋划一出“大戏”。
01 蒋介石两手谋划
从日本投降那天开始,在延安的中央领导人就在紧密地部署一项项的工作。8月10日到11日,周恩来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起草文告,命令各解放区部队前往敌占区接管受降。与此同时,任弼时也命令在江南一带的新四军准备向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进攻,并且还内部任命了南京和上海的市长。
延安的举动让重庆的老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此时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全在西南,如果真要论接收速度的话,指定要完,于是他8月11日连下三道命令。一要国民党各战区部队积极向沦陷区稳步推进;二是让沦陷区的日伪军原地不动,维持秩序;三是特别告诉八路军也要原地待命,不能擅自行动。很明显,蒋介石有意要遏制八路军、新四军的接收行动。
图片
阻止八路军、新四军的接收行动,一纸电令也不够合理充分,于是蒋介石想到一个更加冠冕堂皇的办法,那就是:邀请毛泽东谈判。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发了第一封电报,提出“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讨。”延安这边立马起草了一封有关改组政府等问题的回电,要求老蒋回复后再考虑会谈问题。
哪知老蒋很狡猾,8月20日、23日连发两封,利用人民普遍渴望和平的心理故作姿态,企图用民族大义的帽子让延安的领导人屈服。就在这天,延安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在会上毛泽东说“我是否去重庆,还是出去”并且在24号回了电报。
于是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帷幕。
02 黄克诚的“十万人北上”的建议
作好一切安排后,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美国赫尔利、国民党将领张治中的陪同下,前往重庆进行谈判。
这种谈判注定是非常艰难的。国民党方面本来就没诚意,周恩来、王若飞提出把120万军队缩编成48师时,国民党谈判代表还在讨价,要求缩编到12个师,这实际上就是让延安交出军队。
谈判桌上陷入胶着状态,但是谈判桌以外的局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月,曾克林率领部队打下山海关后,一路北上到达沈阳,收集武器、扩充人马,准备大干一场。随后他同苏方人员飞往延安汇报东北的大好局势,朱德听后兴奋地说“要迅速派人到东北去,准备四十到六十万军队。”
图片
图:晚年黄克诚
9月初还在苏北的黄克诚将军听到曾克林的部队已经到东北去后,9月13日,黄克诚立刻以个人的名义,向中央发了一封很长的电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东北既能派队伍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五万人,能去十万人最好,迅速创造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战争。”
03 关内各部队日夜兼程赴东北
黄克诚的建议与中央的考虑不谋而合。刘少奇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特别汇报了黄克诚的意见,并得到毛泽东的同意。9月23日,黄克诚接到中央命令,率新四军第三师的主力4个旅、3个特务团总计3万5千人从苏北淮阴北上。
图片
图:罗荣桓
这点数量自然与中央的预期相差很多。10月中旬,中央接连致电山东解放区的罗荣桓,要求他无论是渡海还是陆路,迅速选派部队北上东北。军令如山,身体患病的罗荣桓却一点也不敢耽误,忍着病痛指挥各部队向东北进发。
山东解放区这次北上好比大规模搬家,也成为争夺东北战略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据后来东北军区统计,陆续到达东北的部队有:
图片
图:曾克林
万毅的滨海支队3万五千人,从海路抵达辽东半岛并最后达到吉林的磐石、海龙地区;萧华的山东军区机关人员1千多人,从海路到达丹东地区;胶东副司令吴克华的8千多人从海路最终到达营口地区;还有杨国夫、罗荣桓、罗舜初的队伍总计六万多人。
再加上此前已经北上的黄克诚的3万五千人,至此,“十万部队赴东北”的战略计划成功完成。
参考资料:
1、黄克诚:《黄克诚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刘统:《华东解放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